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与焦虑者对话
4984800000023

第23章 焦虑的世界没有微笑——必须避开的10种焦虑误区 (1)

第12章 焦虑的世界没有微笑——必须避开的10种焦虑误区 (1)

焦虑是一种病,需要及时治疗

我们首先要对焦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够进行积极的治疗,进而摆脱焦虑。在本书中,我们已经多次说到,焦虑本来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但如果过度焦虑,就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如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恐怖障碍、强迫障碍等,都包括在内。

另外,我们还要强调一点,就是焦虑不同于抑郁,但与抑郁有着密切的关系,即绝大部分抑郁病人都存在焦虑,绝大部分焦虑病人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

在我国,焦虑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心理问题的治疗不如生理疾病那样迫在眉睫。生理疾病由于有比较明显的症状使得患者无法或者不愿意忍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求治动机。相反,心理疾病则由于没有那么明显而急迫的症状表现,往往患者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拖延治疗。

事实上,心理问题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家庭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生理疾病的影响。比如,一个具有焦虑障碍的人可能导致夫妻关系不和睦、工作中同事关系不好、工作效率低,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可能受到他的心理问题的影响。但如果这个人生病住院,则夫妻关系、同事关系等方面不会受到影响。显而易见,心理问题比生理问题更应该引起重视。

另外,国人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不能把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区分开,也是导致焦虑得不到及时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人认识,心理疾病就是精神病,说出去不光彩,从而讳疾忌医,不愿意积极治疗。

调查发现,许多焦虑症病人不坐在心理门诊室门口,而是远远地坐在别处候诊,怕被人看到。心理治疗都是一个大夫对一个病人,但是还是有许多病人不放心,进门后赶紧把门关上。为了不让别人知道,一些人往往写假名,后来经过治疗与医生成为朋友后,才告诉医生自己的真名。一些在医院别的科室住院治疗,经医生会诊有心理疾病的患者,在出院时往往要求把心理疾病的记录去除等。这些现象都说明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不足。

除此之外,病人对于焦虑治疗的难度和所需时间估计不足,也是治疗失败的一个原因。据研究,任何心理病的产生,都有病态性格做基础,性格基础不动摇,心理病的症状也将难以根除。而性格是在五岁以前的铸型作用形成的,五岁以后,基本定型了,一旦定型,终生难以改变。我国的谚语里,也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可见,焦虑的诊治原本就是艰难而漫长的,不能急于求成。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变革加剧,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焦虑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学会积极预防、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及时诊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有了病就要及时治疗,不要像蔡桓公一样,等到无可救药了才后悔。

焦虑没有特效药,自我调节最重要

玲玲是河北某大学的一名本科生,最近由于要参加研究生考试,她的精神紧张到了极点。她每天晚上只能睡3个多小时,而且睡觉时还常常做梦。她晚上睡觉的时候,常会感到心神不宁,并且伴有心慌、疲劳等症状。后来,她到医院检查,发现患有中度焦虑症。

一开始,玲玲还不明白焦虑症是怎么一回事,觉得可能就是压力有些大,让医生开了些药就回学校了。结果,上网一查可把她吓坏了。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还能不能好,然后又想到这样的状态怎么能考上研呢?跟家里一说,父母更是着急,立即发动亲朋好友寻找治焦虑的药。结果,药吃了不少,心理医生也看了不少,却反而越来越焦虑了。这可怎么办呢?

自古,人们就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觉得无论什么病都会有一些特效药、特效疗法,简直就像太上老君的仙丹,一药在手,百虑全消。到了现代社会,人们更加追求什么高级仪器、外国疗法,凡是媒体上宣传过的,都要试一试,而每种疗法又都是浅尝辄止,从而忽视了调动患者本人的内在潜力和能动性。

事实上,焦虑作为一种心理疾病,调动患者本人的内在潜力和能动性,恰恰是治疗取得疗效的根本原因,如果忽视了核心和根本,治疗就不会取得成功。

因此,针对焦虑,无论是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首先要摆正位置,那就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医生放在第二位。也就是说,如果把心理病的治疗比做一次心灵手术的话,那么最合适、最理想的手术者并非心理医生,而是患者本人,心理医生只是手术的助手和顾问,绝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只会揠苗助长。

在本书中,我们介绍了许多自我缓解焦虑的方法,大家可以选择适于自己的。

焦虑面前,自杀不是勇敢,而是懦弱

李芳是一位让人羡慕的白领,不仅工作好、待遇高,还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她一直是周围朋友和邻居羡慕的对象,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她竟跳楼自杀了。

两个月前,李芳的睡眠就开始出现一些异常,经常深夜两三点也无法入睡。一问原因就是工作压力太大,她为了能正常睡觉,便开始服用一些镇静药品辅助睡觉。但一段时间后,睡眠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李芳的这个细微变化并没有引起家人的重视。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遗嘱,李芳就这样离开了家人。

后来,心理专家对李芳生前行为进行分析,确定她跳楼是焦虑症导致的,睡眠问题只是焦虑症的前期征兆。

近几年,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人们因焦虑而自杀的比率大大增加。有报道称焦虑症患者的自杀率为6%~60%。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显示,20%的惊恐障碍患者曾有过自杀行为,如此高的自杀率几乎近于重症抑郁症患者。即使排除了与抑郁共病的因素,惊恐障碍患者的终生自杀率还是高达7%。这些数字看起来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诚然,焦虑给人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是肉体上的痛苦所无法比拟的,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一个人自杀的理由。事实上,所有自杀都是由于在现实中没能真正认识自己而心理极为脆弱、懦弱和力不从心的人的选择,它表达的是个体的彻底失败——恐惧彻底地战胜了他。因此,自杀既是一种个体对自己责任的消极放弃,也是对家庭等社会关系的不负责任,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借酒浇愁愁更愁,焦虑是喝不走的

“十五!二十!十五!……”在某市一饭店内,响起了阵阵划拳声,饭桌上十多名十七八岁的高中生。这一年的高考快到了,有不少学生正利用喝酒这一方式缓解压力。

“还有不到两星期就高考了,真的很紧张!”张明说,为了高考,他辛辛苦苦准备了一年,现在即将考试了,有点迷茫。当同学邀请他喝酒减压时,他便欣然前往了。

据这家饭店老板介绍,一到高考前夕,他们就会接待许多这样的小顾客,原本是不提倡未成年人饮酒的,但经不住这些学子的哀求,也希望他们释放情绪后能用心考试。

酒,不仅以其特有的醇香美味吸引着人们,饮酒后还会令人心情舒畅、忘却烦恼、全身放松、减轻疲劳、振奋精神。因此,喝酒成为人们常用的一种减压方法。很多明星都表示,他们都有过喝酒减压的经历。然而,喝酒真的能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吗?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饮酒不仅不能舒缓压力,还容易产生精神障碍。比如,饮酒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特别是形成酒精依赖后,在身体状况不佳、家庭不和、经济水平下降时尤为突出,严重者还可能产生自杀念头。据报道,住院的酒精依赖患者中,产生自杀念头的占6%~20%。

另外,嗜酒成瘾很容易形成酒精依赖,又称酒瘾或酒癖,其表现特点为:

1.渴望饮酒

酒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只要一日无酒,就会感到若有所失,甚至焦虑不安、精神疲惫,同时躯体方面还会产生许多不适,如头痛、心慌、乏力、浑身酸痛等。于是千方百计找酒喝,甚至不择手段,只有喝到酒,症状才会消失。为了喝酒,可以妻儿不顾,甚至挪用公款、偷窃犯罪……

2.酒量不断增加

即对酒的耐受性不断增强。饮酒的频率越来越高。开始是逢年过节饮,接着每周每日饮,直至一天数次饮,且酒量不断增加。一般来说,达到酒依赖的程度,大多要经过十几年的时间。

3.震颤谵妄

多是在慢性中毒的基础上骤然减少酒量或突然戒酒后出现的精神状态的改变。可出现全身颤抖、大量出汗、不安和易怒等症状。常见的是混淆和记忆丧失,但最令人恐怖的症状是出现各种逼真的、骇人的幻觉。这是慢性酒精中毒中最严重、最危险的一种症状。

过度饮酒不利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控制自己。具体方法如下:

1.给自己制订一个饮酒计划

写出饮酒的最基本规定,然后坚持照章办事。例如:不要一个人独自在家饮酒,只限于用餐时间饮酒,每次只喝一小口等。

2.记饮酒日记

记下一周内自己打算饮用的酒量,以及实际的饮用量。如果你感觉想喝上一杯,就把这种状况定级为“紧急”,打10分。在这种定级中,1分表示想饮酒的欲望最低,而10分最高。

3.确认脆弱时期

利用自己的日记来确认“高风险”状况,并从一开始就避开它们。对自己的饮酒习惯要有更多的认识。当你感觉好一些时,再回到高风险处境,并坚持不再饮酒,从而获得自信。

4.挑战自己的思想

对自己说:“我不需要饮酒,我很坚强,我能做些改变。”

5.预料到戒酒的反复性

一次故态复萌并不表示你失败了,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零食减压,小心患上暴食症

爱吃零食是许多女孩子的共同特点。闲暇时,各种各样的零食的确会让人惬意无比。女孩子偶尔寻机满足一下口欲,也无伤大雅。然而这种“爱好”若是过了头,整天不停地抓着东西往嘴里塞,甚至暴食,那就有些不正常了,尤其当这种贪吃现象与心情变化挂上钩时,就应该考虑是不是存在某种心理障碍,患上了暴食症。

因为失恋,柳红开始暴饮暴食。她不停地吃东西,一不吃东西,心里就好像不能忍受。本来她就不是身材很好的女人,这样暴饮暴食,加上每次吃到人都麻木了,只能倒头大睡,身材就更加臃肿了。

开始的时候她没在意,心里只关心怎么度过这段最难熬的失恋期,只要让自己的心不再为这件事痛,什么代价都可以付出。但有一天,当她洗完澡站在镜子前,看到一个臃肿衰老的女人,满身都是赘肉,皮肤松弛。她忽然想起自己已经好久没有冲动想做爱了,她以前恋爱时是个欲望很多的女人,这段时间以来连想都没想过,也许这是因为总在吃的缘故,但这时在镜子面前她意识到,这样的身体连她自己看着都没有欲望,又怎么能引起男人的欲望呢?

她也曾想过控制,可暴饮暴食已经成了习惯,每次想控制一下的时候,想起镜子里的身体,觉得自己没什么希望,就放弃努力了。每天她带着沉甸甸的胃,和自己肥胖的肚腩,更是一点信心都没有了,活得越来越像一个没有性别的饕餮动物。

因为心里痛苦,或者压力过大,依赖暴饮暴食解决内心问题,这是一种嗜吃症,是女性中常见的心理疾病。嗜吃带来的问题是肥胖,使得女性在两性婚恋领域失去竞争优势,给女性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从而更加依赖食物,变得更加压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