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
4990200000050

第50章 幸福力:要快乐其实很容易 (1)

第十八章 幸福力:要快乐其实很容易 (1)

青年人的幸福感都到哪里去了

2010年8月,有一项关于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的抽样调查,该调查涉及了发展水平不等的24个城市的4800名居民。调查结果显示,在倾向于回答不幸福的人中,30岁以下的青年人所占的比例最高,而在7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无人认为自己不幸福。调查报告撰写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俊秀分析:“虽然未有权威统计数据加以佐证,但其原因很可能与现在就业前景不明朗、房价水平相对较高有关。”

其实,30岁以下的年轻人面对的又何止这些问题,养老、教育、医疗等重担也都压在他们肩上。这部分人多为80后、90后,他们身处改革开放的和平时代,享受着现代化的物质生活,吃穿住行都比父辈要便捷,但是,并未比父辈更幸福。这是为什么呢?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青年人会计较好公司和高福利,能够看到别人的“五险一金”,却看不到另一些人的低薪工作;能够看到别人的年假双休,却看不到另一些人的起早贪黑;能够看到别人的8小时工作日,却看不到另一些人的日夜不休……

其实,不止是青年人,哪个年龄段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比较心理。我们会倾向于关注别人的所得和自己的所失,这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所以,我们自认为不幸福,是没有主动感受自身的幸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被誉为“社会比较之父”,他发现人们在生活中总是善于比较,而且为了使这种比较更为准确、真实和稳定,人们一般都喜欢同那些在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背景相同的人进行比较。人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社会比较的驱动力就越强。因为相似的他人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所以与相似的人进行比较才更有意义。

主流心理学倡导“真实比较”,而比较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事实。在现实中人们比较善于“虚拟比较”,这种比较是指在比较中绕开实质性问题和要素,而转向其他方面。现实中的人之所以要进行“虚拟比较”,与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关。换言之,进行“虚拟比较”的直接心理后果是获得一种主观上的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主要由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构成。情感成分,是指当事人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一般来说,当一个人所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时,他就会感到幸福,反之,就会感到不幸福。认知成分,即生活满意度,包括职业满意度、婚姻满意度和事业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是人们对生活的综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是衡量主观幸福感更有效的指标。尽管健康、金钱、地位等外在客观条件对幸福感会产生影响,但它们并不是幸福感必不可少的内在部分,对生活的满足感最主要体现在心理感受上。

1918年,李叔同遁入空门,法号“弘一”。读过弘一大师传记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他是以怎样珍惜和满足的神情来面对盘中餐的:那不过是最普通的萝卜和白菜,他却用筷子小心地夹起,放在嘴里,似在享用山珍海味。正如他的好友、现代学者夏丏尊先生所说:“对他来说,什么都好,旧毛巾好、草鞋好、走路好、萝卜好、白菜好、草席好……”

“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爱人爱物,到了方知爱自己。”以惜福的心态来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又怎能不生知足、安详、欢愉、幸福之感呢?

我们要做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才不会像野马那样为一点小事就抓狂。当我们在镜子前仔细审视自己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是自己的最好朋友和最大敌人。特别是在控制别人之前,我们一定要先控制住自己。如果不能征服自己,那么我们就可能错失幸福。

我们要时刻告诉自己:“幸福没有统一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它需要一种捕获的心境。”我们要把幸福的内涵无限丰富,同时也要善于用心灵去发现、去捕捉,哪怕是一条温暖的短信问候,一句关爱的叮咛,一缕初夏的凉风,一幕日常生活的琐碎片段……我们都要从中感受到幸福,这样,我们才能培养一颗懂得享受幸福的心。

另外,我们要学会简简单单地生活,发觉点滴间存在的小小幸福。幸福就像山坡上静吐芬芳的野花,没有围墙。我们只需要一颗清净的心和一双未被遮住的眼睛做“门票”,就能轻松走进幸福的乐园。

钱和幸福能画上等号吗

虽然金钱能为欲望的满足提供多种手段和工具,但它并不是获得幸福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只顾追求金钱而不去享受生活。追求金钱只能让自己早日堕落,而享受生活却能够使自己不断品味幸福。追求金钱会使自己被贪财的欲望无情地缠绕,于是生活主题就只剩下“金钱”二字。整天为金钱所困惑,为金钱而难受,为金钱而痛苦,于是生活便沦为了一场围绕一张钞票而上演的闹剧。享受生活的人更在意心灵的宁静与快意,他们觉得人生是无限美好的,于是越活越有味道。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在他创业初期,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发财之后,他变得贪婪、冷酷。深受其害的宾夕法尼亚州油田地方的居民对他深恶痛绝。有的受害者做了他的木偶像,亲手将他处以绞刑,或用乱针将他扎死。无数充满憎恶和诅咒的威胁信涌了进他的办公室。连他的兄弟都十分讨厌他,于是特意将儿子的遗骨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地迁到其他地方,他的兄弟说:“在洛克菲勒支配下的土地内,我的儿子变得像个木乃伊。”由于为金钱操劳过度,洛克菲勒的身体变得极度糟糕。医师们终于向他宣告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以他身体的现状,他只能活到50多岁,同时建议他必须改变拼命赚钱的生活状态,必须在金钱、烦恼、生命三者中选择其一。

这时,离死不远的洛克菲勒才开始省悟,认识到是贪婪的魔鬼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师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上剧院去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洛克菲勒开始考虑如何将庞大的财富捐给别人。于是,他在1901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医药研究所”;在1903年成立了“教育普及会”;在1913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在1918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纪念基金会”。洛克菲勒在后半生中不再做钱财的奴隶,他喜爱滑冰、骑自行车与打高尔夫球。到了90岁,他依旧身心健康,日子过得很愉快。洛克菲勒逝世于1937年,享年98岁。他死时,只剩下一张标准的石油公司的股票,因为那是第一号,而其他的产业都在他的生前就被捐掉了或分赠给了继承者。

对待金钱,我们必须拿得起放得下。赚钱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赚钱。

有些人谈到的富有,单纯指的就是拥有钱财。实际上,金钱本身并不能代表幸福,因为,金钱只是幸福的间接承载品。心理学认为,幸福感并不是从物质中直接获得的。物质只是媒介,是人内心需求获得满足的中间品,而我们的幸福,就是需求得到满足后的愉悦感。

我们需要物质财富,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是为了给自己幸福感,为了让自己和别人都快乐,为了在人生的各个领域中,生活得更有意义,也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的人生更为美好。

同时,我们必须领悟到,财富是无所不在的。金钱、土地、股票、债券是财富,水、空气、太阳、山、海、树木、花草、爱与帮助也是财富。凡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切均为财富,若能充分享受这些恩惠,就是一个内心充实的人、一个富有的人。

“时间能抚平一切”有道理的

我们在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在很穷的时候,总觉得有钱才是幸福;但真到成了富翁的时候,再被问及什么是幸福,他往往会说平平淡淡才是真。

事实上,幸福之所以打了折扣,并不是因为幸福真的减少了,而是由于我们内心起了变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幸福递减定律,是指人们从获得的物品中得到的满足和幸福感,会随着其获得的物品的增多而减少。

正如幸福递减定律所阐释的那样,当一个人处于较差的状态下时,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能让他兴奋不已;而当其所处的环境渐渐变得优越时,人的欲望就会随之提升。所以,当我们感觉不到幸福的时候,可能幸福依然在我们的周围,只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失去了对它的感知。

一个国王带领军队去打仗,结果全军覆没。为了躲避追兵,他与部下走散,在山沟里藏了两天两夜,期间粒米未食、滴水未进。后来,他遇到一位砍柴的老人,老人见他可怜,就送给他一个用玉米和干白菜做的菜团子。饥寒交迫的他狼吞虎咽地就把菜团子吃光了,当时他觉得这是全天下最好吃的东西。于是,他问老人,如此美味的食物叫什么,老人说叫“饥饿”。

后来,国王回到王宫,下令膳食房按他的描述做“饥饿”,可是怎么做也没有原来的味道。为此,他派人千方百计找来那个会做“饥饿”的老人。谁料,当老人给他带来一篮子“饥饿”时,他却怎么也找不到当初的那种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