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想得开才能放得下
50352500000003

第3章 别让成功成为负累

现在几乎是一个膜拜“成功”的时代。书店里、电视中、报纸上,到处充斥着对于成功者的礼赞与崇拜。江南春一个楼宇视频的点子,导致他的“成功”;李宇春走中性化路线,在“超级女声”中一战成名:王宝强坚守本色,在北影厂门口千百个群众演员中不抛弃不放弃,终于脱颖而出……

要成功,他们能成功,我们一定也能。不少人像着了魔似的念叨着:“我一定要成功、我一定能成功!”各种成功学也应运而生、推波助澜:开发潜能、增强自信、拓展人脉、注重细节、提高口才、主动推销、持续充电……我们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和词汇,来表达迫切成功的心情。

追求成功并没有什么错,人活一世,就应该努力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只是。当催你冲向成功的鼓点在你耳边响起,你是否想过应该对自己问上一句:什么叫成功?——有钱?有权?有名?还是什么?

是谁断定了没有很多钱,没有很大权的人生就是没有价值的人生?很多钱又是多少钱?很大权又是多大权?成功的定义一旦被物化,我们就很容易成为成功的奴隶。眼里只有所谓“成功”的人,最容易不计成本、不计后果地付出。结果,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他们会主动摈弃幸福;在获得“成功”后,他又会发现:自己与幸福越来越远……

以挣钱为目的的人,正不知不觉地吧他们的生命和灵魂卖给富人或者代表金钱的组合体。

——泰戈尔

谁若把金钱看得比荣誉还贵重,他便会从高贵降至低贱。

——昂苏尔·玛阿里

工作是一种乐趣时,生活是一种享受!工作是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

——高尔基

财富和地位都是外在的东西,它不能凌驾于一切之上。

——麦克

财富是位勤快的仆人,又是位刻薄的主妇。

——培根

有一种负累叫成功

让珊珊永远也忘不了的,是她上三年级时学校排戏时,她被选定扮演剧中的公主。接连几周,妈妈都煞费苦心地跟她一道练习台词。可是,无论她在家里表达得多么自如,一站到舞台上,她头脑里的词句全都无影无踪了。

最后,老师只好叫珊珊靠边站。她解释说,她为这出戏补写了一个旁白者的角色,请她调换一下角色。虽然她的话挺亲切婉转,但还是深深地刺痛了珊珊——尤其是看到原先由自己扮演的角色让给另一个女孩的时候。

那天回家吃完午饭后,珊珊没把发生的事情告诉妈妈,不过,细心的妈妈却觉察到了她的不安,没有再提议她们练台词,而是问她是否想到院子里走走。

那是一个明媚的春日,棚架上的蔷薇正泛出亮丽的新绿。珊珊瞥见妈妈在一棵蒲公英前弯下腰。“我想我得把这些杂草统统拔掉。”妈妈说着,用力将它连根拔起,“从现在起,咱们这庭园里就只有蔷薇了。”

“可我喜欢蒲公英,”珊珊抗议道,“所有的花儿都是美丽的,哪怕是蒲公英!”

妈妈表情严肃地打量着她,“对呀,每一朵花儿都以自己的风姿给人愉悦,不是吗?”

珊珊点点头,高兴自己战胜了妈妈。

“对人来说也是如此。”妈妈又补充道,“不可能人人都当公主,但那并不值得羞愧。”

珊珊想妈妈猜到了自己的痛苦,她一边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一边失声哭泣起来。妈妈听后释然一笑:“但是,你将成为一个出色的旁白者。”妈妈说,并提醒珊珊自己是如何爱昕她朗读故事。“旁白者的角色跟公主的角色一样重要。”

一定要站在舞台的中央,一定要在镁光灯的聚焦中,才算一个“成功人士”吗?世界的舞台很大,中心的位置却很小,大多数人任凭怎么削尖脑袋也挤不进去,不甘心、不服气、不平衡……种种负面情绪如杂草般从心中长出,想不开,放不下,因此焦虑不堪、痛苦异常。

这些焦虑不堪的人,缺少的就是一种对“平凡”的承认与尊重。他们不能忍受平凡的工作,他们以为做人就应该活得光光彩彩、轰轰烈烈,却不知道,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伟大存在于平凡之中。

钱、权、名声是财富,快乐与身心健康同样是财富,而世俗的成功,往往过于注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我们为世俗的成功付出太多了,足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精力、体力、时间、健康、亲情甚至爱情……

有多少与我们生活中有关幸福的元素,在“成功”的借口中被我们忽视、漠视、摈弃。《史记》中云:“利令智昏”,一个人为了“利”,最容易丧失自己的理智而做出蠢事,把自己推进泥潭。而世俗的成功,无一不与“利”有关,就这样,所谓的“成功”变质成了一味毒药毒害幸福的肌理,而我们却欲罢不能。

系有黄金的鸟不能自由地飞翔,物化的成功最容易成你心灵的负累。我们应该拒绝的是平庸,却应当允许自己平凡。拥有一颗平常心,我们就可以看清很多人和事的本来面目,使我们不再急功近利,不再忧心忡忡,那样,做起事来必然沉得住气,耐得住心,有条不紊地一步一个脚印,这反而更容易走向成功。

当然,这里所说的平常心,并非就是拒绝成长,拒绝雄心。过分地淡泊名利、克制欲望并不值得提倡。《菜根谭》中有云: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大意是说,把功名利禄都看得淡本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但是过分清心寡欲而冷漠,对社会大众也就不会有什么贡献了。可以这样说,人类正是因为有了雄心壮志,才学会直立行走,才从昔日的刀耕火种发展到今天的九天揽月。

那么,如何做到既有雄心又不被这种雄心所累?——“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人世的态度做事。”这句话是从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的一篇文章中提炼出来的。朱光潜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两种人生态度:“绝世而不绝我”和“绝我而不绝世”。他指出理想的人生态度应是“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朱先生的文章写于80多年前,但历史的灰尘终掩盖不住其深邃的思想。

人生之旅,难免坎坷重重,这时我们要以超然的态度去对待,这就是所谓的出世。生而为人,要做事谋生,积极主动地用有限的人生去造就更大的辉煌,这就是所谓的入世。出世与入世的态度聚于一身,看似矛盾,其实却是一种矛盾的统一,是一种互补,一种和谐的关系。“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主要指的是人的心态,是一种做事之外的超然的态度。“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是指人的行动。二者不可偏废,更不能颠倒。

到底什么才叫成功

小男孩阿里参加跑步比赛,得了第一名。当老师和同学们欣喜若狂地迎上来祝贺阿里时,阿里居然难过得流下了眼泪。是的,他的眼泪是难过的眼泪,而不是欣喜的眼泪,因为,阿里只想得第三名。

而阿里之所以只想得第三名,是因为第三名的奖品是他所梦寐以求的东西——一双很普通的鞋子。阿里想把这双鞋子送给妹妹,好让妹妹每天可以穿着它,不用再光着脚上学。

但阿里还是没有获得第三名。他因为被别人推倒在地,情急之下爬起来就往前冲,却不小心第一个冲过了终点。

阿里坐在地上难过地痛哭。尽管他的第一名很光彩,奖品也比第三名更丰厚,但他没有帮妹妹赢得一双鞋子。不仅他的妹妹没有鞋子,阿里自己仅有的一双鞋子也在比赛中跑坏了。

这是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里的故事。看到这里,真是让人心里如打翻了五味瓶。小阿里的梦想很简单,仅仅是想得到一双普通的鞋子。实现这个梦想对于他来说并不难,但不幸他跑得太快。尽管他得到的貌似更多,但他并没有成功的感觉,因为他得到的不是他所需要的。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在人生的跑道上获得了他所不愿得到的奖品,他们或许并没有被别人推倒在地而慌不择路,他们只是被“第一名”所迷惑了眼睛。

很多人都在为成功奋力地奔跑,却鲜有人仔细考虑过什么叫成功。到底什么叫“成功”呢?在《羊皮卷》里对于成功是这样说的:成功有两种,一种是别人认为你成功,另一种是你自己认为自己成功。那么哪一种最重要呢?我想单纯作为一个问题来问的话,所有的人都会回答是“自己认为自己成功”最重要。遗憾的是,真正能这样想并这样做的人并不多。

既然生活在社会中,很容易被外界的诱惑干扰自己的心灵。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类人,他们总是跟着潮流走。看见“海归”光鲜,就削尖脑袋考托福;看见商人显赫,就下海经商……忙忙碌碌,其实并没有想自己究竟想要得到的是什么?

结果,费尽力气得来的“成功”,捧在手里却发觉并不是自己所需要的,那将是一种多么大的失败!

只为幸福设计成功

我的一个同学,他高中毕业后就在内地的小镇里顶替退休父亲的职位,做了一名送信送报的邮递员,临时工的身份,拿着一千左右的月薪。而我却远赴异地打拼,忽而南下广州、忽而北上北京,把日子过得忙碌而紧张。我在看似波澜壮阔中描画着自己前程的图画,他却在平静如水的平淡生活中享受着他的宁静与安逸。

每次回老家,我都能看见他骑着单车慢悠悠地在镇子里穿梭,口里吹着轻快的口哨。他娶了一个从各方面看都很平常的妻子,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他的日子千篇一律、乏善可陈。我曾经一度不屑于他的平淡,甚至认为他没有出息。后来我才慢慢地明白,他其实是一个很成功的人。尽管他的身上没有贴着“钱、权、名”的“成功”标签,但他得到了他想要的生活。他想要的就是这种平淡的生活,他得到了自己所想要的并享受着自己的得到,所以他是一个成功的人。

人不是因为有了成功而幸福,而是因为感觉幸福才觉得成功。当很多人被成功的“榜样”和励志的“导师”蛊惑着踏上漫漫追求“成功”的征途时,是否想到过为自己的幸福感而设计过人生?

在2007年10月24日的《重庆晚报》上,有一则题为《香港导演余积廉隐居重庆小镇9年卖面条》的新闻。余积廉原是香港的知名导演、独立制片人,却隐居在重庆北碚一个偏远小镇卖小碗面。他说自己在演艺圈摸爬滚打三十多年,辉煌过后只有一个感觉——累。累过之后,他开始思考什么是幸福.开始懵懵懂懂地寻找幸福。最后,他发现,幸福,其实就是平凡、简单和自然。以下摘录新闻中的几段,让我们也来体会一下余积廉的幸福——

第一次走进田间地头,余积廉觉得到处都稀奇:“老婆,茄子居然不是长在土里的;米原来是长在水里的……”三年前,一只流浪小狗跑到面馆前,余积廉收留了它,取名“Lucky(好运)”——这是小镇上唯一一只用英文命名的小狗。每天,余积廉走到哪,Lucky就跟到哪。

早上,余积廉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楼下的葛藤树下打拳:“每次我都感觉周围的树和空气在跟着我动。”当导演时,为拍好动作片,他专程到北京找了一位形意拳大师,学了些真功夫。现在,这点皮毛功夫竞让他成为这个小镇的“武林高手”。

绘画、写作和下象棋,是他闲时最大的爱好。“我作画,老婆在一旁看,幸福其实很简单。”

窗户对面有座小山,当地人称凤凰湾。每天,夫妻俩都要提着几个塑料桶,爬上山顶,那里有一股泉眼。“她挑,我背,一路幸福……”小镇有自来水,但他们不喝,用山泉泡普洱茶,是余积廉的最爱。“我以前有胃病,现在基本好了。”他将功劳全归于凤凰湾的泉水。“安逸惨了!”不自觉地,他冒出一句地道的重庆话。

这样悠闲地过了一段时间,其妻蒋雪梅提出开家面馆。“我们不缺钱,但得有事做,这样会更充实些。”后来,他们买下一个门面,开始卖小面,每月可挣1000多元。

谁敢说知名导演余积廉的“潦倒”不是一种成功?

所以,从现在开始,少谈些成功,多思考些幸福。就像那个吹着口哨的邮递员,或叫卖面条的余积廉。他感觉很幸福。感觉幸福,就是最最真实的成功!

幸福没有永远不变的标准,没有谁能说清楚有了多少钱、有了多少权才算是得到了幸福,更没有人能说清楚有多少亲人、有多少儿女、有多少朋友算是得到了幸福,也没有人能说清楚拥有多少感情才算是得到了幸福……幸福是纯粹的个人感受,它永远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它又并非远不可及、高不可攀,它是那么寻常、那么平易近人。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幸福,只要你心中有幸福的种子。

也许,只有狠下心来,和世俗的成功说拜拜,我们才能心平气和地去经营心中那块荒芜已久的幸福田园,让幸福之花彻底开放!

传说中的成功人士

传说中的成功人士,锦衣玉食不必多谈,香车宝马应有尽有,拥香揽玉快活似仙。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在莱茵河畔,一位青年正垂头丧气地来回走动着,他心烦意乱,真想跑进河里一死了之。正在这时,一位牧师经过他的身边,停下来问道:“小伙子,你有心事吗?”

青年深深地叹了口气说:“我叫莱恩,但上帝从来没给我带来恩赐,我年近三十,仍然一事无成,一文不名,家里还有个叫人看了就别扭的黄脸婆,这样的日子我真受够了。”牧师听了微笑着问道:“莱恩先生,那么你的理想是什么呢?说出来,看看我能不能帮你实现。”莱恩说:“我曾经有三个理想,做像怀特那样的超级大富豪,做像斯皮尔那样的高官,如果这两个不能实现,那么我想娶布雷丝那样的漂亮女人做妻子。”牧师笑着说:“莱恩,这很容易,你跟我来吧!”说罢,转身就走。青年大喜过望,紧跟其后。

牧师先领着莱恩来到世界超级富翁怀特的豪宅。这位富翁因为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追求财富,最终病倒了,此时正躺在床上大声地咳嗽,脸色蜡黄,面前的金盆里是他刚吐过的带血丝的痰。莱恩看了十分恶心,不由掉转了身子。牧师对莱恩说:“我们再去拜访一下议长斯皮尔吧!”

两人又来到斯皮尔的官邸,只见他身边围着几个人,显然是保镖。斯皮尔吃饭,保镖先尝;斯皮尔睡觉,保镖都瞪大了眼睛盯着他;就是斯皮尔上厕所,他们也在马桶旁蹲着。政敌很多,稍不注意就要惨遭黑手。莱恩叹了口气,失望地说:“那他和蹲监狱有什么两样?”牧师无奈地摇摇头说:“我们再去看看当代最红、最性感的女明星布蕾丝吧。”说着,他领着莱恩来到了布蕾丝的家里。

布蕾丝正冲一位菲佣大发脾气,她甚至拿起手里燃着的烟头朝佣人身上烫,佣人的皮肤很快就起了泡。布蕾丝折磨完佣人,要回房睡觉了,这时一个女佣走进来对她说:“小姐,伯格先生求见。”布蕾丝眼皮抬也不抬地吩咐道:“叫他给我滚出去,我已经和他离婚了,与他什么关系也没有了。”佣人小心地答应着要退出去,布蕾丝又说:“顺便带个信儿给他,明天我就要和我的第12任丈夫结婚了,他有兴趣的话,可以来参加我们的婚礼。”说完,“啪”的一声关上了房门。莱恩看得目瞪口呆。

从布蕾丝家出来后,牧师问莱恩:“小伙子,三个理想,你随便挑一个,我都可以帮你实现。”莱恩想了一会儿,说:“不,牧师,其实我什么也不缺,与怀特先生相比,我有着他用所有金钱都买不来的健康;与斯皮尔先生相比,我有他没有的自由;至于布蕾丝嘛,我老婆可比她贤淑善良多了……”牧师满意地伸出手来和莱恩相握,莱恩满脸笑意,一抹温暖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

如果说以上的故事还不足以说明所谓的“成功”与幸福无关的话,那么我们只要看曾经一度在“成功”舞台上大放异彩的人士,有多少死于自杀就知道“成功”与“幸福”的无关了。影星、歌星、企业家、高官……他们自杀的新闻还少吗?他们在世人的眼里可都是成功人士呀!但毫无疑问,他们并没有因为成功而幸福,否则,他们的自杀也就无法解释了。

尽管玛丽莲·梦露已经去世40多年了,但一提起她的大名,在全球至今仍是妇孺皆知。梦露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红透了整个好莱坞。1962年8月,36岁的梦露离开了人世。梦露之死震惊全球,官方结论是“因不堪忍受演艺圈的压力而自杀身亡”。民间的版本还有他杀说和猝死说,但不论是哪种版本更接近真相,梦露这个在孤儿院长大的女人,并没有因为成名而过上幸福的日子。梦露的闺中好友曾这样回忆她——

有一次梦露和她去海边度假,在起床时,因看到梦露在窗前看日出的美妙身影,她情不自禁地说:“我愿意牺牲一切变成你。”梦露转过身,惶恐地说:“不,不,我愿意牺牲一切变成你。”

一直以为,只要我们成功就幸福了,而在没有成功之前,所有的汗水与泪水,都是为了成功那天的欢乐而必须付出的代价。而真的等我们在历经千辛万苦到达成功彼岸时,我们还能抓到幸福的臂膀吗?

看看,连声名显赫、日进斗金、拥有美丽的梦露,也有她难以应付的哀愁与烦恼。当然,编者列举了种种成功人士的烦恼甚至不幸,并不是想证明“成功”是不幸的制造商,而是想指出“成功”不一定都能够带来幸福。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要指望世俗的“成功”能给你带来幸福,帮你解决一切烦恼。没有世俗的“成功”,你照样可以幸福。

莫让金钱主宰心情

退休了的拉齐奥在乡间买下一座宅院,打算安度晚年。不幸的是,在这宅院的庭院里,有一株果实累累的大苹果树。邻近的顽童,几乎是夜以继日地来拜访这株苹果树,顺手带来的礼物则不外乎是石头或棍棒。

想安静的拉齐奥,常在玻璃被击破或不堪喧闹之扰时,走到庭院中驱赶树上或园中的顽童,而顽童回报拉齐奥的,则是无数的嘲弄及辱骂。

拉齐奥在不堪其扰之余,想出一条妙计。

有一天,当他如往常一样,面对满园的顽童时,他告诉孩子们,从明天起,他欢迎顽童们来玩,同时在他们要离去前,还可以到屋子里向拉齐奥领取1美元的零用钱。

孩子们大乐,如往常一样地砸苹果,戏弄拉齐奥,同时又多了一笔小小的零用钱收入,天天来园中玩得乐不思蜀。

一个星期过去后,拉齐奥告诉孩子们,以后每天只有0.5美元的零用钱,顽童们虽然有些不悦,但仍能接受,还是每天都来玩耍。

又过了一个星期,拉齐奥将零用钱改成每天只有0.1美元。

孩子们愤愤不平,群起抗议:“哪有这种工作,钱越领越少,我们不干了,以后再也不来了。”

从此拉齐奥的庭院恢复了往日的幽静,苹果树依然果实累累,不再遭受摧残。

同样是恶作剧,在没有任何酬劳时,小孩子们一个个玩得兴高采烈。而一旦涉及报酬,小孩们的心里就发生了微妙变化:从“我要做”到“要我做”。于是,在报酬由多变少之后,孩子们终于不愿意“帮别人做事”了。故事中的老人,真是一个深知人性的大师。

人一掉进钱眼里,就会丧失原本的爽朗心情。其实,钱并非万能(当然没有钱万万不能)。

下面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些箴言,摘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钱可以买到“房屋”,

但买不到“家”;

钱可以买到“性”,

但买不到“爱情”;

钱可以买到“药物”,

但买不到“健康”;

钱可以买到“美食”,

但买不到“食欲”;

钱可以买到“床”,

但买不到“睡眠”;

钱可以买到“珍贵首饰”,

但买不到“美”;

钱可以买到“娱乐”,

但买不到“快乐”;

钱可以买到“伙伴”,

但买不到“朋友”;

钱可以买到“书籍”,

但买不到“文化”;

钱可以买到“服从”,

但买不到“忠诚”。

看了以上对于“钱”的认识与感悟,读者朋友,你能否对“钱”想开一点,放下一些?

攀比是一味剧毒药

当很多人都住在茅草房中时,一个有瓦房的人“很成功”。而当大家都住上小洋楼时,那一栋瓦房就没有了“成功”的感觉。这说明所谓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来自于比较,是与周遭人之间的比较。比大多数人要有钱,或有权有名声,那就是成功;反之,则不成功。

适度的比较或许无害,并且对于激发自己的干劲也有益。但过度的比较,则有害无益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味地比啊比,何时才是一个尽头?

有意思的是,不少人很少拿自己的“强”去比较别人的“弱”,却总是喜欢将眼睛朝上看,进行攀比。所谓“攀比”,不是指一般的比较,而是“攀”住别人某一点去比较,是拿自己的“无”与别人的“有”、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足”相比。国人历来有喜欢攀比的习惯。在同学聚会上,女同学甲和女同学乙都各自为了面子,说自己的老公如何赚钱又如何对自己好。各自回家,甲会对自己的老公说:唉,乙长得那么寒碜,怎么就命那么好,找了一个对她好得不得了的老公。乙回到家,对自己的老公说:甲上学时成绩平平,看不出有什么能耐,居然找了一个钻石王老五做老公!

尽管这个小故事是虚构的,但有谁会怀疑其真实性?不久前,一家报纸刊登了一篇题为《年轻白领“施暴”指数增高》的文章,其中写道:“春节期间的聚会,让人们有了相互攀比的机会。一些人在聚会时发现不少朋友生活得比自己轻松,钱比自己挣得多,职位比自己高,于是他们感到失落、不平衡,甚至是愤怒,家庭自然成了他们发泄情绪、借题发挥的场所。”报道还称:“妇联工作人员说,春节是家庭暴力的高发期,今年的‘问题人群’出现新变化——年轻白领人士增多”。你看,就一个春节聚会频繁一点,人就因为攀比心理而抓狂了。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现在倒好,还打“死”人了。

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差距的,一味地攀比只会让自己陷入无边的痛苦之中。有的人总是喜欢与周围的人比,他买了房子,我却租房住。有那么一天自己也买了房子,又发现别人的房子比自己宽敞;还与周围的某某比,他家的经济收入比我家多,他的工作单位好,岗位好、工资高等。瞪大了眼珠子死盯着别人,拿自己的次、少,去比别人的好、多,心里总不愿让别人比自己强,还总想着为啥我就不能比他们地位高、收入多、住房大……这种人活着才真叫累,处心积虑地想要事事比别人的好,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机,又伤脑,又烦心,最终结果还是难以如意。

有则小故事,说的是癞蛤蟆看见牯牛走近来吃草,下定决心要尽最大的力量来赛过牯牛的庞大。

这只生性爱嫉妒的癞蛤蟆开始用足狠劲鼓着气,胀起肚子。

“喂,亲爱的青蛙,告诉我,我跟牯牛一般儿大吗?”它问它的同类。

同类老老实实地回答:“不,亲爱的,差得远哩!”

“你再瞧瞧,瞧得仔细点儿,说得明白点儿。呶,现在怎么样?我现在鼓得够大的了吧!”癞蛤蟆又问。

同伴说:“我看还是差了不少。”

“那么——现在呢?”

“跟先前一模一样啊。”

癞蛤蟆始终赶不上牯牛的庞大,但它的狂妄企图却超过了上天赋予它所能承受的极限,结果用力太猛,“啪”地胀破了肚皮而一命呜呼。

不自量力的攀比,这个癞蛤蟆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就像你我常见到的那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有人不自觉地充当着那只不自量力的癞蛤蟆的角色。

攀比其实就是一味残害心灵的毒品。一则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一味地攀比,你永远也没有一个尽头。比钱多,你能比过比尔·盖茨?就算你比过了他,还有比他有权的呢?你怎么比?难道要成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二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或许在你羡慕别人有钱的时候,别人正在羡慕你的悠闲,羡慕你的家庭和睦呢?

不如坐下来喝杯茶

一个商人去海边度假。太阳刚刚升起不久,商人在码头上看到一个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几尾大黄鳍鲔鱼。这个商人好奇地问渔夫什么时候出海的,渔夫回答:天蒙蒙亮的时候。

商人原本以为渔夫是一个归来的夜渔人,听到渔夫的回答后,更加好奇了。他看了看表,问:“你才出海两个小时,为什么不工作时间长点,好多捕一些鱼?”渔夫回答:“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商人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

渔夫说:“我要做的事情可多了,要和村头的老张他们打麻将,要跟自家孩子们玩一玩,中午还要睡个午觉,傍晚要和老鲁喝点小酒,还要听古老大侃大山,我很忙呢!”

在渔夫眼里,连睡觉、玩都成为事情了。商人听了,不以为然。商人说:“我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我建议你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捕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自然就可以捕更多鱼,再买更多的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或者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销售。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大城市,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

渔夫问:“这要花多少时间呢?”

商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渔夫问:“然后呢?”

商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好好休闲啦!”

渔夫追问:“然后呢?”

商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了!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过着悠闲的日子。”

渔夫莫明其妙地望着商人:“费那么多力气于啥?我还不如坐下来喝一杯茶。你看我现在,不正是过着你说的那种悠闲的日子吗?”

其实,商人和渔夫的选择,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合适与否之别。静下心来想一想,人们忙忙碌碌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呢?如果你追求的是一种波澜壮阔的生活,你完全可以按照商人的建议去做;但如果你追求的是一种清净淡泊的生活,为什么要付出那么多潜力?

两个人在街上一起发现了一本书,他们对这本书归谁所有的问题争吵了起来。

第三个人偶然路过,问道:“你们俩谁认识字?”

“我们俩都不会。”

“那么,你们要这本书干啥?你们的争吵使我想起一个寓言:两个秃子为了一把梳子而打起架来,可是他们俩头上都没有头发。”

静下心来,想一想:忙忙碌碌的自己,究竟是在追求什么?是不是也有点像那两个打架的秃子,没有头发却想拥有一把梳子?

——如果像那两个秃子一样,还不如坐下来喝杯茶。

平凡工作也有意义

人们惯于以工作的性质来区分“成功”与否。北大才子陆步轩卖猪肉的事,曾一度被人所讥讽。照人们的理解,北大才子再不怎么样,至少要到中关村卖电脑才符合身份,各校大学生当屠夫卖猪肉,实在是大煞风景。

其实,所有的正当合法的工作,都是神圣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除非你自己看不起自己,没有人能够看不起你。

有一个爱丁堡的新牧师开始探访会友,他来到一个补鞋匠的店铺。

牧师高谈阔论,补鞋匠对牧师的言语颇不以为然,适时插了几句话。

牧师感到有点恼怒,无不讥讽地说:“你实在不应该修鞋了,凭你思想的层次、反应的敏锐,不应当从事这种低贱的工作。”

补鞋匠说:“先生,请收回你的话。”

“为什么?”

“我绝不是从事低贱的工作,你看见边上那双鞋子了吗?”

“我看到了。”

“那是寡妇史密斯的儿子的鞋子。她丈夫在夏天去世,她也几乎随他死去.但她为这个儿子而活。她的儿子找到送报的差事,勉强维持家计。”

“然而坏天气不久就要来临,上帝问我说:‘你愿意为寡妇史密斯的儿子修补鞋子吗?免得他在严冬感染肺炎而死。’我回答:‘我愿意。’”

“牧师先生,你在上帝的指引下传道,而我却在上帝的指引下为人补鞋。当我们都到了天堂时,我相信,你和我都会听到相同的嘉许:‘你这又忠心又善良的仆人……’”

相信人们依然会记得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中那个平凡的女教师简·爱——一如平凡的我们。她所追求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实际上是从事各种行业的人都应该有的一种自我感,如果对自我都不珍视,那我们还会珍视什么?又能珍视什么?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说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并不是鼓励你没有任何上进与追求。只是,你上进的动力不要定位在“我的工作太低贱”。如果以此为理由,你将可能永远活在“低贱”的阴影之中,即使你获得了梦寐以求的“高尚”工作,很快你就会发现还有更“高尚”的,而你仍然处在“卑贱、低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