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胡雪岩官商智慧全集
4985900000092

第92章 若即若离,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1)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在用别人帮忙之前,一定要认清这个人会不会成为你未来的障碍,如果对自己影响过大,那么我们不妨离他远一些,不然我们迟早有一天会跟着他一同走向失败。

官商关系:离不开,靠不住

胡雪岩开钱庄总是告诫成祥,要处处留神,因为你总是不知道存钱人的背后有多大的埋伏。胡雪岩被称作“红顶商人”,那就表明他不是一般的商人,他的政商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在成祥看来,这般险恶复杂的商场,胡雪岩是较会处理的,不然左宗棠也不会如此的青睐和器重他。但是胡雪岩虽然一直跟官场中人打交道,却还是没有理清自己的立场,总以为官场就像做生意一样,殊不知官场中的凶险要远远甚于商场。

对于政商关系胡雪岩总是小心翼翼,生怕牵扯进了派系的斗争中去。可是做生意的人,当生意越做越大时,都深知,越是大规模的生意,就越离不开政府。而在处理同政府的关系时,必须是要采取合作的态度,不要想从中得到什么莫大的好处,否则会越陷越深。

慕名来到阜康钱庄的刑部尚书文煜,拿出二十万两银子想要存下来,胡雪岩明白,跟官场上的人打交道,一定要多长几个心眼。文大人除了好奇来看看这位风云的胡雪岩到底有什么能耐之外,也想为自己的钱财寻求一个“安身之处”。

一到钱庄,文大人就问,“听说太平军的钱你也收,有这回事吗?”胡雪岩并没有否认,而是故作神秘地说,“其实是收的”,文大人立刻就知道胡雪岩果然是名不虚传,如果胡雪岩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文大人肯定是不会相信他的,而且胡雪岩以后的从商之道必然会受到诸多的阻碍。他这一句“其实是收的”不仅表明自己没有撒谎,也暗示了,我不仅会收太平军的钱,你的钱我们会帮你存起来,也不会去追究是怎么来的。

文大人满意地把钱存在了阜康钱庄,胡雪岩又立即表示,不收文大人的利息,可以随用随取,当做是自家的银库。文大人听了,赶忙说,按规矩办事,可不能知法犯法。

可见,胡雪岩对文煜坦言相告,是不想得罪他,因为官场上的人得罪不起,以后还得倚仗他们做生意,那么就得巴结着。可是又不能太近,文煜也深知这层道理,所以当胡雪岩不计利息收他的钱款时,他赶紧地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所以,保持安全的距离,无论是做官还是做生意,都是必须学习的。

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而互相靠拢后,又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就又分开了。

可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又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挨得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得大远,又冻得难受。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地在受冻与受刺之间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对于这距离把握的道理,像胡雪岩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不知道呢?可是他毕竟跟左宗棠走得很近,无论他怎样的谨慎,还是被卷入到了派系斗争的旋涡里。

一日,李鸿章买古董,古董店的老板见他付的是官银,非常开心,并声称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存兑官票可以大得利。李鸿章一听到胡雪岩这个名字,心中就十分不快,他可是左宗棠一边的,敌对派的一个角色而已,本不需要如此的在意,可胡雪岩是个人才,如若为自己所用还好,一旦站到了敌人的立场上,那可是一种严重的威胁。所以,李鸿章是不仅见到胡雪岩来气,就连听到都是非常不高兴,立马就离开了古董店。

而古董店的老板怎能看出这其中的把戏?等李鸿章走后,就拿着银票到阜康钱庄兑现,胡雪岩一看这银票,马上就紧张了起来,猜疑道,这打的是什么算盘,难道李鸿章又有什么新的动作了吗?

剑拔弩张的两人已经是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立场了。很明显,不想参与到派系斗争中的胡雪岩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身处其中了。胡雪岩靠着的左宗棠虽然红极一时,但是官场沉浮,有人喜欢,也有人不喜欢;今天有人捧你上位,哪天说不准又把你打回原位,甚至更惨。胡雪岩不聪明就在于吊着左宗棠这一棵树,才有了“排左先治胡,倒左先倒胡”的命运。所以,做生意,对于距离这个度一定要把好。

官场就像戏场:有真亦有假

演戏,时而真,时而假。官场有时候就如同戏场一样,有真亦有假。当你只是处于一个副手的位置,而不是一把手时,对于自己的命运终究还是掌控不住。一把手支持你,尚且能够放开手脚,但并不证明他是完全赞成你的。

关于杨乃武和小白菜一案,在胡雪岩的帮助下,最终得以平反。胡大善人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又提升了一节,但是由于阻挠翻案的背后牵扯着一批官员,胡雪岩同时也失去了一片官场的势力。

为这桩冤案平反,胡雪岩请动了30多名以夏同善为首的浙江籍在京官员,相当于是号召了整个浙江读书人的面子,大家团结起组成一个派系的结果。

有人支持,必然也有人反对。刘锡彤背后的官场势力也是十分庞大的。这桩案件牵涉的面很广,左宗棠、宁波知府边葆城、浙江巡抚杨昌浚、四川总督丁宝桢等楚军元老,湖南、湖北籍官员都认为不应该如此兴师动众,只是两个平民而已,翻案要扳倒一片官员,得不偿失。慈禧太后在为这个案件最后下平反的谕旨时还是受了两湖派(湖南、湖北籍官员)的影响,保住两人的姓名,却没有严格要求一查到底。

为此,胡雪岩失去了两湖派的官场势力,虽然有江浙派官员的支持,但是这个派系中还有对手李鸿章。瞬间,胡雪岩被夹在了两股势力中间,两头都不好受。

后来事情的转变更是证明了官场的戏剧性,被革职了的杨昌浚竟然又被重新起用,还担任了闽浙总督,官越做越大,胡雪岩的官商地位受到威胁。

左宗棠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中是不赞同胡雪岩的,但当时正处于西征新疆的积极准备中。胡雪岩非常懂得抓住时机,利用这个机会帮助左宗棠,并获得了他的信任和嘉奖。左宗棠也没有亏待这位功臣,多次在奏稿中赞扬胡雪岩。

胡雪岩想要一件黄马褂,他跟左宗棠提起这件事情。在旁人眼中这是个异想天开的玩笑。因为在《黄马褂定制》中有规定:只有皇帝身边的侍卫内大臣及御前大臣、侍卫,立了特殊的功勋才能穿黄马褂。有钱人捐官是常有之事,但能够穿上黄马褂的官商很少见。不过鉴于要依靠胡雪岩帮助购买武器,借外债,左宗棠还是答应他尽自己所能。于是列举了很多条胡雪岩的功绩,上奏给朝廷。

这在左宗棠,甚至胡雪岩而言都是不抱太大希望的事。但慈禧太后看到奏折后竟然答应了。为了让皇帝明白 “百善孝为先”的道理,顺从“垂帘听政”。在赏赐胡雪岩黄马褂之余还封胡雪岩的母亲为“一品夫人”。

这个结果是所有人始料不及的。本以为是个玩笑,没想到还当真了。官场就是这样,这时真来,那时假,就像一个梦幻的剧场,始终无法看清其真实的面目。

从整个事情的起伏来看,虽然有些戏剧性的成分在里头,但也能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来。那就是不一定要去和对手顶撞,也不是要顺从着巴结对手。俗话说,官大一级就能够压死人。无法做老大,永远都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做事不要过于极端。就像杨昌浚被提升为闽浙总督,盖过了胡雪岩,随后胡雪岩四处谋势,官场、商场、甚至江湖势力、洋场势力,连左宗棠都要对他刮目相看,杨昌浚又怎能比拟。所以,自己的命运由上级决定时,要小心行事,不要轻易树敌,不要轻易结派。就像一个罗盘,有一天指针指向东,那么西边必然没有好下场。指针向西亦是如此。

左宗棠帮助胡雪岩获得黄马褂,不一定是左宗棠真心的希望他得到这个赏赐。可能有人会说,左宗棠珍惜胡雪岩是个人才,欣赏他,支持他,才千方百计为他做这些事情。就认为这是真的,但是胡雪岩毕竟只是他诸多可用之人中的一个,除此之外,他还有自己政治活动的基地——两湖派和楚军这支攻无不克的利器。左宗棠支持胡雪岩更多的是看重他可以帮助解决资金问题,以此维持和壮大自己的事业。

自古,很多仁人志士都效忠于朝廷和皇权,在这个沉浮的官场,危险就不露痕迹地潜藏在看似波澜无惊的环境中,所以要学会自保。

萧何是最早支持并参与刘邦起事的亲信,在反秦灭楚兴汉的事业中立有大功,刘邦在论功行赏时,将他排在功臣之首,并给了他可以佩剑穿履从容入宫朝见的特殊待遇,以示恩宠。

后来韩信被诬为谋反,当时刘邦率兵出征在外,萧何为吕后设计除掉了韩信,解除了刘邦的心头大患,萧何由此从丞相提升为相国,封地增加了五千户,还给了五百名士卒做他的警卫。朝中大臣无不向他表示祝贺,只有一个叫召平的秦朝遗老独去致哀,对萧何说:“你很快将有大祸临头了,如今皇上风餐露宿转战在外,而您坐镇京师,并未立下战功。皇上之所以给你增加封地、设置卫队,是由于韩信刚刚谋反,皇上对你心存怀疑,以此加以笼络,并非是对你的宠信。请您让出封赏不要接受,并将自己的家产拿出来资助前方军队,皇上必然高兴。”萧何认为他说的十分有理,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又过了一年,英布谋反,刘邦又一次率兵出征。他一再从前线派使臣回京师打听萧何在干什么。萧何认为皇帝出征在外,他便应当尽心尽责地安抚百姓,筹备粮草,输送前线,如同他多年来所做的那样。又有人对萧何说道:“您不久将有灭族的大祸了。您如今位为相国,功列第一,官不可再升,功不可再加,可您自入关中十几年来,甚得民心。如今皇上派使臣来打听您的情形,是担心您名声太大,对他构成威胁。您何不到处压价买田,高利放债,使人民对您有怨言?只有如此,皇上才会对你放心。”萧何听了他的意见这样做了,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当刘邦班师回朝时,老百姓纷纷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刘邦一点也不怪罪萧何,反而将老百姓的状纸交给萧何,笑着对他说:“你自己处理去吧!”

戏场一般的官场,会呈现各种各样的境遇,有和风丽日,也会有狂风骤雨;有波澜不惊,也会有浊浪排空;有阳光普照,也会有电闪雷鸣……如何于变幻繁复的环境中保全自己,需要高人一筹的智慧。胡雪岩的为官生涯告诉我们不绝对服从,也不一味巴结。萧何的立身之道给我们展现了韬晦智慧的精妙。仔细去品读、思考,便能够发现诸多规则的更多妙处。

盛宣怀设计谋:冤家宜解不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