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与焦虑者对话
4984800000031

第31章 官场上行走:小心焦虑这块绊脚石

第16章 官场上行走:小心焦虑这块绊脚石

害怕当官,源于成功恐惧症

有一个重点中学的副校长,工作一贯认真负责,因此,区教育决定提拔他当校长。如果是一般人,肯定会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从副职到扶正,说明不断进步。但是,他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焦虑。

他本来是一名普通教师,工作特别认真,领导交给的任务一定会完成,而且完成的比领导预期的还要好。在他的心里,工作不论大小,万万不能出错。因此,一步一步被提拔到了副校长的位置。

但是,他并不喜欢当领导,不想要什么职务,当个普通的任课教师就不错了。他觉得,职务越高,担负的责任就越多。当领导,就怕什么事没有考虑好,万一没做好,怕落埋怨。本来,他当副校长已经快承受不了,现在又听说教育局要提拔自己当正校长,就开始焦虑、紧张,满脑子想的是怎么才能不被提拔。

这位副校长之所以对当官如此恐惧,实际上是基于一种“成功恐惧症”。也许这很难让人理解,在我们的印象中,谁不希望追求成功呢?谁又会害怕成功呢?但许多人往往是害怕成功多于失败,乃至逃避成功。对于这一现象,心理学家马斯洛概括为“约拿情结”。

约拿是《圣经》里的人物,上帝交给约拿一项崇高的任务,这本是约拿平日所向往的,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荣誉,约拿却感到一种恐惧,企图通过逃避任务来消除恐惧。

约拿情结是一种复杂而又普遍的心理现象,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存在,只不过在官场上比较明显而已。通常,约拿情结表现为不堪压力、逃避责任、安于现状、缺少上进心等。这位副校长之所以害怕提拔,并不是他不想享受更高的待遇,而是没有勇气承担责任。

人们之所以具有约拿情结,除了受早期经验(如童年时常常体验失败或得到消极评价)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不愿吃苦,有的是害怕承担责任,有的是信心不足,有的是介意外界舆论。特别是遭遇过几次失败或挫折的人,最难克服约拿情结。

因此,身在官场,要想有所建树,除了要认清自己的定位,还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勇气,克服约拿情绪,要懂得推销自己,勇于提出要求,敢于公开发言,同时更要担起责任,特别是别人不愿意承担的工作。还有,日常工作中要保持微笑,放松心情,因为在官场上,人们很容易在你的脸上看出端倪,因此,即使再忙再累,也不要焦躁。

公务员焦虑,不是一个伪命题

对于公务员的焦虑,社会上有不同看法,部分人认为他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然而,事实上他们的焦虑确实存在。他们或者因升迁问题而导致急性心理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或者因刚参加工作而患上社交恐怖症等。

据专家分析,公务员属于工作压力比较大的群体,他们整体素质高、抗压能力也比较好,但他们要承受更多来自于单位体制、机制、工作任务、家庭期望、自身人格等方面的挑战,并被要求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如果应对压力的方式不正确,就会产生心理问题,乃至发展成心理疾病。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曾发布《公务员人格特征与考核绩效及个体幸福感关系研究》结果,该课题共调查了94名公务员,平均年龄39岁,其中有心理问题的占17%左右。调查发现,公务员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比一般群体强烈,“唯唯诺诺,兢兢业业”,工作时经常处于“心理恐慌”状态。

近年来,不少党政机关公务员吐露了“压力大”的心声,有人甚至调侃地得出了公务员的“五死”结论:“没有好胆子得吓死,没有好身板得累死,没有好酒量得喝死,没有好性格得急死,没有好胸怀得气死。”

另外,近几年公务员自杀案例的增多,也证实了他们的压力之大。当然,一提到公务员自杀,很多人都会想到腐败。事实上,在这些自杀的人员当中,有些确实与腐败无关。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副教授宋腊梅分析说,概括来讲,公务员压力除了工作本身及“发展”的压力外,还来自于中国特色的人际关系。公务员开展工作,除了考虑对事,还要考虑对人,很多公务员经常抱怨,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甚至超过工作本身带来的压力。

王军是某政府机关副处长,与处长关系处理得很不好,工作起来不愉快,想换其他部门又不可能,是继续与处长对抗还是妥协?或寻求和解?王军觉得自己根本找不到办法,就开始逃避。平时工作上的事情,不表态,不提建议,进行消极对抗。烟酒不沾的他开始喝酒,业务上不求上进,喜欢回家看电视。因为不知如何应付与上司的人际关系,王军长期失眠,情绪焦虑,胃口不好,常在家中发脾气,甚至迁怒于妻儿。对此,他非常苦恼。

公务员一直被人们认为是“铁饭碗”、“金饭碗”,这两年公务员报考也越来越热,但是,公务员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工作压力不断加大。从目前来看,公务员的心病多数与升职压力、人际关系复杂有关。有些公务员多年得不到升迁,心理素质较差者就出现了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有的公务员平时过多地考虑各方面的关系,在交往上患得患失,瞻前顾后,因此患上社交恐惧症,不愿或不敢跟别人过多交往;而一些公务员面对循规蹈矩的工作程序,会感到压抑。

心理专家表示,面对日益加剧的竞争,公务员群体也要经常减压。比如,找人倾诉自己心中的不快,使不良情绪得到发泄;不要苛求别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经常赞美别人,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更加轻松快乐;要学会向别人求助,要善于求助;要学会妥协,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明智的妥协是一种适当交换;要学会在工作之余放松自己,打打球、听听音乐。

贪污,让你提前进入黑暗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贪官总是抱有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既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又对他们的奢侈生活羡慕不已。其实,只有那些贪官自己心里清楚,自从他们走上这条道路,就将自己深埋于无尽的黑暗之中了。

在一次讲座中,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洪昭光曾斩钉截铁地说:“贪官命短,越腐败,死得越快!”他指出,凡是贪官心理压力都很大,贪官之所以易患病或短命,是其心中的贪欲及由之而来的压力所导致的。

李洪福博士是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科中心主任,经常受聘为在押人员治病。他在工作中发现,生病的往往是那些涉嫌职务犯罪的人。他说,许多当过官的人在押后,均患有程度不等的高血压病,并且由于高血压没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不少人已并发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李博士认为,腐败官员之所以生病,主要是因为这些人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失衡,造成内分泌失调,消化与排泄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健康受损。

不仅国内医务人员有此发现,巴西医生马丁斯进行了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其结论也是一致的。他对583名被指控犯有各种类型腐败罪行的官员进行了调查,将结果与583名廉洁官员的情况进行对照,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论:腐败官员中有60%的人患病,其中患癌症者占53%,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心肌炎等占27%,脑梗塞、脑溢血等其他疾病的占30%,在1~6个月内死亡者占50%~60%。而廉洁的583名官员中只有16%的人生病,观察期内无死亡。另外,马丁斯对腐败犯罪的583名官员作了心理测验,有70%的人心理状况极差,经常服用镇静剂。他又对被免职的16名官员作调查,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1岁,16人遭免职后在其他部门得到重新任用,其中15人在一年内生病,6人死亡,只有1人无病。

自古贪官多短命,原因在于:

1.贪污的人缺乏健康高尚的生活情趣,在他获得不义之财后,多是过着大肆挥霍、豪饮暴食、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比较紊乱。

2.在贪欲支配下,为了聚敛更多的不义之财,这些人处心积虑算计他人,密谋于阴暗角落,人际关系极不正常。

3.贪污本是以身试法的行为,其代价是随时承担法律严惩和身败名裂的风险,这将使腐败分子纵有广厦千间,不能安眠一宿,稍有风吹草动,就心惊肉跳,坐立不安,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4.那些受到法律制裁的贪官,其心理影响更大,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精神刺激之下,各种致病因素自然乘虚而入。

贪官腐败原本的出发点也许是为了活得更好,但科学实证的结论是,这种行为选择不仅损人害国家,更不利己,其最终暴露并受到制裁是高概率的可能,其危及健康乃至生命的结果则是毋庸置疑的必然。

当然,贪官生病,也不是无药可治,关键是看他愿不愿接受治疗,能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里有一个“华佗巧治贪官”的故事可资佐证。

据说,东汉末年,谯县有个赵太守,平素贪婪成性,作恶多端,招来不少骂名,久而久之,得了胸闷病,既不发烧也不头疼,只是胸口胀满,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躺在床上更难受。医生请了不少,可诊断不出到底是什么病。求生心切,贪官只得跪着去求名医华佗救他一命。

华佗向来蔑视权贵,但对于诚心求医的患者从不推辞。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华佗诊断出这贪官的病不是一般药物可以医治的,只有在大怒之下才可痊愈,于是提笔写了一纸“药方”。果然,这位贪官一看处方,勃然大怒,气得七窍生烟,吐出一堆淤血,手指着华佗正要破口辱骂时,顿觉一阵神清气爽,才想起自己原来请的是一名神医,尚未用药,其病已经治愈。原来,那“药方”写的是:“本是无赖赌徒,现居太守宝座。酒囊饭袋称友,拍马溜须为途。拈花惹草成瘾,草菅人命无数。搜刮民脂民膏,不义之财致富。此官丧失人性,衣冠禽兽不如。判你千刀万剐,也是死有余辜。送上猛药一帖,看你吐是不吐!”

老干部,防控离退休焦虑症

老吴担任行政领导多年,勤勤恳恳,一天忙到晚。63岁那年,他离职休养了。办完手续,心里想:这下该好好休息休息了。孩子们已长大,又不住在一起,家里很清静。前两个月还好,感到心身轻松,如释重负,好像骤然离开喧嚣的城市到了一个清静的乡村别墅一样。从来不管家务的他,这时也帮助老伴做事,日子过得挺好。两个月过去了,他渐渐感到每天日子过得很慢,早上起床后没事可干,十分无聊。想读些书也安不下心,做家务活又觉得没意思,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他常呆坐在家里叹气。虽然用不着起早贪黑地上班了,却觉得比上班时还累。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的事,他也说不出,劝他到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饭量也小了,连他自己都怀疑自己身体出了毛病。

其实,老吴并没有什么毛病,只是他在离退休后,没有找到合适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来充实自己。同时,由于社会交往空间的相对缩小,各种信息来源渠道的减少,使他产生了寂寞和空虚等离退休焦虑症。

离退休焦虑症是一种老年期典型的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疾病,是指退休的老年人在退休后,对环境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多种心理障碍和身心功能失调的综合病症,其特征是:孤独、空虚和忧郁。原本乐观的人这时候可能变得情绪消沉。与此同时,身上的毛病也突然增多起来,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患者对事物毫无情趣和活力,懒散乏力,不爱活动,反应慢,严重时达到麻木迟钝状态,看到老朋友、老同学、至亲好友或病或死,相继离去便有同病相怜之感。心理上老化现象加快,自感脑力和体力不支,悲观失望,从而促生多种身心疾病。

要预防和治疗离退休焦虑症,老干部应该努力适应离退休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即实现离退休社会角色的转换,用好“加、减、乘、除”法。

1.加,就是要增加一些爱好与交往活动

退休了,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即可选择参加跳舞、打球、种花、养鸟、登山、琴棋书画等活动,也可参加一些有益于社会的公益活动,让退休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2.减,就是要减去生活中的不良习惯。

人到老年,身体抵抗力难免下降,此时虽说工作上的繁忙、劳累、压力没有了,但在多年生活工作中不少人养成了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这些恶习是健康潜在的杀手,一定要下决心改掉。

3.乘,就是要过上乘的生活

老人辛苦了大半辈子,致使身体健康状况大不如前,现在退休了,有时间、有固定的收入,一定要科学地安排好退休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过好每一天。

4.除,就是除掉精神上的烦恼

我们生活的社会并不是真空的,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恼在所难免,尤其是退休失落感,这就看你如何看待。俗话说:“找乐即乐,找烦即烦。”所以,我们不要自寻烦恼,遇到不平之事不气恼、不较真、不攀比,过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