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时代的灵魂
49988400000228

第228章 工作

大学四年的最后一年,大多数学生都参加过“实习”,并且曾上交过“实习报告”。

2002年是日韩世界杯年,中国队第一次跻身世界杯32强,站到世界足球最高的舞台上。神奇的米卢蒂诺维奇带领着至今为止在多个位置上都仍然是中国足球史上最强球员的“最强中国队”一路过关斩将,成功的打入世界杯足球赛的决赛圈。中国球迷终于扬眉吐气了一番,尽管在韩国进行的三场比赛,中国队三战三败,未得一分未入一球,但却已经是中国足球曾经的巅峰。

宁声涛和江泳博就在这一年毕业了,而张连城则早一年毕业,已经在首都的重要机密单位工作一年。

张连城毕业时,本来有去山东的大学教书等诸多机会,可是父母再次干扰了张连城的决心。出于对首都的敬仰和对虚名的追逐,张连城放弃了其他所有机会,毅然进京成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扎推的机密单位的年轻干部,去博取也许不到3%的“成功机会”。

江泳博是三人中最自由的,他并没有按照父母的理想要求回到宁坚的国企工作,他甚至都没有选择“体制内”的工作,尽管他的班主任或者关系好的教授曾经极力推荐,可他还是义无反顾的“跳海”,成为一名怀有成为创业者远大理想的打工者。

就在张连城周而复始的在加班忙得吐血和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中循环时,江泳博已经走上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打工之路,到达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从长江的支流到长江,江泳博的大学和他第一份工作之间的距离大约相当于长江的三分之一长度。

张连城的大学和他的第一份工作之间的距离相当于南水北调的一段距离,生于南方、学于南方,奉献于北方,也算真的“南水北调”了。

宁声涛和张连城、江泳博比起来,更加不幸。

如果说江泳博勇敢的突破了父母的亲情蛛网的束缚,自由的选择了人生的起航之路,弥补了自己选择大学时父母的一定束缚的话,那么张连城则是继续被父母的蛛网有条件的牵着走,继续走着父母规定的正步。

宁声涛呢?他的父母亲情已经不再是蛛网,变成了牢笼,他无力自拔,摇摆于“孝”与“不孝”之间,放弃了“笑”,选择了或者说没有选择余地的只剩下了“哭”。

张连城至少比宁声涛自由于他的家乡到他的大学有1600公里,他的大学到他的工作单位有1000公里,总计2600公里,他的世界在三人中是最大的。

江泳博虽然世界小于张连城,可他终于自主的选择了职业,这方面比宁声涛和张连城都幸福百倍。而且,他的世界其实也不小,从他的家乡到大学是200公里,从他的大学到他的工作单位是2000公里,总计2200公里。

比较起来,无论是主观的世界,还是客观的世界,宁声涛都只有“哭”。从他的家乡到他的大学220公里,从他的大学再到他的工作单位240公里,而且张连城和江泳博都划了一个三角形,只有宁声涛划的是往返区间。

张连城划了一个三条边为1900公里、1600公里和1000公里的三角形,面积超过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江泳博划了一个三条边为2000公里、1900公里、200公里的三角形,面积超过四十万平方公里;宁声涛勉强算作一个220公里、200公里、20公里的三角形,面积不超过五百平方公里。

于是,在宁声涛心中,张连城的世界是个和新疆或者伊朗一样大或者两个半法国那么大的世界;江泳博的世界是个和云南或者瑞典或者日本一样大的世界;而他自己则是半个香港或者安道尔和塞舌尔一样的世界。

宁声涛返回家乡,唯一的反抗是拒绝了在宁坚城里由父亲的关系网编织起来的各个所谓“好单位”,他决定了既然要在落后地方“修炼”,那么就要找到最艰苦的环境中去“炼”。在多次博弈之后,宁声涛终于找到了自己勉强接受而父母也是勉强接受的一个单位工作。他最初的理想是,三年以后,自己一定要再次振翅而飞,绝对不受任何束缚!

可惜,事情就是这样的,永远都是“计划跟不上变化”,而不是“变化迁就计划”。宁声涛回到宁坚,来到一所自己和父母双向迁就的乡镇学校上班,一干就是十四年。几乎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和热血都抛洒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并几乎没有开出鲜艳的花朵。

学校在宁坚的郊区,距离城区20公里,从学校的大门到他家的大门25.2公里。

之所以选择这所叫做莲吉的学校,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他曾经口不择言遭受到了报应,二是这所学校的距离刚好是母亲包桂兰两次上厕所的合理区间。

当年宁声涛曾经到过这所中学,他是陪着自己的父亲到学校送一本叫做《宁坚百科全书》的工具书的,这本书是宁原基作为副主编参与市委宣传部编辑制作的一部介绍宁坚所有方面的工具类书籍。因为学校也在工具书的教育板块出现,因此宁声涛陪着父亲亲自送书到学校,为什么要亲自送呢?因为每送一本书有10元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政府工作也外包给市场主体,比如这本书的编辑,出资方就不是政府而是私人老板。为了减少国家财政拮据所造成的困难,当时很多本应该由财政出钱的事情都交给市场出资,然后一定程度的让出资者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

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解决财政经费不足的问题,确实应该做,可确实没有钱,没办法,没钱也要办,那就找市场;二是提高效率和资金利用率,因为市场是特别讲究投资回报讲究投资收益的,私人资金的注入可以尽快的把政府想办却没钱办的事情办起来,而且还会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不但办得快,而且节约钱。

当然,政府要做的事情交给市场也有一定的风险和弊端。市场是残酷的,也没有所谓“道德”,是以盈利和剩余价值为唯一目标的,一些容易盈利的项目市场就比较容易接受,一些恐怕很难盈利的项目市场就不会去做,而不是看这个项目真正的价值。加之市场经济初期,法制不算完善,很难说当政府和市场成为合作伙伴之后会不会出现一些“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恶劣情形。

宁身涛当然说过一句狠话:“这个地方我今后一辈子都不会再来了!”

也许就是这句话,宁声涛就来了十四年。

由于莲吉中学所在距离刚刚合适,正合了父母的意思,于是宁声涛没等到其他单位的电话通知就在母亲的强迫下赶紧和学校的领导签订了人事合同,把自己“卖”给了学校。

为什么说刚刚好呢?

包桂兰在出发前上一次厕所,然后乘坐城市公交乡镇线的公交大巴到达莲吉镇,接着就可以再上一次厕所,这不是刚刚好吗?

如果要选择农村学校,宁声涛其实更喜欢另外一所叫做古林的中学,不过古林到宁坚有35公里远,公交车需要一小时又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不像莲吉,只用四十分钟到五十分钟。

其实,莲吉中学是名校,至少曾经是宁坚著名的农村乡镇中学,曾经非常辉煌,不过当宁声涛投怀送抱的时候已经开始走上下行通道。古林中学则相反,原本没有任何名气,最近五年才开始冒出头来,校长甚至还得到过省级优秀校长的荣誉。

宁声涛没去百明中学,是因为距离宁坚太近,他如果去了肯定是每天都必须回家,甚至中学一放学回到寝室或者出租屋,父母说不定真在里面等着他;宁声涛没去古林中学,那是因为中途母亲一定要麻烦司机找个厕所,很麻烦;宁声涛去了莲吉中学,那是自己觉得唯一能够争取到的距离家最远的而父母同意的学校。

一开始,宁声涛的工作就不是一种心安理得、心平气和的奉献或者追求,而是一种斗争。

开学第一天,作为学校新教师中学历最高,大学最有名的本科生代表,他也成为新教师代表发言。他用日语开头,法语结尾,用普通话考试91分的相对标准的普通话发言。

这可能是莲吉中学历史上少有的一次著名的“演讲”。

整个文章行云流水、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一度激发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甚至教师的激情。

分班之后,高一年级其他班的同学纷纷都不按照学校的安排,要挤进宁声涛做班主任的班级,以致于他的班级教室根本装不下,其他五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对他颇有微词。

很不错,接着开学演讲的东风,宁声涛开始了自己寻找理想、追求梦想、依托幻想的日子。放弃了文家的平台,被迫放弃了渝州、三江、海口等大城市的机会,宁声涛如同翅膀浸湿的雏鸟,能飞得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