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与焦虑者对话
4984800000002

第2章 与焦虑者对话:今天你焦虑了吗 (1)

第1章 与焦虑者对话:今天你焦虑了吗 (1)

从哈姆雷特说开去——在焦虑中挣扎的现代人

哈姆雷特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他本是丹麦王子,父亲去世后不到两个月,母亲乔特鲁德王后就和他的叔叔、新国王克劳狄斯结了婚。这让一向把父亲当做偶像崇拜的哈姆雷特难以接受。在随后的日子里,年轻的王子反复思量着父亲的死因。虽然克劳狄斯宣称国王是被一条蛇咬死的,但敏锐的哈姆雷特怀疑克劳狄斯就是那条蛇,而且,他猜测母亲乔特鲁德也有可能参与了谋杀。这些怀疑和猜测令哈姆雷特无比焦虑,他不断地试探,直到证实了自己的想法。然而,这让他陷入了更大的焦虑……

很多人喜欢把哈姆雷特称为“忧郁王子”,其实并不恰当。他实际上是一个“焦虑王子”,他每天都在徘徊、都在犹疑,他的内心是焦躁的、不安的,而这些正是焦虑的特征。可以说,哈姆雷特之所以让我们感觉那样痛苦,正是因为他处于深深的焦虑之中。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焦虑都像哈姆雷特一样痛苦得难以自拔,甚至有时焦虑也并不一定是件坏事。这就要求我们对焦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其实,每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在生活中随时都有可能与焦虑打交道——

小时候,你做了错事,不敢回家,怕回去被爸爸打屁股。后来不得已,还是回到了家里。这时,听到爸爸下班进门时的咳嗽声,你当时的心情就是典型的焦虑。

到了青春期,你和异性第一次约会,怀里像揣了二十五只兔子——百爪挠心的滋味:心慌心跳,心神不定,坐立不宁,说话也是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种种类似的表现,也是焦虑。

当然,这些都是焦虑的现象,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呢?科学地说,焦虑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其特点是焦躁、忧虑、恐惧,为预感凶事而紧张不安。焦虑迫使人们萌生逃避或摆脱不良环境的愿望,因此可以说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是,我们在这本书里所强调的焦虑是一种“过激反应”,它超过了人体正常所能承受的范围,从而对身心造成伤害,我们把它称为“焦虑症”。

焦虑症,又称焦虑障碍,是以广泛和持续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惶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除焦虑心情之外,还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和运动性紧张。

近几年,由于抑郁患者自杀率的升高,引起了人们对抑郁症的重视,但与此同时却忽略了焦虑症对社会的影响。殊不知,焦虑症和抑郁症一样,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精神性疾病,甚至它的危害比抑郁症更大、更广。如果焦虑长期得不到处理,40%~50%的人会出现抑郁症状,严重者也会导致自杀。因此,我们必须增加对焦虑症患者的重视。

焦虑的人总焦虑,从容的人总从容——探寻现代人焦虑的根源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为焦虑所困扰,买东西排长队焦虑,火车晚点焦虑,完不成工作焦虑,甚至什么事情也不干闲坐在家里也焦虑。于是,人们开始羡慕那些趿拉着拖鞋在太阳底下下棋的北京爷们儿,羡慕那些一有积蓄就云游四方的人,羡慕那些在落日余晖里弹马头琴的草原牧人……然而,羡慕归羡慕,却没有几个人能够放下身边的一切,做一个逍遥自在的人。焦虑的人还在焦虑,从容的人依然从容。

于是,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为什么焦虑的人总是焦虑,从容的人总是从容?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前两年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找到一些线索。

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两个主要人物——许三多和成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焦虑与否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许三多与成才就像一把尺子的两端,许三多不知焦虑为何物,他判断一件事情的标准简单得可怕:“有意义”、“没意义”。而成才则不同,他从一开始就把军旅生涯的每一天看成一场比赛,在他周围几乎没有战友只有竞争对手。他和许三多一样都有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不同的是他一直在想的是我需要什么,而许三多想的是我缺少什么。

在剧中,A大队的袁郎曾对许三多说:“有很多人每天都在焦虑,怕失去,怕得不到。我不喜欢焦虑的人。”不错,与许三多相比,成才对自己的目标非常明确,也非常努力,但是他的求胜心太强,以致在目标暂时不能顺利实现的时候产生“焦虑”,于是又选择新的开始,新的努力,新的困难,新的放弃……许三多不一样,入伍当兵、从红三连到钢七连、留在部队当士官、从钢七连到老A……他基本上没有主动选择什么道路,一些看起来的主动选择也大都水到渠成。这与他成长经历以及由此形成的性格有关。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像他爸说的那样“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像成才一样头脑灵活,做事目标明确,却也往往带有“成才式”的焦虑,这种焦虑正是对生活的强烈欲望造成的。

诚然,无论哪一个时代,渴望成功都是个人的天然欲望,但在当下,这种欲望浓烈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毫无疑问,三十多年来的市场化改革,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物质生活的进步,也使得社会严重地物质化。当我们还沉溺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所带来的便利生活方式中,并对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津津乐道时,一种窒息性的时代产物——焦虑,正在肆无忌惮地泛滥开来。

焦虑太多,是因为欲望太多。现代人的欲望的根源并不是为了生存、为了舒适,而是为了所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自我炫耀,为了别人的认可。

少一分焦虑,多一分坚持!这正是《士兵突击》告诉我们的生活哲学。从今天开始,做一个简单的人,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从容的人,焦虑不再是你的梦魇。

平凡者的快乐与成功者的焦虑——焦虑引发人生的博弈

精神科医生罗伊·格林克曾经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显示了焦虑与成功之间的微妙关系。焦虑较少的人,中学多以平均成绩毕业,毕业后干体力劳动的工作居多,并比较安于现状,也会花些时间陪伴妻子及儿女;他们大都喜欢过简单的生活,渴望每年有几天外游,衣食住行不太计较,他们爱做平凡的人。

反之,那些“成功人士”则大不相同,他们经常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们是在“有条件的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如果你……我们就爱你……”他们得不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必须用各种手段赚取他们的关怀,父母会对他们说:“如果你拿来100分,我们就会很爱你……”,“如果你考上大学,便光宗耀祖了……”总之,爱对他们来说是“好表现”的奖品,是用成功的程度来衡量的,是与成败得失挂钩的。

要拼!要赢!要出人头地!不久,竞争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思考模式一旦形成,性格也随之被塑造起来。表面看来,我们可以称他们为“胜利者”,但他们的内心往往在焦虑中挣扎。

事实上,平凡与成功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思维,因而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快乐与焦虑。有一个墨西哥渔夫的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有个美国商人,在墨西哥海边看到一个渔夫划着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几尾大黄鳍鲔鱼。美国商人对墨西哥渔夫能抓这么高档的鱼恭维了一番,并问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抓这么多。

墨西哥渔夫说:“一会儿工夫就抓到了。”

美国人又问:“你为什么不待久一点,多抓一些鱼呢?”

墨西哥渔夫觉得不以为然:“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了!”

美国人接着问:“那么,你一天剩下的时间都干什么呢?”

墨西哥渔夫解释说:“我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到海里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我的日子过得可充实呢!”

美国人不以为然,帮他出主意,说:“我是美国哈佛大学的企管硕士,我倒是可以帮你忙。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抓鱼,攒钱买条大一点儿的船,抓更多的鱼,然后再买更多的渔船,最终拥有一个船队。这时,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营销。再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

墨西哥渔夫问:“这需要花多少时间呢?”

美国人回答道:“十五到二十年。”

墨西哥渔夫问:“然后呢?”

美国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国王啦!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财啦!就可以几亿几亿地赚!

墨西哥渔夫问:“再然后呢?”

美国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跟老婆睡个午觉,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

墨西哥渔夫疑惑地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商人与墨西哥渔夫对人生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美国商人在追逐成功的同时,也在追逐焦虑;墨西哥渔夫在甘愿平凡的同时,也在享受快乐。究竟哪一种态度更好,这很难说,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也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但是,如果过于追名逐利,以至于焦虑到影响自己身心健康,那自然是得不偿失的。

事实上,这种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焦虑已经开始广泛地影响到了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我们这些看上去正在享受物质生活的人们,早已被时代贴上了一种叫做焦虑的特殊标签。

环顾四周,焦虑淋漓尽致:毕业生有就业焦虑或是考研焦虑;上班族有升职焦虑或是跳槽焦虑;求职者有竞争焦虑或是待遇焦虑;未婚男女有结婚焦虑或是婚房焦虑;结婚男女有离婚焦虑或是子女培养焦虑;休假期也会有资讯焦虑……

总之,焦虑带来竞争,而竞争反过来也会加剧人们的焦虑。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焦虑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心理疾病。有很多非常有才干的人在人生的战场上左冲右杀,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本想再登高一步,不料却在内心的战争中吃了败仗,倒在了焦虑的刀下。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当孔明的悲哀在现实中一再重演,我们就应该重新定义一下人生的价值了。我们不反对追求成功,但也应当采取“适度”的策略,千万不要让焦虑毁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