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与焦虑者对话
4984800000005

第5章 身体不听话,都是焦虑惹的祸 (2)

第2章 身体不听话,都是焦虑惹的祸 (2)

谁惹了不停点头的小男孩——焦虑下的强迫症

小光是一个年仅10岁的小男孩,最近他得了一种怪病,老是不停地点头,逢人就点,不可控制。为此,妈妈不停地打他,可怜的小光对妈妈说:“别打我了,再打我就死了,我也不想这样。”听到儿子说了这样的话,做妈妈的才如梦初醒,意识到小光是得了病,于是领着他去做心理咨询。听完小光妈妈的描述,心理专家断言:孩子得了强迫症。

小小的孩子为什么会得强迫症呢?原来,聪明伶俐的小光从小就很听家长的话,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即使是这样,做妈妈的也是毫不松懈,总是对儿子严加管教。几个月前,语文老师出了一篇作文,题目是《蝴蝶是怎样出现的》。小光就开始想这个问题,上课想,下课想,可是就是想不出蝴蝶是怎么出现的,无奈之下,他跑去问妈妈,没想到妈妈也不知道,失望之余小光自言自语地说:“是不是老师出的题目太难了?”

妈妈不由分说就对小光一顿怒斥:“老师怎么会出错呢?是你自己不用功,想,仔细想,好好想,直到想出来为止!”小光很听妈妈的话,他想啊,想啊,脑子似乎没有停止过,接连不断地出现各种奇想:看到天空,想宇宙是怎样出现的;走到路上看到树,就想这棵树倒了会不会砸伤人;看到别人骑自行车,就想会不会摔下来。与此同时,他开始不停地点头,因为妈妈说的是对的,老师的要求也是对的……

强迫症是一种以自我强迫为突出症状的神经症,其症状为自我强迫,它违背病人的意志反复出现,病人无法控制,也自觉其不合理或毫无意义,力图摆脱和抗拒强迫内容,但越是抗拒,就越感觉焦虑和苦恼。

病前人格是强迫症病因中的关键,约2/3的强迫症患者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其主要表现为患者力图保持自身和环境的严密控制,他们注重细节,办任何事均力求准确完美。但即使如此,患者也仍有“不完善”、“不安全”和“不确定”的感觉,他们或表现为循规蹈矩、缺少判断、犹豫不决、依赖顺从;或表现为固执倔强、墨守成规、脾气急躁。

儿童强迫症的形成,无疑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例如,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分苛刻,或孩子受到惊吓、经常挨批评,致使其精神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精神负担过重,均可诱发强迫症。小光之所以患上强迫症,正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家长要求过高。

老伴的病,让老爷子住进医院——焦虑诱发心脏病

老张是一名退休职工,他的老伴因肺心病住进了医院,病情比较严重,儿女们都在外边,一时赶不回来。老张一连陪伴了数日,十分疲劳,加上精神紧张、焦虑的影响,自己也病倒了。经医生一检查,才知道得了心脏病。

据医生分析,老张原本有动脉粥样硬化和冠脉缺血病史,这次由于老伴病重,焦虑不安所产生的心理应激通过大脑皮层的活动,使得机体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兴奋性持续增强,造成原本不够稳定的心肌细胞活动异常,从而诱发心律失常。

这种例子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一个人生了病,另一个在紧张、焦虑的情绪下,也会随之病倒,尤其老年男性,焦虑导致心脏疾病的几率非常的高。

美国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找来735位平均年龄为60岁的男性,分别对他们进行了焦虑、愤怒、忧郁、敌意以及其他负面情绪的个人问卷,还进行了血压测试、验血报告、烟酒使用状态以及其他个人因素,例如,婚姻状态与受教育程度等。总之,包括了全部可能诱发心脏病的因素。12年后,共有75人心脏病发作,其中11人是致命性心脏病。结果显示,个人测验时焦虑分数高的人易发生心脏病。研究人员指出,焦虑倾向是老年男性心肌梗死的一个明显独立风险因素。

其实,不仅是老年男性,焦虑情绪易引发心脏疾病的规律在所有人身上都适用。一份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报》上的研究表明,长期焦虑会显著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患有长期焦虑症的人群比乐观人群发生心脏病的可能性高出30%~40%。研究人员表示:“心脏和大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医生不仅要考虑传统的引发心脏病的因素,还要更多地关注病人心理和精神上的问题。”

糖尿病,内心焦虑也是诱因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世界上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对身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危害心、脑、肾、血管、神经、皮肤等。那么,持续升高的糖尿病发生率和现代人的焦虑有没有关系呢?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刘建民今年49岁,出身于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后被分配到本省某局工作。他工作小心谨慎,踏实能干,十年前即升为副处级干部,但之后的几次升职都没能如愿,这让他感到非常焦虑。后来,终于获得下乡挂职锻炼的机会,本想回来后可以被提拔,但是一年后,他过去的一个部下被提拔为处长,使他升职的希望再一次落空。

对这件事,刘建民久久不能释怀,整天挂在心上,一个月后出现烦渴多饮、尿频量多、体重下降等症状,到医院一检查,发现患了糖尿病。

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内分泌代谢性心身疾病,它的发病和生活变动、情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患者在患糖尿病之前,多经历了某种生活事件,例如,失恋、夫妻关系不和、离婚、丧偶、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等。在美国,糖尿病也是贫困人群中常见的疾病,并且死于糖尿病的黑人是白人的两倍多,因为黑人更多地经历了政治上的歧视、生活上的动荡、贫困失业等生活事件。

研究发现,经常情绪紧张或极度情绪紧张,会使某些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这些激素不仅会使血糖升高,而且会与胰岛素产生对抗。患者情绪安定时,糖尿病病情常可缓解;而紧张、焦虑、抑郁、愤怒、忧思、悲愁等不良情绪能够促使糖尿病发展及恶化。

糖尿病患者情绪紧张时,要比平静时消耗更多的葡萄糖。有学者通过对焦虑症患者的研究表明:焦虑这种心理状态可以影响糖代谢,焦虑症患者糖代谢调节能力降低,血糖升高。所以,很可能糖尿病患者病前就比一般人焦虑。

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要面对许多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在这些事件面前,要合理调整自己的情绪,免得像刘建民那样,因为情绪而伤害了自己的身体。

情绪决定生死——焦虑与癌症

癌症曾被称为“20世纪的瘟疫”,没有任何一种特效药物能将其彻底制伏,因此我们只能从预防上下工夫。要想进行有效的预防,我们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才会导致癌症。

虽然致癌的因素十分复杂,但精神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好发于一些受到挫折后,长期处于精神压抑、焦虑、沮丧、苦闷、恐惧、悲哀等情绪紧张的人。当然,精神心理因素并不能直接致癌,但它往往以一种慢性的持续性的刺激来影响和降低肌体的免疫力,增加癌症的发病率。

在新近的研究中,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家通过对性格与健康的关系进行了长期而广泛的研究,发现了一种鲜为人知的“癌症性格”。一般来说,癌症性格的人多表现为待人宽宏大量,对个人的生活或工作遇到的麻烦,甚至痛苦都能妥善处理,从不大发脾气,处处都能约束和克制自己。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出于对别人的考虑,他们企图以回避的办法来求得暂时的和谐。因此,“癌症性格”的人,表面上看来平和、安详,内心却似一座火山,只是没有爆发罢了。

关于“癌症性格”,盘点一下癌症死亡记录,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佳形象代言人——好人傅彪。

很多影迷喜欢傅彪的理由是:他足够认真,足够憨厚,足够义气,足够世俗,足够亲切。很多人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他抱着路易十三的酒瓶:“想吐,可我舍不得,十三,易路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让每个人感到亲切的”好人,他的人生才走到2005年就结束了,年仅42岁。

对照一下,傅彪是典型的“癌症性格”:倾向于克制或压抑自己的情绪,往往为了使别人高兴不惜牺牲自己,以免朋友、家人或他人不愉快。傅彪嗜戏如命,但肝移植手术需要长时间休息,他却说:“我还是坚持要拍戏,如果没有艺术,那我这个生命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我很想一直跟着大部队走!”

傅彪的确精神可嘉,只是他的行为是不值得效仿的。我们要知道,这种强烈遏制内心情感的人患癌症的危险性较大。

医学家研究认为,具有“癌症性格”的人,由于长年在痛苦和矛盾中挣扎,长期折磨、压抑自己,其结果是使得体内发生了一系列不知不觉的化学变化,并逐渐失去平衡,人体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最后导致癌细胞通行无阻地繁殖,侵害人的机体。

中医学也认为,“七情”的过度会导致气滞血淤而发生癌症,认为“百病皆生于气”、“万病皆源于心”。动物实验也证明,在连续精神刺激下,动物体内可长出肿瘤。这些刺激主要是通过神经生理、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个系统的相互联系起作用的,最后使肾上腺素皮质酮等内分泌增加,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损害身体免疫功能,导致正常细胞癌变。

研究表明,当强烈的精神紧张刺激,使人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时,会促使皮质类固醇激素分泌过度,从而抑制了免疫系统的功能,癌症就有可能在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时形成。专家还发现,情绪极度焦虑的人,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免疫功能下降。

另外,医学家在一项调查中还发现,81.2%的癌症患者在患病前曾遭受过生活的打击,如配偶死亡、夫妻不和、生活规律重大改变、工作学习压力大、子女管教困难、夫妻两地分居等。这同样也证明了情绪对癌症的产生造成的影响。

可以这样说,心情糟糕、情绪紧张的人是癌魔的青睐者,癌症喜欢缠绕这些人。为了预防癌症的发生,我们不仅要防止各种致癌因素,还应当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保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