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声涛和大表哥陈哲维兴趣相同,很容易相互吸引,可以毫无距离的聊天谈人生。陈哲维也从来不把自己当成长辈前辈来教训宁声涛,无论宁声涛谈论什么,发表什么意见和观点,他都能虚心的听,有理有据的分析。宁声涛也从不把大自己快30岁的这个大表哥看成什么长辈前辈,总是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点比和自己父亲交流的时候更顺畅。
宁原基和宁声涛这对父子,关系好的超过一般父子,他们不但是父子,而且是朋友,还是志同道合的书友。大姨对包桂兰说过,我从来都没见过像宁原基和宁声涛这样的父子,两人有聊不完的话,什么都可以谈,什么隔阂都没有。大姨看到宁声涛和陈哲维两人在一起的时候,那种如胶似漆的相互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促进,是不是应该说从来没见过两个年龄相差这么大的表兄弟能够拥有这种惺惺相惜的感情呢?
陈哲维惊讶于这个6年多以前见过一面的小表弟居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那个时候这个还有点爱哭鼻子的3岁小男孩一副弱不禁风、啥都不会、脆弱敏感的样子,现在居然在短短的时间里就读了这么多书,能够和自己这种饱读诗书的人谈论人生、论理想、价值、文史这些话题,而且总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想法,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自己在同事同学朋友中找不到的感觉,能在一个只有9岁的小表弟身上找到,这又是多么难得。
宁声涛在自己小小的心中排了一个位次,按照知识的数量来算,大表哥绝对是独一无二的第一人,爸爸算第二名,舅舅算第三名。很可惜,这三个人都没有正儿八经的读过大学,大表哥和爸爸起码还算函授大学生,舅舅连函授大学的文凭都没有。于是,宁声涛对未来是否一定要考个好大学留下了怀疑的态度。
小小的宁声涛在不到10岁就开始思考读书拿学历和真正做学问的差别,从而使自己并不那么崇拜那些度过大学的人。如果只是能考试拿分,却没有真正的动手能力,不能具有真正的人生价值,那考试和分数也就仅仅只是一个空盒子,不是自己追求的人生历程和生命意义。
也正是自己身边的三个偶像级人物都没读过大学,对宁声涛产生了不知道是有利还是不利的影响。
四表哥陈哲洋是名牌大学毕业,主要研究农业管理农村经济,到80年代末的时候已经在一个乡镇上成为主要领导,可说是年少有为。大表哥陈哲维出生在1951年,比宁声涛大28岁,也是舅舅姨妈和自己的妈妈三姊妹的第二代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二表哥比大表哥小三岁,出生在1954年。三表哥又比二表哥小两岁,出生在1956年,四表哥比三表哥小两岁,出生在1958年,到宁声涛第二次来县城大姨家的时候才刚刚30岁。
三十而立能够主持一个乡镇的全面工作,成为乡镇党高官,说不上特别厉害,但也是个不错的前程了。
在妈妈的口中,总是以二表哥为最佳榜样,言必谈学习二哥好榜样,读大学、留学、回国、搞科研,实现自身价值、奉献社会。
妈妈几乎从来没在宁声涛心中去培养舅舅家的三个表哥两个表姐的榜样。
可是二表哥只在3岁的时候见过一次,人都没见过,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在急于寻找榜样的宁声涛心中确实比较为难。他自己在大姨家耍的这半个月里,不断的比较着可以见到人甚至可以聊天的两个表哥,寻找着自己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大表哥斯文儒雅,知识全面,谈吐大方,能旁征博引,分析问题能鞭辟入里。四表哥粗豪明朗,对专业知识和官场知识比较在行,其他的知识基本无兴趣也无功底,处理问题比较果断。
宁声涛该学习哪个榜样呢?
从内心深处,宁声涛喜欢大表哥这样的人,也愿意做大表哥这样的人,自我感觉自己也更像大表哥这样的人。至于四表哥,做好学生、做好学生干部、做公务员、做科级干部、做书记,走的专业道路,以所学的有限知识做无限的事业。确实也令宁声涛佩服,但却难以崇拜。
大表哥为人处世显得迂腐、谦和、有君子之风,四表哥为人处世霸道、果决、有领导之风。大表哥才华横溢,才高八斗,几乎没有自己完全不懂的知识;四表哥精心专研自己的专业,利用自己的专业上的名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自己的仕途创造了条件,也在发展中显得比大表哥更出色更有锦绣前程。也许由于大表哥没有什么行政职务,只是个普通科员,工作又没有多大的风浪,所以大表哥保有一颗纯洁善良温和宁静的心灵。四表哥则拥有行政职务,又是一名基层领导干部,需要带领一个班子,需要强大的领导的带动能力,所以四表哥没有大表哥的那些特质,反而具有强横、控制欲、斗争性、魄力、善变这些特质。
对比了十多天,宁声涛骨子里崇拜大表哥,敬畏四表哥。
就在宁声涛他们一家人要从大姨家回自己家的计划都提了出来之后。四表哥再次邀请了他们一家吃饭。如果说之前那顿饭是接风,那这顿饭就成为送行。
本来包桂兰不同意,说何必这么形式,一定要去外面餐馆吃饭,就在家大家吃个饭也是个心意了。可陈哲洋一定要在外面的餐馆办一桌,说是二表哥和三表哥都在电话里说这顿饭他们请。他们在外地忙也回不来,但一定要四弟把心意表达出来。二表哥和三表哥还争抢起来,说这段饭一定要自己请小姨一家好好吃。陈哲洋就说,那就算自己掏钱,四个兄弟一起请,心意算四兄弟的。
其实,县城本来就经济就一般,又是一个山区县城,各方面物资比外面的城市都更短缺。山里的东西比宁声涛他们城市便宜很多,但肉类和鱼类等就贵很多了。
宁声涛后来大学学经济,一直没有明白为什么山区里的县城肉类的价格还比外面的城市更贵,猪肉贵50%,牛肉都贵30%。鱼类贵1.5倍。山区里有的是地方养殖家畜,牛羊很容易养嘛。到学了政治、历史和地理才明白原因。山区里那个时候经济还没有搞活,不是人人都敢养家畜的,怕就怕“割尾巴”。而且大山的山区和普通的山区还有区别,大山山区很多高寒草甸牧草其实产量并不高,也供应不了太多的大牲畜。
在送行饭上,四表哥点的菜有三个都是鱼做的菜,这算是非常高的规格了。山区里是有几条小河,小河本身的野生鱼类产量非常有限,而且缺少稻田水库和堰塘这些可以发展渔业的地方,鸭子、鹅、鱼类都比较缺乏。
其实八十年代,不仅仅是山区的物资比较缺乏,全国又何尝不是?虽然改革开放快十年了,但票证时代还没有结束,全面人民买工业品和生活物资还是需要排队需要凭票供应。宁声涛的家所在城市交通发达,物资相对比较集中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已经开始逐步的丰富起来。好些生活用品渐渐的都不再需要票证了,而且水网稻田密布的地方水产品更丰富。
宁声涛喜欢吃水里的鱼虾蟹鳝蚌,而且那个时代也不贵,不像进入21世纪之后,他喜欢吃的水产品要么野生的都快绝迹了,全靠养殖来供应,要么就是价格大大的高于牛羊猪肉。
吃饭的时候,一道油炸小鱼竟然是餐桌上价格最贵的一道菜。宁声涛吃着这个油炸的小鱼,感觉还不如家里妈妈炸的味道更好,可是他和父母还是非常感激四表哥的诚意和热情。
饭桌上,宁声涛坐在大表哥和四表哥的中间,大表哥很斯文的自己吃着,口头上对每道菜都有评价和分析,而且也不断的劝菜,让宁声涛一家要多吃。四表哥就不同了,他基本上不说“废话”,直接往宁声涛的父母和宁声涛的碗里夹菜,甚至夹着一条小鱼绕过桌子给自己的小姨包桂兰放在碗里。
宁声涛听过舅舅对自己的评价,说自己是家族中这一代人里最像外公的,可没听大姨评价过自己,于是就把舅舅对自己的评语在饭桌上说了出来。
于是饭桌上又开始了关于是要知识还是要考试的闲谈。
“老四不错,学以致用,以前在农技站工作,和那些农民一起干,下的粗,不怕艰苦,有把子力气,还有种狠劲,现在呢,也从农业局到了乡镇上去,工作也很出色,评价都很好。四个孩子呢,只有老三有点让人费心,总想干大事,才能是有些,可是他的性格就是太追求完美,太喜欢弄潮。”姨父很少评价自己的孩子,宁声涛更多的时候都听大姨说,听到姨父对四个表哥的评价感觉到很新鲜。
看看大表哥,仍然怡然自得的在细嚼慢咽,四表哥则望着自己的父亲,似乎充满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