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所有的累都是心累
4975500000009

第9章 人怎么才能活得不累?(2)

佛陀构建慈悲之心的实践方法就是善意冥想法,这是他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会推荐的一种实践方法,倡导大家对所有的生命都要有一颗慈悲之心。

首先是对自己,其次是对亲近的人和所有的生命,甚至是自己讨厌的人和讨厌自己的人,将“希望你们幸福”这样慈悲的心,一步步地扩大。

具体的做法和详细的说明还是在前面提到的一本畅销书《慢慢喝水,就能消除焦虑的慢动作冥想法》中有所介绍,所以请大家参考这本书。

佛陀的世界,是对所有的生命都怀有无限的慈悲之心的世界。

“能力”为何?

前一章提到了“提高减少妄想的能力”。那么这种能力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这是生活中的一个重点,因此要对此进行一些说明。

说到能力,可以联想到很多东西。但是,佛教中所说的能力,是指活着的能力。大家从出生到死前都必须活着。如果一直都活得很顺利,就可以说是非常有能力。

比如试着把家养的猫丢进森林。家猫通常会很懒惰、任性,没有能力。因此一旦被丢进森林,就活不下去了。而有能力的猫即使在大自然中也是能够活下去的。

所谓能力,就是能顺利地、完美地活着。

我们人类都会工作。工作是人类为了吃饭必须做的事情。

工作得到的钱,都用到了吃饭、住宿和穿衣服上。

工作做得好就给工资,因此不会感到什么愧疚。因为好好做事了,所以觉得给自己工资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许还会觉得应该给得更多点。

就像这样,如果具备了活着的必要能力,就会有自信,能够以一种非常好的情绪状态生存。因此,要有工作的能力。

好好活着就是一种能力

虽然说有工作的能力很好,但这也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即使成为世界上最有工作能力的人,成为事业有成的董事长,但也不是说只有做到这样才算是有能力。

比方说,我们人类不能吃生的东西,所以必须把食材都处理好。因为我们的胃很脆弱。但是,如果不怎么会做菜,就有点麻烦了。

如果自己没有做菜的能力,只能花高价买饭店里的东西吃。但是,饭店是靠给顾客提供美味的食物赚钱的,不会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当然会对身体不利。

如果随便什么东西都能立刻做成料理的话,那也算是有能力。能力,首先就是能够保证人们好好地、顺利地活下去。

音乐家如果有很多灵感的话,专辑就会卖得好,这样才会有钱,才能活下去。

画家也是,如果有很多创意涌现的话,就能画出有内容的画。如果只有绘画技巧,却没有创意的话,画家的人生也就要结束了。

能力就是这样,每个人活着所必需的力量就是能力。

你用对你的能力了吗?

关于能力还可以说的一点就是,人的能力是无限的。

试着减少妄想,你就能做很多事情。

佛陀最推荐的能力就是使愤怒消失的能力、使欲望消失的能力、使嫉妒消失的能力、使憎恨消失的能力和即使有敌人也能从心底给予对方祝福的能力。

佛陀认为这种能够洗涤内心、让心上的疲累消失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种能力是谁都能很容易培养出来的。

如果掌握了洗涤内心的能力,就能让人在不经意间养成做好工作的能力,就会自动掌握比平时高出千百倍的那些生活所必需的能力。

比如,有人为了能够成为感动听众的演奏家而拼命训练,但进步还是很缓慢,并且稍微有点事情就会紧张,一旦发生不幸的事情,长期训练出来的能力就会被埋没。

对此,如果在演奏训练的时候,也能培养出洗涤内心的能力,那么演奏的能力也就能够非常容易地提高了。即使拼命想要成为好的教育家,但是最后也有可能不顺利。如果有了慈悲之心,将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就很有可能成为了不起的教育家。

我想大家可能还是不太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是心灵的法则。人不是用身体活着,而是用心活着的。人的幸福与否、成功失败、功名骂名,都不是肉体带来的。心灵是所有这些事物的创造者。

因此比起向所有事物挑战,更应该早点洗涤自己的内心,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也就是说,关于“能力”,想让大家注意的一点是顺利活着的能力,还有一点就是洗涤内心的能力。希望大家能够结合这两点,努力减少妄想,这样便能达到内心幸福、安宁的境界。

生老病死是常态

对于活着,大家是否把“死”“老”“病”当成重要问题思考过?现代社会中,我们因物质而受益,医学得到进步,寿命得到延长。“身体好比什么都重要,健康第一”,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大家都想一直健康地活下去,并且活得长久。

大家为了健康,会寻找各种各样的方法,这也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产业。

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佛教关于疾病的观点,将疾病看作是活着的一个重要部分。

生病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身体,也就是物质是无常的。无常就是指变化,并且宇宙中存在“熵”法则。所谓“熵”,就是虽然发生着变化,但是所有的速度都是在降低的。

接受疾病、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

活着,就是细胞中的物质到外面去,外面的物质到细胞里来。这一直是依照一定的速度进行的,所以不管多少都可以长久存活下去。

但问题是,细胞也有能量,内部物质出来的速度降低,外界物质进来的速度也会降低。在此期间细胞内不好的物质堆积,能够替换这些的新物质进入得也少了,偶尔就会出现细胞坏死的现象。

人是必然会死的,这是法则。并且,生病也是非常自然的现象。但是因为我们不这么想,所以疾病也成了问题。稍微生了点病就非常担心、悲观,内心也变得非常消沉,活得很累。

但是,生病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佛陀把在厕所解手也认为是疾病。肚子饿是病,口渴也是病,佛陀的疾病清单里这些都包括在内。肚子饿、口渴、排泄,都是疾病。这一点我会在下文中进行解释。

以对待肚子饿的心态,来对待生病

我们不应该轻视疾病,但我们也不把肚子饿看成是病,反而当其为健康的表现,这是错误的。

空腹不是健康的证据,肚子饿也是疾病的一种。

我们肚子饿的时候,真的是什么都不担心,只要吃点饭就好了;口渴的时候,也完全不在意,喝水就可以了。

那么就请用同样的心态对待其他的病。

比如,得了风湿病,没有什么治疗方法,只会越来越严重,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想:“啊,脚动不了了,那么就用拐杖吧。”这就足够了,不用做其他事情。心脏不好的话,就想:

“啊,那么平时就注意一下吧。”

疾病是非常理所应当的事情,如果能把它和肚子饿同等对待,心态就会变得很轻松了。比如患了癌症,会震惊,会害怕,这样的话只会加速死亡;相反,如果能够在情绪上冷静下来,“啊,我得了癌症,我知道了,那么就采用最好的治疗方法吧”,这样就会平安了。最重要的就是内心的平静、安宁。

因欲望而食会中毒

因为有熵的法则,所以死亡也是确实存在的,这是毫无办法的。

并且,我们之所以会有高血压、心脏病、脑溢血,都是因为欲望的存在。

我们吃东西不是为了维持身体运转,而是因为好吃才吃。

因为别人都吃好吃的东西,所以自己也跟着吃。或者因为是目前最流行的东西,所以才吃。即使是不健康的、油腻的食物也会觉得很好吃。

欲望、愤怒、虚荣、嫉妒,在这样的状态下吃进去的东西,都成了毒。因为是毒素,所以身体不会吸收。

于是进入的毒素堆积在身体各处,身体宛如垃圾场。由于垃圾的堆积,血管又怎么会通畅呢?

以感激之心进食能远离疾病

佛陀说过,人在进食的时候要抛下欲望。

“为了维持、管理身体,要摄入身体必需的营养成分。”

要以这样的心态吃东西。

吃的时候不要充满虚荣、暴力,“从现在开始每吃一口食物,都要对为我做出这些食物的所有生命心怀感激”,以这样的心态适量食用,这样的话,现代病就一个都不会犯了。

但是,即使用这样的心态吃东西,也还是会生风湿病、心脏衰弱、胃疼。因为有熵的法则存在,大家都是会生病、会死的。但是,这样做起码不会得太严重的病。

身体生病是因为到现在为止的生存方式都不对。癌症也好,各种疾病也好,都是由生存方式和精神造成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将生病视为理所当然,以平静的心态顺应自然,这样的人生就会活得很轻松、很快乐。

得了癌症,离死还有五年的时间,那就让它顺其自然吧。

即使离死还有一年的时间,也要想:“也好啊,痛苦只有这么短的时间了。”

以这样轻松的心态对待的话,至死内心都会非常安定,至死也是幸福的人生。以安定之心死去的人,来世也会降生在安宁的地方。

佛陀是医治心病的良医

肉体的疾病无须太过关注,只要至死都保持一颗安定的心就可以了。但是对于精神疾病,佛教是绝不允许放任不管的,必须彻底治疗。

佛陀就是治疗心灵疾病的医生。内心一旦完全健康,达到领悟,就能达到终极的幸福,得到彻底的治愈。

我们现在烦恼着的精神疾病,都是妄想的结果。

人际关系有问题,有恐高症、自闭症,有多重人格,这些都是妄想造成的。因为有妄想,所以造成了精神疾病。

现代人非常习惯于妄想,才会让自己活得这么累。所以大家都要治疗。治疗的重点就是先不要妄想。通过逐步的训练,逐渐停止妄想。这样渐渐地,精神疾病就能治好。

内观冥想法能安抚心灵的疲惫

对于精神疲惫的人,只要试着停止妄想,实践将错误认识改为正确认识的内观冥想法,那么两三天内就能治好精神的疲惫。

但是,即使变成正常的精神状态,佛教也不满足于这个现状。即使已经正常了,但我们所说的“正常”,在佛教中也是非常不正常的精神疾病,所以必须要达到领悟。

佛教通过冥想让大脑动起来,从而使妄想停止。这样心灵就会非常健康、幸福,成为开朗活泼的人。

之前说过,佛教对肉体的疾病采取放任不管、理所当然的态度。但是对精神的疾病却是不能放任不管的,必须要彻底治疗。因此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内观冥想”。请停止妄想,一定要感觉到真实的幸福。

分析巴利语“内观冥想法(Vipasanna)”,“vi”是明确的意思,“passati”是观察的意思。整个词语也就是“明确地观察”的意思。为了明确地观察,必须保持持续注意的状态,所以英译为“mindfulness(正念)”。

对于每个瞬间接收的信息,不要将“我”掺杂在其中,并不断地关注。“我”是基于错误认识的幻觉。有的只应该是每个瞬间的事实,注意不要将“我”混入,这样就能够达到内心的平和、幸福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