书城历史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
5042400000017

第17章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4)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是汉高皇后吕雉(前241~前180年)。她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其子刘盈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同时吕雉也是封建王朝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子,把持汉朝政权长达16年。

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原配夫人。早年其父在一次宴会上欣赏到刘邦非凡的气度,认为他日后必定会有前途,就把吕雉嫁给了他。吕雉婚后下田劳作、辛勤持家,生下一儿一女。公元前205年,刘邦被项羽打败,吕雉和刘邦的父母被俘虏,做了两年的人质。前203年秋,吕雉归汉后,留守于关中。刘邦称帝后,吕雉被立为皇后,子刘盈为太子,女儿封鲁元公主。

吕后为人非常有谋略,汉初,吕后帮助刘邦除掉了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消灭分裂势力,巩固了统一的局面。前195年,刘邦死,汉惠帝即位,尊吕后为皇太后。惠帝仁弱,实际上由吕后掌权。前188年,惠帝驾崩,立傀儡少帝。少帝因其生母被吕后所杀,深有怨言。吕后于是杀少帝,又立常山王刘义为帝。吕后先后掌权达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性统治者(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中的第一个。

吕后当政时,创自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进一步得到推行。吕后虽实际掌握政权,但她都是遵守刘邦临终前所作的遗嘱的,相继重用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而这些大臣们都推崇无为而治,从民之欲,从不劳民伤财。在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对工商业实行自由政策。在吕后统治时期,在政治、法制、经济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均全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80年8月1日,吕太后病死,终年62岁,与汉高祖合葬于长陵。

“休养生息”政策是从哪个皇帝开始实行的?

休养生息政策是指在大动乱、或长期战争以后,统治者不搞劳民伤财、严刑酷法的统治,改以轻徭薄赋的政策,借以保存民力,增加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从汉高祖开始,历经几代皇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执行了六七十年。该政策的结果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

汉高祖称帝后,有鉴于秦亡经验,于是在政策上采取道家“黄老治术”、“无为而治”

的思想。首先,采取“郡国制”,郡县和封国并存,在中央实行与秦朝相同的郡县制,地方实行分封制。皇帝分封侯国和王国,其中侯国只有封地内的税收权力,没有军事和行政权,并且受到郡的管辖,而王国则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另外,对内注重兴修水利设施,减免赋税,为恢复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对外则与匈奴和亲,维持边境稳定。

这一系列政策大体维持了一时和平,但也引发了很多问题,对内的轻徭薄赋政策,使得地方上一些豪强势力渐大,形成土地兼并;对外则匈奴侵略频繁,威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汉高祖死后,政权逐渐被吕太后所掌握,继位的太子汉惠帝因受到吕后的制约,不理政事。惠帝死后,吕太后连立两个傀儡皇帝,逐渐削弱刘氏势力,封吕家人为王,垂帘听政长达八年。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吕后死之后,周勃和陈平夺取了禁军权,斩杀吕产等人才结束。

吕太后死后,大臣们不满吕氏专权,太尉周勃、丞相陈平设计夺取吕氏的兵权。

由于汉高祖只剩下了两个儿子,朝臣认为淮南王母家强横,代王母家善良,所以以吕太后所立的傀儡皇帝不是惠帝亲生为由,迎立代王刘恒即帝位,是为汉文帝。

文帝即位后,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人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其子景帝即位后,也继续施行这种政策。在此期间,国家稳定发展,国力大大增强,因此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萧规曹随”典故说的是谁?

“萧规曹随”的故事讲的是萧何死后,新继任的相国曹参完全按照萧何之前定的法令执行,丝毫不改变。人们将这种做法称为“萧规曹随”。

刚即位的惠帝看到曹参常请人喝酒,根本就不用心为他治理国家,感到很纳闷。

有一天,惠帝就对曹窑(曹参的儿子)说:“你回家时,顺便试着问问你父亲,你就说,‘高祖刚驾崩不久,现在的皇上又年轻,治理朝政的经验不足,正要丞相多加辅佐,才能把国事处理好。可是现在您身为丞相,却整天和人喝酒闲聊,不向皇上报告政务,也不过问朝廷大事。要是就这样下去,您怎么管好国家,安抚好百姓呢?’回来后你告诉我一声。”

曹窑领了皇帝的旨意,回家后找了个机会,跟他父亲闲谈,还规劝了曹参一番。

曹参听了之后,很生气,大骂曹窑说:“这些事是该你说的呢?还是该你管呢?赶快回宫去侍候皇上。”一边骂一边把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

曹窑遭了父亲的打骂后,垂头丧气地回到宫中,向汉惠帝大诉委屈。惠帝听了后就更加感到莫明其妙了。

第二天下了朝,汉惠帝把曹参留下,责备他说:“你为什么要打骂曹窑呢?他说的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让他去劝你的。”曹参听了惠帝的话后,立即摘帽,跪在地下不断叩头谢罪。汉惠帝叫他起来后,说:“你有什么想法,请直说吧!”曹参就大胆地说:

“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能呢?”惠帝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比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比,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不如萧相国。”

曹参说:“陛下说得非常对。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制定了这么多明确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制度来吗?”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惠帝说:“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做臣子的,就应该遵照先帝遗愿,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制度,就不要乱加修改,而只能是遵照执行。这样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

曹参在朝廷当丞相三年,主张清静无为,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令管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你知道“缇萦救父”的故事吗?

公元前167年,临淄有个女孩名叫淳于缇萦。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他犯了罪,将被处以肉刑。他的小女儿缇萦勇敢向皇帝上书,请求废除肉刑。皇帝被她的孝心打动,缇萦于是救了她的父亲。

有一次,一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看。那病人吃了药,病没有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治错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他要被押到长安去的时候,就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有急事,一个有用的也没有。”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找人写了一个奏折,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女孩,就很好奇。见那奏章上写着:“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好官。这会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装上去,以后就是想重新做人,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当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他们说:“犯了罪该受惩罚,这是对的。可是受了惩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处罚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身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向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后来,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就这样,缇萦救了她的父亲。

周亚夫是如何成为西汉名将的?

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次子周亚夫(前199~前143年)是西汉时期的着名将军,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军事家。在着名的七国之乱中,他统领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威名大震,成为西汉名将。

汉文帝二年,周亚夫继承父爵为绛侯。起初做河内郡守时,许负曾给他看相,说他三年后为侯,封侯八年为丞相,掌握国家大权,位高权重,再过九年会饿死。周亚夫笑着说:“我的哥哥已代父为侯,如果他去世,他的儿子理应继承爵位,我周亚夫怎么会被封侯呢?再说如果我已显贵到如你所说的那样,最后又怎么会饿死呢?你来解释解释!”许负指着他的嘴说:“你嘴边有条竖线,纹理入口,这就是饿死之相。”

过了三年,周亚夫的哥哥绛侯周胜之犯了罪,文帝选周勃子孙中有贤德的人为侯,大家都推举周亚夫,于是封周亚夫为侯,继承绛侯爵位。

高祖皇帝刘邦翦除异姓诸侯王后,大大封赏同姓诸侯王以抚慰天下百姓。后来诸王所封的土地实际成了独立的王国,与中央朝廷的矛盾日益激化。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策略,将一些诸侯国再次分小。汉景帝时又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削藩的建议,将诸侯王的部分封地变相收归朝廷管理。由此引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王之乱。

刘濞是刘邦的侄儿,经营吴地40多年,蓄谋夺取中央政权。刘濞以“诛杀晁错清君侧”为名,在广陵(今中国东南部江苏扬州)起兵,企图经函谷关(今中国中部河南省灵宝东北)攻入长安。他与楚王刘戊共谋,率领吴、楚军先进攻景帝子刘武的梁国,攻破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一说柘城西北),大败梁军,乘胜攻打梁国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同时,各个诸侯也起兵反叛,形成七王联合反对中央朝廷之势。

汉景帝得知诸王起兵造反,就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领三十六将迎击吴、楚军。

等到吴、楚军转来攻击周亚夫率领的汉军主力时,双方在下邑(今中国东南部安徽省砀山)对阵,吴、楚军因为征战日久,缺乏粮草,急欲速战速决,被周亚夫打败,被迫撤退。

七王之乱的平定,维护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周亚夫也因为平定七国之乱的巨大功绩而成为西汉名将。

西汉“包青天”是谁?

中国西汉时着名的法律家、法官张释之,以执法公正不阿而闻名,被称为西汉“包青天”。曾事汉文帝、汉景帝二朝,官至廷尉。

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张释之任骑郎,历任谒者仆射、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等职。文帝三年升任廷尉,成为协助皇帝处理司法事务的最高审判官。他认为廷尉是“天下之平”,如果执法不公正,天下都会有法不依,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他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抵触时,仍能坚持守法,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他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如果皇帝以个人意志随意修改或废除法律,“是法不信于民也”。百姓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由于张释之执法严明。依法办事并敢于坚持正确主张,不以个人好恶来定罪,对皇上也不阿谀逢迎,所以在他当廷尉期间,得到了当时百姓的称赞。

一次,有一个道家老者王生来到张释之办公的衙门,当着众多的公卿大人,对张释之说:“你替我把袜子脱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对张释之说:“你给我把袜子穿上。”

张释之当着众人,跪下来为王生老人穿好了袜子。王生意味深长地说:“我又老又贫贱,这一生都没有对廷尉张释之做过什么好事,也不知道怎么样来报答他。张廷尉如今是全国有名的德高望重的大臣。所以我故意戏弄他,让他为我脱袜穿袜,是想借此提高他的声望。”

张释之没有责怪王生的无礼,反而恭恭敬敬地按照老人的要求去做,使当时在场的公卿们更加佩服张释之的为人。司马迁着《史记》,将其与冯唐合立《张释之冯唐列传》。他以法治国的精神在我国历代一直受到称颂。

西汉最有名的皇帝是哪个?

西汉最有名的皇帝是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前156~前87年),7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16岁登基,是汉王朝的第7位天子。在位54年间,他攻破匈奴、吞并朝鲜,并派遣使者出使西域,扩大了汉朝版图,开创了西汉最繁盛的时期。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开始使用年号的皇帝。

登基之初,汉武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势力,颁布推恩令,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统一由中央管理。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奠定了基础。

经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后,西汉国力已日趋强大起来。汉武帝在继承这些政策的同时,积极发展军事力量。

继位后,首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后开始以军事手段来彻底解决北方匈奴的威胁。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攻打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阴山甚至更远。同时,又采取和平手段和军事手段使西域诸国臣服。丧失肥沃的漠南地区后,匈奴政权远迁漠北,从此一蹶不振,这就基本解决了从西汉初期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开始。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丝绸之路是以谁为代表开通的?

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向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被称为丝绸之路。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大陆的路上通道。其起点一般认为是长安(今西安),其实它随朝代更替中的政治中心转移而变化。长安(今西安)、郏鄏(今洛阳)、平城(今大同)、汴梁(今开封)、大都(今北京)曾先后作为丝路起点,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城。

这条漫漫长路上所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有代表性,“丝绸之路”

因此得名。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交流之路。历史上一些着名的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丝绸之路是由中国人主动开拓的,时间为公元前2世纪,以张骞出使西域为标志。

史家记载说,当时,匈奴围攻中国,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对抗匈奴的盟友。

使团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十三年之后才回到中国,而出发时一百多人,回来时只剩下两个人了。张骞之后,汉朝使节就开始频繁往来于西域与中土之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