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与生活全集
4985400000026

第26章 当博弈遭遇权威——大棒下没有博弈 (3)

第十一章当博弈遭遇权威——大棒下没有博弈 (3)

对想谋求长久利益或者稳固地位的人而言,出于长远的考虑而进行筹划,就要在不同的阶段使用不同的策略,而且每个阶段所要面对的境遇都不尽相同。如果要完成一件大事,对这件事的每个步骤,也要有不同的安排;如果是为了自己在不同方面的利益作出考虑,也在不同的方面运用不同的解决办法。这就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在这方面,秦朝的大奸臣赵高的造诣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

公元前二一年,秦始皇第五次巡视全国各地,随行的有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秦始皇据说有二十多个儿子,但只有十八子胡亥被允许同行,因为他特别受到秦始皇的宠爱。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这次巡视东至会稽,渡江至琅琊,再取道西返。七月,车驾至平源津,秦始皇病重。由于他忌讳说死,群臣谁也不敢谈论死的事。至沙丘平台,病情严重。他自知不能治愈,于是命令赵高拟定诏书给长子扶苏,要他把军务托付给蒙恬,速回咸阳治理丧事。诏书写毕,还来不及封口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

赵高拿了秦始皇的玉玺大印和遗诏,心中感到十分沉重。当时知道遗诏内容的只有李斯、胡亥和他三个人,其他的大臣一概不知。丞相李斯因为秦始皇死在出行的路上,立太子的事未定,恐天下发生动乱,就命令秘不发丧。每到一地,按例进膳,朝廷百官照样还要报告政务,亲信宦官就在车中假托皇帝命令批复百官的奏本。

赵高曾经是胡亥的老师,教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与亥关系密切。赵高原是赵国国君的远亲,自幼受宫刑,长大后进宫当宦官。他曾经犯大罪,秦始皇命蒙毅去审理,秉公执法的蒙毅判赵高为死罪。秦始皇因赵高办事比较干练,又精通刑狱法令,所以就赦免了他。这时的赵高担心如果按秦始皇所云让公子扶苏即位,与扶苏关系密切的蒙恬、蒙毅兄弟就会受到宠信,并对他不利。这个时候,赵高就处于一个是生还是死的困境选择之中。为此,赵高策划了一场夺嗣的争斗,决定把胡亥推上皇位。赵高扣下皇帝的信件,游说胡亥道:

“皇上驾崩,没有遗诏封诸皇子为王而只赐信给长子扶苏。扶苏一到咸阳,就将即帝位。公子你却无尺寸之地可以立足,你想过该怎么办?”胡亥说:“贤明的君主了解大臣,贤明的父亲了解儿子。我还有什么好说的?”赵高面露一丝奸笑说:“现在皇位的归属取决于您、我和李斯三人,希望公子要抓住机会。‘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怎可同日而语呢?”胡亥对赵高的奸谋心存恐惧,但皇位对他的诱惑实在太大,也就不管那么多了,最后只是有点担心:“现今父皇的遗体还在路上没有发丧,此时怎么对丞相说呢?”

赵高知道,没有丞相李斯的支持,他的阴谋是无法得逞的,遂去劝说李斯。李斯起初还以忠于君事自命,但赵高晓之以利说:“无论才能、功劳、谋略、声望以及和扶苏的私人情谊,你李斯哪一点比蒙恬强?公子扶苏即位,必定宠任蒙氏,以蒙恬为丞相。这样,你的荣华富贵不仅没有了,而且你的子孙也将会受到伤害。只有公子胡亥,人非常仁慈可爱,轻钱财,重人才,在始皇的所有公子中没有谁比得上他。我认为继承皇位的应该是他,所以我特地来和你商议,把谁即皇位定下来。”出于对权势的欲求,李斯终于被赵高说服,同意照赵高的意思去办。

三人狼狈为奸,对外宣称李斯接到始皇的诏书,让他立胡亥为太子。赵高在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先发制人,取得夺权斗争的胜利。当一个人处于困境之下,而他相对而言又是弱者的时候,他便会想尽一切办法,运用各种阴谋诡计,抢得自己的优势地位,因为弱者非常明白强势一方是规则的制定者,谁取得了强势的地位谁就有制定规则的权力,谁处于弱势地位谁就只能服从规则,最终胡亥成了秦二世,赵高也成了显赫一时的权臣。而原先处于强势地位的扶苏由于没有及时行动,从而最终被流放。

以弱胜强

弱者与强者博弈,由于博弈规则是强者制定,博弈力量也是强者最大,弱者可以搭强者便车,也可以暂时隐其锋芒,这是弱者对局强者的生存之道。但弱者忍辱负重,在强者的阴影下生存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自己变为强者,取代强者的位置。弱者与强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而强者决定着矛盾的主流走向,因为这对矛盾中,强这是性质和内容的规定者,但矛盾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发生转变。所以弱者在与强者对局中要学会如何以弱胜强。以弱胜强一般是借力用力的四两拨千近之术和反间之道。

在双方的对局中,要善于观察形势,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关键环节找到了,从容发力,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从轻易的付出极少的成本而获得极大的收益。

西汉初年,刘邦的军队被匈奴大军包围在白登山,欲退无路,欲战不能胜,形势十分危急。最后,陈平不费一兵一卒,只是“搞定”了一个女人,就巧妙地解了汉军之围。他是怎样解围的呢?情况是这样的。

西汉初期,匈奴仍不断侵扰北方边境。刚刚做了皇帝不久的刘邦决心一劳永逸地解决匈奴问题。公元前200年,匈奴单于冒顿率师南下,刘邦亲率30万大军迎战,不想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中了匈奴兵的埋伏,被30万匈奴骑兵包围。当时,匈奴兵的阵势十分壮观,战阵的东面是一色的青马,西面是一色的白马,北面是一色的黑马,南面是一色的红马,气势逼人。刘邦在白登山被围了七天,救兵被阻,突围不成,又值严冬,粮断炊绝,许多士兵的手指都冻掉了。刘邦焦急万分。双方力量相差悬殊,硬拼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对手又是死敌,没有商谈的余地。真是一个板上钉钉的死局啊。可是,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总是有的。

正在这危难之际,刘邦手下大臣陈平想到一个妙计,他派使者求见冒顿单于的阏氏,给她送去一份厚礼,其中有一张洁白的狐狸皮,并对阏氏讲,如果单于继续围困,汉朝将送最美的美女给单于,那时你将失宠。同时,陈平又令人制造了一些形似美女的木偶,装上机关使其跳舞。阏氏远远望去,见许多美女舞姿婆娑、楚楚动人,担心汉朝真的送美女来,于是,她说服单于放开了一个缺口,刘邦趁机冲出重围。这就是历史上的“白登之围”。

在白登之围里,刘邦已身陷困境,如果匈奴一举进攻,也许汉朝的历史将被改写。此时双方实力之悬殊可见一斑,但即使再这样的情况下,陈平却巧妙的想到了利用女人的嫉妒来突围的妙策。刘邦解围后,便又成为与匈奴对决的强势一方。

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反间计,那就是皇太极借崇祯皇帝之手除掉袁崇焕,扫除了灭明的一大障碍。

当时,后金南下,势如破竹,明朝的辽东守将袁崇焕独撑危局,使皇太极如鲠在喉。公元1627年,崇祯帝即位,很想有所作为,他一即位就除掉了大阉魏忠贤,又给杨涟、左光斗等正直的大臣平反了冤狱。许多大臣请求把袁崇焕召回朝廷。崇祯帝接受了这个意见,提拔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负责指挥整个河北、辽东的军事。崇祯帝还亲自召见袁崇焕,问他有什么计划。袁崇焕说:“只要给我指挥权,朝廷各部一致配合,不出五年,可以恢复辽东。”

崇祯帝听了十分兴奋,给袁崇焕一口尚方宝剑,准许他全权行事。

袁崇焕重新回到宁远,选拔将才,整顿队伍,军纪严明,士气振奋。东江总兵毛文龙作战不力,虚报军功,不服从袁崇焕的指挥。袁崇焕使用尚方剑,把毛文龙杀了。

皇太极在辽东屡屡败于袁崇焕,当然不肯罢休,他知道宁远、锦州防守严密,决定改变进兵路线。他做好一切准备,于公元1629年十月,率领几十万后金军,从龙井关、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绕到河北,直扑明朝京城北京。

这一着可出乎袁崇焕的意外。袁崇焕赶快出兵,想在半路上把后金军拦住,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后金军乘虚而入,到了北京郊外。袁崇焕得到情报,心急火燎带着明军赶了两天两夜,赶到北京广渠门外,没顾上休息,就和后金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别路明军,也陆续赶到,投入战斗。

后金军突然进攻北京,引起了全城震动。崇祯帝更是急得心慌意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后来听说袁崇焕带兵赶到,心才定了一些。他亲自召见袁崇焕,慰劳了一番。但是一些魏忠贤的余党却散布谣言,说这次后金兵绕道进京,完全是袁崇焕引进来的,说不定里面还有什么阴谋呢。

崇祯帝是个猜疑心极重的人,听了这些谣言,也有些怀疑起来。袁崇焕向皇上请求说,将士们长途跋涉,十分劳累,请准允入城休整,但被崇祯帝拒绝了。

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被金兵俘虏去的太监从金营逃了回来,向崇祯帝密告,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订下密约,要出卖北京。这个消息简直像晴天霹雳,把崇祯帝惊呆了。

原来,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被关在金营里。有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

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

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

姓杨的太监偷听了这番对话,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来,赶快跑回皇宫,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帝听了也信以为真。他哪里知道,这个情报完全是假的。两个金兵的谈话是皇太极预先布置的。

崇祯帝命令袁崇焕马上进宫。袁崇焕接到命令,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匆忙进了宫。崇祯帝拉长了脸,责问说:“袁崇焕,你为什么要擅自杀死大将毛文龙?为什么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还迟迟不来?”

袁崇焕不禁怔了一下,这些话都是从哪儿说起?他正想答辩,崇祯帝已经喝令锦衣卫把袁崇焕捆绑起来,押进大牢。

有个大臣知道袁崇焕平日忠心为国,觉得事情蹊跷,劝崇祯帝说:“请陛下慎重考虑啊!”

崇祯帝说:“什么慎重不慎重?慎重只会误事。”

崇祯帝拒绝大臣的劝告,一些魏忠贤余党又趁机诬陷。到了第二年,崇祯帝终于下令把袁崇焕杀害。

反间计是名副其实的毒计,其毒不仅仅是手段,更重要的是其对人性弱点的残酷利用和无情玩弄。对于人类来说,这既是一种让人津津乐道的谋略,又是一个讽刺。但是在强弱对局之际,弱者若想战胜强者,这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