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有“论”无“辩”
哲思小语
辩论中,不能只注重谁的论点对,谁的论点不对,还要注意辩论过程中双方的思维方式和辩证地看待辩论中的问题。
精彩跟踪
长期以来,人们对辩论总爱持这样的观点:不管争论如何激烈,真理只有一个。所以,当辩论发生时,人们总是习惯于去追究到底是甲对乙错,还是乙对甲错,而很少去注意辩论过程中双方的思维方式和辩证地看待辩论中的问题。
比如对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所进行的一场辩论:“丑陋的”和“俊美的”,一般人都不难从字面看出,这是一对内涵针锋相对的反义词,问题在于,当这对“反义词”被引入以“中国人”为题的一场大辩论时,是否仍保持了这种针锋相对的“交锋”关系呢?正确答案是:没有,它们并未发生真正的思想交锋!
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文中言辞固然不无偏激之处,但他所揭示的毕竟是现实中有所存在的“假、丑、恶”,而重要的是,他并没有“以美为丑”,没有把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也作为“丑陋”加以鞭挞。当这一着作在国内引起反响之后,曾有不少人以“中国人丑陋吗?”“俊美的中国人”
等为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可读一读这些文章,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些作者大谈特谈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其扬名于世界的成就,而且,重要的是,他们也同样没有“以丑为美”,没有把中华民族的某些陈规陋习、落后保守心理作为“俊美”加以褒奖,结果,这场辩论其实是各自单方面地“论”,辩”起来。表现为:柏杨先生用强光照亮了中华民族“坏”的心理习俗一面,热望尽快割除;反驳者用强光照亮了中华民族“好”的品德特性一面,急盼发扬光大。双方所论的看起来是同一命题中国人,但其实是同一命题下的两个分命题中国人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柏杨先生否定了“坏”的一面,并未贬斥“好”的一面,反驳者褒扬了“好”的一面,也未夸赞“坏”
的一面,二者之间其实存在着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分析这场“论争”,应当说,“丑陋的中国人”——观点并不错;“俊美的中国人”——认识也正确。而之所以会发生“辩论”,是因为柏杨先生将“丑陋的”加在“中国人”身上,引来了一些人的民族感情方面的不愉快。
当然,感情上的不愉快原本不应当导致“理智”上的判断失误,但辩论思维方面的低水平引发了这场争论。结果,这场看起来颇为热闹的论争,犹如两列对开的火车,在铁路桥上相会时,但其实并未发生“撞击”,它们“相遇”后,擦肩而过,又各自按照“批判缺点”和“褒扬美德”两条平行轨道前进了。
明察秋毫,破解悖论
哲思小语
某些论敌的辩词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含有悖论的因素,此时,你若能慧眼明察,加以利用,并以此为突破口,巧妙地予以破解,必使论敌难以自圆其说而被击败。
精彩跟踪
悖论,是一种奇特的逻辑矛盾。悖论的奇特之处在于当人们按常规推理要肯定某件事或某种道理时,却在不知不觉之间又把它们否定了。
在辩论中,某些论敌的辩词往往有意无意会含有悖论的因素,此时,你若能慧眼明察,加以利用,并以此为突破口,巧妙地予以破解,必使论敌难以自圆其说而被击败,这就是论辩中的“悖论破解法”。“悖论破解法”一般来说有以下三种。
(1)用对方自我涉及方法使其作茧自缚。一般的悖论,如果不涉及对方自我,往往不易发现其悖谬,而一旦把对方牵涉进去,则悖论立现。用对方自我涉及的方法来使其作茧自缚,是破解对方悖论的绝妙方法。如:某评论家评论某作家的作品,武断地说:“您怎么能这样写呢?您已是第三次在作品里这样描写了。难道您不知道‘第一个把女人比喻为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这句名言吗?”作家答道:“是的,您说得很对。不过您已经是第七次使用这句话了。”
在这里,评论家引用名言来批评作家屡次在作品中作相同的描写,作家及时抓住评论家多次用此名言去批评别人的把柄,让对方自我涉及,如果对方所讲的道理成立,那么对方也就是名言中所说的“庸才”、“蠢才”。如此,对方只能无言以对。
(2)用二难推理形式揭穿对方悖论的逻辑错误。凡是悖论,都隐含着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破解对方的悖论,可以运用逻辑中的二难推理形式揭穿对方悖论的自相矛盾,使对方陷入进退两难、难以自圆其说的境地。有些诡辩学者主张“辩无胜”。
对此,一位哲学家反驳道:“你们既然和人辩论,又主张‘辩无胜’之说,那么请问,你们的‘辩无胜’之说是对的呢,还是不对的呢?如果你们的说法是对的,那就是你们辩胜了;如果你们的说法是不对的,那就是你们辩败了,而别人辩胜了。由此可见,不是你们辩胜,就是别人辩胜,怎么能说‘辩无胜’呢?”
哲学家慧眼识谬,机智地运用了逻辑中的二难推理形式,揭穿了对方“辩无胜”的矛盾,让对方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3)用肯定其美言的方式揭露对方言行相悖。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说话冠冕堂皇,然而所作所为,离其所讲的相距很远,这也是一种言行相悖的悖论。在辩论中,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极力肯定、赞美对方所说的美言,再以其美言反对其丑行,达到揭露其心口不一、言行相悖的目的,使其不得不收敛自己的丑行。
摆出事实,巧妙应付诡辩
哲思小语
在诡辩中,若能及时摆出事实,诡辩自然不攻自破。
精彩跟踪
在辩论中,诡辩是最难应付的,但只要仔细审视推敲,就会发现其前提、推理、结论,都是有着虚假的成分。而此时,你若能及时摆出事实,诡辩自然不攻自破。
《纽伦堡:1945年审判纳粹主要战犯实录》一书的作者艾雷·尼夫,曾参加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工作,他生动翔实地记录了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对希特勒第三帝国20名活着的纳粹党头目作为战犯审判的事实,其中对德军元帅、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的审讯有下面一段记载:
当盟国检察当局开始审讯戈林时,他已经在证人席上待了一个星期。
第一个起诉人是美国方面的罗伯特·杰克逊,审讯开始不到10分钟,杰克逊就陷入了困境,而戈林则看出了每个问题后面的企图,他甚至用洪亮的声音表示愿意帮助杰克逊。在整个审讯中,戈林越来越主动,而杰克逊则越来越被动,他多次在法庭上出现失态的举动,怒气冲冲地摔耳机,有一次几乎要哭了,而戈林则仿佛仍然是第三帝国的元帅。在这个斗争回合里,戈林获胜了。他先在证人席上待了一个星期,对审讯程序特点有所了解,也有所准备,同时,他熟悉盟国所缴获的全部文件,知道自己的弱点在什么地方。相比之下,杰克逊对文件没有准确的把握,同时主动权掌握得也不好,不仅没有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诱使证人陷入预先设好的圈套,反而允许他长时间地夸夸其谈。结果,原当以雄辩获胜的杰克逊反而败在了戈林的诡辩之下。
在下一个星期天,戈林故伎重演。在作证时,戈林坚持说,当50名英国皇家空军的战俘军官于1944年春被枪杀时,他正在休假。此事是对这位前帝国元帅最明确的战争罪行的指控之一,可是他声称,在他们被处死之前,他对此事一无所知。
但是,英国的起诉人戴维·马克思韦尔·法伊夫爵士对材料烂熟于心,他像审讯小偷似的套出了戈林的一个“口供”。戈林声称他是3月29日到达大本营的,这时越狱发生已有5天。法伊夫当即指出,枪杀飞行员是分批进行的,一直持续到4月13日。两人针锋相对,结果法伊夫以事实戳穿谎言,接着他向戈林出示了文件。文件证明,德国空军作战部曾就此事告知他们的总司令戈林,以物证、事实进一步戳穿谎言,至此,戈林阵脚已乱,而法伊夫则不紧不忙,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将其逼进了死胡同。
作为诡辩的老手,戈林对盟国掌握的材料又非常熟悉,不难想象,仅凭一般性审问是难以制服他的,但法伊夫则凭着对材料的高度熟悉,以戈林难以否认的文件和他自己口供的矛盾,用事实最后击败了戈林的诡辩。
以退为进,避实就虚
哲思小语
辩论中,出现僵持局面时,要能够审时度势,避实就虚,把对方凌厉的攻势一一化解,创造辩论的更高境界。
精彩跟踪
辩论讲究一个“巧”字。巧用策略,善用技巧,以智取胜。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急于说服对方,往往招致对方拉开阵势,任凭你嘴皮磨破也不为所动,使本方预先的战略不能很快奏效。那就不妨退一步,“以退为进”,“避实就虚”,绕开双方争执上的是非对立之处,从更易攻破对方之处入手,这种策略在辩论场上常常用到。
比如,南京大学队在为迎战第三届亚洲大专辩论赛所进行的训练中,曾与河海大学作了一场热身赛,辩题是“实施环境保护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持正方立场者在辩论中很容易被对方逼到不要搞环境保护的困境中去,从而失去评委和观众的支持与同情。为了防止陷入这种窘境,正方的队员一上场就声明:“我们是环境保护的坚定拥护者,我们希望既保护了环境,又增长了经济。但是鱼和熊掌两者不可兼得,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主张宁可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也要保护好环境!”环境要不要保护?正方若从这一点上入手,显然违背常理,其观点就根本站不住脚。既然已成定论的问题,就加以肯定。
这个辩题对反方并不容易。他们要阐明实施环境保护不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这也同人们的感情直观相违背,搞不好,会有强词夺理之嫌。反方巧妙地采用了“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策略,指出“从现象上看,太阳绕地球转,从本质上看,地球绕太阳转;从局部上看大地是平面,从总体上看大地是球面。同样,从现象、局部、暂时上看,实施环境保护似乎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从本质、总体、长远上看,实施环境保护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这里的退一步,照顾了人们的感觉直观,但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算大账,算总账。因此,“这一退”合情合理,效果显着。
辩论并不是要把没理说成有理,它是一种集知识、思辨、技巧于一体的带有对抗色彩的智能性活动。辩论比的是双方的脑力、智力,是在辩论方法和技巧上分出高下。因此对于那些约定俗成、人所共知的常识、认识、立场、观点,要勇敢地加以肯定。对真理的肯定,绝不会在对手面前稍逊一筹,相反,这会使你的立论更加有理有据,无可挑剔。
辩论中,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僵持局面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还是寸利必争,逞口舌之利,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此时就看哪一方能审时度势,避实就虚,把对方凌厉的攻势一一化解,创造辩论的更高境界。
察言观色,机智辩论
哲思小语
辩手犹如舵手,要时时关注风向,观察变机,从而调整自己的语言。
精彩跟踪
辩论中的察言观色就是要密切注意对方在心理上、表情上、语调上的各种微妙变化,即看他们刮的是什么“风”,你才能调整对策,及时、顺利地把“舵”转过来。
有一天,蒲松龄身着布衣应邀去一个有钱人家赴宴。席上,一个穿绸挂缎的矮胖子阴阳怪气地说:“久闻蒲先生文才出众,怎么老不见先生金榜题名呢?”蒲松龄微微一笑说:“对功名我已心灰意冷,最近我弃笔从商了。”
另一个绫缎裹身的瘦高个故意装出吃惊的样子说:“经商可是挺赚钱的。
可蒲先生为何衣着平平,是不是亏了本?”
蒲松龄叹口气说:“大人说得不错,我最近跑了趟登州,碰上从南洋进来的一批象牙,大都是用绫缎包裹,也有用粗布包的,我原以为绫缎包的总会名贵些吧,就多要了些,只要了少许粗布包的。谁知带回来一看,咳!绫缎包的竟是狗骨头,粗布包的倒是象牙。”
权贵们听后,个个默默无言。
你要根据对方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迅速改变自己说话的态度或语调,调整自己的情绪,修正自己的话题内容或另换话题,变换表达方式,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辩论的进程,避免陷于被动局面,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掌握主动,达到妙“口”回春的效果。
必要时模糊作答
哲思小语
模糊应对是应付刁难的极有效的方法。
精彩跟踪
辩论中出现的问题千奇百怪,无所不包,时常碰到一些不能直接回答但又不能回答,一时无法回答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似乎是另一种类型的“两难”困镜。面对辩敌的步步紧逼,你若总是避而不答,就会助长对方气焰又会显得己方畏首畏尾,无招架之力。这时候,辩论者不妨巧妙地使用模糊应对的方法进行对答。
模糊应对的关键之处就在于“模糊”似是而非,令人捉摸不透辩者的真实涵义。同时,由于模糊,因而就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变通性,给己留有周旋的余地,当遇到在一定条件下很难解决的问题时,变不可能为可能,使不相容的问题,变得相容和一致。
模糊应对在各种场合的妙用,屡见不鲜,有许多精典实例人们提起来还津津乐道。
据说,有人问美国天文学家琼斯:“地球有多大年龄,你能说清楚吗?”
琼斯回答:“这也不难。请你想象一下,有一座巍峨的高山,比如说高加索的厄尔布鲁士山吧,再设想有几只小麻雀,它们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啄着这座山。那么这几只麻雀把山啄完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地球就存在了多少时间。”琼斯这种模糊的回答,不仅把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难题化解了,而且使人意识到地球存在的岁月异常悠久。
模糊应对,往往体现了辩者的机智,情急生智,应变自如,令人回味。
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在一次印度总统招待会上,有一位女记者问周总理:“你已是62岁的人,看上去气色异常好,你如何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
是否经常运动,或者有特别好的饮食?”周总理回答说:“谢谢你,我是东方人,我是按东方人的生活方式而生活的。”
显然,周总理必须回答这个记者的刁难提问,但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自己的饮食起居情况告诉对方。于是总理用含蓄而模糊的语言进行了婉转的回答,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收到了令人叫绝的效果。
旁敲侧击的辩论技巧
哲思小语
当你需要批评或提醒他人而又不便直接向他提出时,便可考虑使用旁敲侧击法。
精彩跟踪
旁敲侧击法就是利用风趣的语言来回击或反驳一些错误的观点,是一种迂回的辩论技巧。
旁敲侧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众的静心默想,反复品味。因为它的特点是:谜底被深深地埋藏在谜面下。所以,听众在听完话之后,必须有个回味的时间,才能体味到谜面和谜底之间微妙的联系。
一位顾客坐在一家高级餐馆的餐桌旁,把餐巾系在脖子上。餐馆经理很反感,叫来一个女服务员说:“你要让这位绅士懂得,在我们的餐馆里,那样做是不允许的,但话要说得尽量委婉些。”
女服务员来到那位顾客的餐桌旁,很有礼貌地问:“先生,你是刮胡子,还是理发?”
话音一落,顾客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失礼,赶快取下了餐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