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弘一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
5022900000040

第40章 6 人到无求品自高

第四章6 人到无求品自高

大师为陕西人。幼读儒书,二十一岁出家,三十三岁居普陀山,历二十年,人鲜知者。至一九一一年,师五十二岁时,始有人以师文隐名登入《上海佛学丛报》者。一九一七年,师五十七岁,乃有人刊其信稿一小册。至一九一八年,师五十八岁,即余出家之年,是年春,乃刊《文钞》一册,世遂稍有知师名者。以后续刊《文钞》二册,又增为四册,于是知名者渐众。有通信问法者,有亲至普陀参礼者。一九三○年,师七十岁,移居苏州报国寺。此后十年,为弘法最盛之时期。一九三七年,战事起,乃移灵岩山,遂兴念佛之大道场。一九四○年十一月初四日生西。生平不求名誉,他人有作文赞扬师德者,辄痛斥之。不贪蓄财物,他人供养钱财者至多,师以印佛书流通,或救济灾难等。一生不蓄剃度弟子,而全国僧众多钦服其教化。一生不任寺中住持、监院等职,而全国寺院多蒙其护法。各处寺房或寺产,有受人占夺者,师必为尽力设法以保全之。故综观师之一生而言,在师自己,决不求名利恭敬,而于实际上,能令一切众生皆受莫大之利益。

——弘一法师

弘一大师生平不求名誉,别人写文章赞扬他的师德,他却对此进行斥责。而且大师一生都不曾贪蓄财物,他人供养的众多钱财,大师都用在了弘扬佛法一事上,或救济灾难等。一生都没有剃度弟子,而全国僧众多钦服他的教化。一生中也不曾任寺中住持、监院等职,而全国寺院多蒙其护法。各处寺房或寺产,有被人占夺的,大师必定尽力设法加以保全。综观师的一生,他决不求名利恭敬,而实际上,能令一切众生都受到莫大的利益。

“无欲则刚”,这一警句可以作为我们立身行事的指南。就是说,人若没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峻清洁、不染尘泥。

一个人对外物的追求没有止境,他的生命已经满溢着各种各样的人世知识,哪还有再追求的可能。因此,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智慧清明起来,必须先放下一切,使自己真正空起来,才能拥有无限的可能。

宋朝的雪窦禅师喜欢云游四方访学,这天,禅师在淮水旁遇到了曾会学士。

曾会问到:“禅师,您要到哪里去?”

雪窦回答说:“不一定,也许去往钱塘,也许会到天台那里去看看。”

曾会建议道:“灵隐寺的住持珊禅师和我交情甚笃,我给您写封介绍信,您带去交给他,他一定会好好招待您的。”

于是雪窦禅师来到了灵隐寺,但他并没有把曾会的介绍信拿出来,而是潜身于普通僧众之中过了三年。

三年后,曾会奉令出使浙江,便到灵隐寺去找雪窦禅师,但寺僧告诉他说并不知道这个人。曾会不信,便自己到云水僧所住的僧房内,在一千多位僧众中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雪窦禅师。曾会不解地问:“为什么您不去见住持而隐藏在这里呢?是我为您写的介绍信丢了?”

雪窦禅师微笑着回答道:“不敢不敢。我只是一个云水僧,一无所有,所以我不会做您的邮差的!”

说完拿出介绍信,原封不动地交给曾会,两人相视而笑。曾会随即将雪窦引荐给住持珊禅师,珊禅师甚惜其才。

后来,苏州翠峰寺缺少住持,珊禅师就推荐雪窦去任职。在那里,雪窦终成一代名僧。

是的,一个人做到无欲的时候,就是放弃了心中的杂念,就是清空了心灵里面的世俗生活积存下来的枯枝败叶。清空了心灵,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清空了心灵,才能收获未来的光荣与辉煌;清空了心灵,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命的自由、独立;清空了心灵,才能有了让生命一次次远行的条件。人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超出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

赵州禅师语录中有这样一则:

问:“白云自在时如何?”师云:“争似春风处处闲!”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看,那天边的白云什么时候才能逍遥自在呢?当它像那轻柔的春风一样,内心充满闲适,本性处于安静的状态,没有任何的非分追求和物质欲望,放下了时间的一切,它就能逍遥自在了。

能够放下世间的一切假象,不为虚妄所动,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一个人才能体会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来的自己。无数的事实证明,凡追求人格高尚者都信仰“人到无求品自高”,因此,能够遵循人格的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布袋和尚曾写过一首诗: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如果一个人能够体悟到其中的妙处,自然就会得道而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