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话和古语“言不在多,达意则灵”一样,说的都是讲话要少而精的道理。我们要追求的是用最凝练的话语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意思。
从前有个客商新开一家酒店,为了招揽顾客,特备厚礼请几个秀才为他写一块招牌。甲秀才大笔一挥写下了“此处有好酒出售”七个大字。众秀才议论纷纷,乙秀才说:“此处”二字太啰嗦。丙秀才说:“有”字也属多余。
丁秀才认为酒好酒坏顾客自有评价,“好”字应当删去。这时甲秀才带着几分怒气认真地说:如此说来还是干脆只留个“酒”字算了。众秀才频频点头赞许,大家也欣然接受。其实说话也如此,有时需要简练,惜言如金,有时需要详述,用语如泼。
说话是否精彩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抓住了关键,是否说到了点子上,是否能打动听众。听众最喜欢的是有啥说啥,直来直去。对于那些空话套话,他们不但不愿听,甚至觉得是受精神折磨,是浪费时间。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说话简洁绝非“苟简”,为简而简,以简代精。
简洁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简得适当,恰到好处。否则,硬是掐头去尾,只能捉襟见肘,挂一漏万,得不偿失。应予承认,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简短的语言有时很难将相当复杂的思想感情十分清晰地表达出来。与人交往,过简的语言则有碍于相互间的了解,有碍心灵的沟通。同时,简短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哲思小语
有些话不是不能说,而是没必要的不要说。
精彩跟踪
俗语说:“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可见,话多的人不一定是有智慧的表现。在人际沟通中,你要学会话到嘴边留半句,让他人也有讲话的机会。
说话对于迅速有效地传递信息,营造良好的气氛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果只贪图一时痛快而无所顾忌地说了不该说的话,则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在某公司成立五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为了表示对公司员工的感谢,公司特意邀请了员工及其家属参加晚会。
这时,一位男士正在台上引吭高歌。小黄为了找话题,就对他身边的同事说:“这人是谁啊?唱得这么难听还敢上台?”
“哦,他是我丈夫。”同事回答。
“真不好意思,其实他嗓音挺不错的,主要是这歌写得不好。”小黄连忙道歉。
“这歌是我写的。”同事说完就走了。
从这以后,那位同事和小黄的关系就有些淡漠了。而且,事后小黄发现,其他同事也开始有意回避自己。小黄的处境变得有些尴尬,最后只好辞职。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口不择言的危害性有多大。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弄不好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有些话不是不能说,而是没必要的不要说。这不是说话不诚实,更不是狡猾,而是一种社交技巧。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哲思小语
说话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说话者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道德情操,但讲究语言的艺术同样十分重要。
精彩跟踪
古人云:“言为心声。”说话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说话者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道德情操,但讲究语言的艺术同样十分重要。同样一种思想,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良好的谈吐可以助人成功,蹩脚的谈吐则令人障碍重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总是多种多样,有口若悬河的,有期期艾艾、不知所云的,有谈吐隽永的,有语言干瘪、意兴阑珊的,有唇枪舌剑的……人们的口才有好坏之分,说话的效果也是天壤之别。因此,要想在说话上成为高手,达到“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的境界,就必须要把握其中的奥秘。
一个人的话能否被别人所接受,取决于他的可信度,而要提高可信度,不仅要做到衣饰恰当、举止大方、谈吐自然得体、眼神专注、表情沉稳等,还要会观察对方。
不同的人接受他人意见的方式和敏感度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不屑听肤浅、通俗的话,对他们应多用抽象的推理;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听不懂高深的理论,对他们应多举明显的事例;对于刚愎自用的人,不易循循善诱,可以激他;对于喜欢夸大的人,不必表里如一,不妨诱导;对于生性沉默的人,要多挑动他发火;对于脾气急躁的人,用语要简明快捷;对于思想顽固的人,要看准他的兴趣点,进行转化;对于情绪不正常的人,要让他恢复正常后再谈。如此等等,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对症下药,收到最好的说话效果。
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说话前,你有必要对下列问题仔细地考虑:你要对谁讲,将要讲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怎么讲法,有什么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怎样处理等。
说话之前不忘考虑三秒钟
哲思小语
人们常说“三思而后行”,实际上,在和人交流的时候,同样要做到“三思而后说”。
精彩跟踪
人们常说“三思而后行”,实际上,在和人交流的时候,同样要做到“三思而后说”,嘴上要有个把门的,想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有时候,说话欠考虑往往会给我们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有一位下属去给他的领导祝寿,当着众人的面,他向领导祝词时说:
“希望我们的蒋厂长将来能大富大贵、儿孙满堂。”一席话说得蒋厂长脸色发青。原来蒋厂长的独子刚刚在车祸中去世,而这位下属由于高兴,忘记了这个茬儿。蒋厂长却以为这个下属故意嘲笑自己断子绝孙,因此不顾贵宾云集,竟摔杯而去,弄得这位下属好不尴尬。
这位下属就是因为说话之前不考虑,说错了话,结果就得罪了领导。由此看来,说话之前考虑三秒钟的确很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够做到说话之前考虑三秒钟呢?其实这也很简单。
(1)加强学习,不断地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和决断能力。
(2)在要说话前,不要急着说出来,先把想说的话考虑一下再说出去,以后想问题的时候周到、细心点就行了。
(3)回答时说话的语速要慢,但你的大脑要转得快。这样就可以给别人一个比较完美的答案了。
(4)在你脑海里面的话要冲出来的时候做三次深呼吸,这时候你的情绪会稳定,然后再考虑自己要说的话。
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说。否则,就有可能把事情搞砸。
设法了解听者的心理
哲思小语
只有在充分了解听者心理的基础上,你才会懂得在什么场合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话能够打动听者的心,使听者产生共鸣。
精彩跟踪
了解听者的心理,是掌握说话技巧的基础。只有在了解听者心理的基础上,你才会懂得在什么场合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话能够打动听者的心,使听者产生共鸣。
人的心理变化不定,较难把握,但在有些场合,人内心的想法又常会通过各种方式外露。如果你善于观察听者的一举一动,并能据此加以分析和推测,那么基本上就可以掌握听者的心理了。比如,你在讲话时,如果听者发出唏嘘声,那说明他们不爱听那些话;如果听者的双眼注视着你,说明你讲话的内容非常吸引人;如果听者左顾右盼,说明他可能有着急的事情要办,但又出于礼貌而不好意思离开……当然,有许多人善于抑制自己的感情,不让它外露,即使这样,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蛛丝马迹。
战国时期的魏文侯和一班士大夫在一次闲谈中,魏文侯问他们:“你们看我是怎样的一位国君?”许多人都答道:“您是仁厚的国君。”可一位叫翟黄的人却回答:“您不是仁厚的国君。”魏文侯追问:“何以见得?”翟黄答道:“您攻下了中山之后,不拿来分封给兄弟,却封给了自己的长子,这显然出于自私的目的,所以您并不仁厚。”翟黄一席话说得魏文侯恼羞成怒,立刻命人将翟黄赶了出去。魏文侯不甘心,他又接着问任痤:“我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国君?”任痤答道:“您的确是位仁厚之君。”魏文侯更加疑惑了,任痤说:“我听说过,凡是仁厚的国君,其臣子一定刚正不阿、敢说真话,刚才翟黄的一番话绝不是阿谀奉承,因此,我知道他的君主是位宽厚的人。”魏文侯听了,觉得言之有理,连声说:“不错,不错。”立即让人把翟黄请了回来,而且拜他为上卿。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任痤的机智聪慧,他抓住了魏文侯愿意被人尊为仁厚之君这种心理,并因此化解了魏文侯和翟黄之间的矛盾。
说话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哲思小语
说话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唯有这样,你才能被别人记住。
精彩跟踪
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你说的话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倘若每个人说话的风格都相同,生活就会变得十分无趣。不过,生活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人,他们是“人云亦云”的代表,别人怎样说话他们就怎样说话。别人慷慨陈词,他们也跟着粗声大气;别人说话声情并茂,他们也跟着拿腔拿调。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引人发笑。
鹦鹉学舌是由于它们本身不会说人话,可是作为一个人,为何偏要当鹦鹉呢?从此刻开始,学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说话,形成你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唯有这样,你才能被别人记住。
锡格尼市位于美国的依阿华州,该市的凯欧库克旅馆是当地最有名的一家旅馆,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原因是该店老板人称“快乐的韦勒”,他总是面带笑容,对谁都能说上几句让人舒心的话,认识他的人还从未听到他对谁说过一句难听的话。
要知道一个人说话的风格,与他人交谈的方式,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态度与涵养。假如你对下级讲话趾高气扬,甚至带着鄙夷的语气,那么下级就会对你敬而远之;假如你对上级讲话太过恭谦,他们就有可能觉得你没有能力或是缺少骨气,从而不敢将重任托付给你。
懂得向别人学习是件好事,但不能盲目模仿别人说话的风格或者说话的语气。
与别人说话时,有的人试图表现得极其友善,有的人却急功近利,如同做电视广告一样。他们的失误在于他们所表现的都不是他们的本来面目,因而别人也不会买他们的账,甚至会讨厌他们这样的行为。
你要牢记:你就是你,你本身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无论别人是否喜欢,你至少要让他知道你是真诚地对待他的,不是假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