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婕
NGO,这个英文缩写如今已经成为汉语媒体中的常用词。它在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出现是在12年前。作为东道主,中国当时正在加紧准备迎接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及与此平行举行的非政府组织论坛。
在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发展历史中,替代名词“NGO”而一直存在的称谓是“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媒体对其的关注与报道,一直处于相对单一与薄弱的阶段。
与媒体关系最密切的是那些与党和政府有着较深渊源的团体或组织。一般说来,它们或能够凭借其与有关部门的关系,或凭借团体组织成员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身份,直接向有关国家机构提出意见和建议,因而它们有其相对稳定的媒体合作渠道。而像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学术性的民间机构,媒体对其的关注相比之下就少多了。而以性别研究为主旨的团体、组织和机构,与媒体的关系更是“边缘之边”。
1995年世妇会的成果之一,便是公众对妇女NGO的社会作用的认可,以及媒体与妇女NGO关系的日益紧密化。也正是从那时起,借助媒体的强大影响力,NGO这个名词一下子进入了中国的公民社会,而其社会职能与价值也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媒体的报道也使草根NGO获得了某种合法性以及社会信誉,拓宽了其组织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志愿者资源、物资资源和资金资源。
多数NGO的宗旨和使命是为弱势群体服务,反映其诉求、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基本的权利和公正。而这些议题正是21世纪之初中国政府推行的主导价值观。因此,以性别监测为主旨和主要内容的NGO得以飞速成长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多层次、专业化、高效率的发展格局。
妇女NGO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其经验的累积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成就日渐瞩目,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反思与总结,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重视。
考察新闻从业者对性别议题表现的特征、差异,并对其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是近年来媒介女性工作者自觉组成NGO团队进行监测的成果和目标之一。形成网络的各监测主体,既有传媒人的贡献,也有学院内专家学者的参与。因此,对传媒进行性别指标的监测是一项具有学理深度和社会广度的女性主义运动形式,它借助传媒的新技术与便捷形式,扩展了性别平等意识推广的影响力,也深化了监测的力度与范围。
一、中国本土网络性别监测的类型与发展
从监测专业性、监测主体、监测议题、监测平台资金来源等角度,对现有的且以自觉推动性别平等为宗旨和主要内容的网络进行梳理,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梳理出中国本土性别与传媒网络NGO建设的情况,并呈现出相应类别中网络新闻的性别监测特点。
1.传媒与性别专业监测的NGO网络平台
“妇女传媒监测网络”(http://www.genderwatchina.org/pages/index.asp),成立于1996年3月,是中国内地第一个以关注妇女与传媒的关系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其对外公布的宗旨,是通过网络成员聚会、举办研讨会、策划大型采访报道、撰写专栏文章、组织对媒体工作者的社会性别培训等方式,促进媒体以均衡的方式描绘多元化的妇女形象,监测并抵制大众传媒中贬抑妇女、否定妇女独立人格、鼓吹性别角色陈规定型的报道,与媒体协商以确保适当反映妇女的需要和关切的问题,为妇女走向男女平等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妇女传媒监测网络”所设的栏目有“传媒观察”、“动态信息”、“专题研究”、“资料汇编”、“报道与评论”、“媒体报道”等,分别从社会常态生活、行业运动或行动、性别议题专题、特殊事件与人物、学者批评以及传媒产业中涉及性别的报道为不同侧重,披露出通常被湮没于其他类型报道中的性别问题报道,聚焦其中的问题,探讨改善社会环境中性别平等空间的策略与方法。
此网络最大的特点是专业指向性强,跨传媒与性别领域,并且兼顾传媒对性别的报道以及性别观念对传媒内容与传播方式评估两个方面。更新率较高,引介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传媒与性别议题的内容也相当丰富。在对社会性别研究或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章中,比较注重摘选具有省思女性主义或性别研究自身问题的观点与视角,在女性主义理论模式化、女性主义批评本质化的现实下,提出积极而尖锐的批评。从而聚拢了一批具有不同背景、专业领域、性别、年龄的自主监测者,充当了此网络实际运行并起到关键推动作用的血液,使此网络的传媒监测与妇女监测有理论、有实践,有正面引导,也有负面针砭。
2.中国政府、妇联系统NGO官方网站
(1)“妇女研究网”(http://www.wsic.ac.cn),是中国妇女研究所和中国妇女研究会的官方网站。发布国际国内妇女和社会性别研究方面和进展情况的动态新闻,公布历次课题研究申报的具体信息。栏目包括“政策法规”(分为全国人大、国务院、高法高检、部委、地方等几个专题)、“妇女研究文献”(包括报刊文献、报刊文献索引、妇女研究课题索引、妇女研究书目索引、国际妇女研究论文索引、国际妇女研究书目索引等)、“妇女运动文献”(包括国内文献和国际文献)、“相关研究机构”(截止2006年7月已汇集96个相关研究机构的资料)、“妇女研究学者”(截止2006年7月已汇集56名妇女研究学者的资料)、“统计数据”(包括“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和近两年来“性别统计资料”)、“视听资料”(已收录卜卫、赵凝、李玲、李银河、张抗抗五位女学者的视听演讲资料)等。
此网络平台专设栏目对妇女研究所进行了概况、机构设置、人员、课题研究等的介绍,并开辟了“新作推荐”、“百家争鸣”、“在线访谈”、“网上调查”等板块。并对妇女研究所主办的刊物《妇女研究论丛》(双月刊)进行了简介。
(2)“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http://www.nwccw.gov.cn/),是中国政府关于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官方网站。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组成单位由国务院批准,目前有32个部委和社会团体,办公室设在全国妇联。
网站首页的内容包括“新闻报道”和“工作简讯”两大部分。常设栏目包括:国务院妇儿工委机构介绍、工作指导、工作交流、文献资料、专题研究、合作交流、大事回顾、法律法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及其实施的监测评估,以及有关的数据图表。
此网络突出的特点是以政策导航和信息交流为主,并以针对妇女、儿童发展及权益维护为主要内容的报道为重要构成,在评估的层面上涵盖了监测评估机构、监测评估指标体系、各地区发展报告等。在协调和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制定和实施妇女和儿童发展纲要、为开展妇女儿童工作和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指导、督促和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工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中国妇女网”(http://www.women.org.cn/),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官方网站。常设栏目分为“共享网络内容”和“妇联内部网络内容”两大部分。共享内容包括:妇联动态、媒体评论、妇儿快讯、女性潮汐、妇女维权、花儿园地、夕阳无限、全国妇联、重要文献、经典活动、资料中心、女性人物、文件库、领导讲话、国际交流、要闻导读、调研思考、音像视频18个栏目。妇联内部网络主要指“各地妇联”栏目,通过该链接即可进入各地妇联的网站。该网站囊括妇女儿童方方面面的报道信息,既体现出国家政府和妇联政策的宏观视角,也呈现出各地区女性发展状况以及女性个体经验。
3.以女性受众为服务主体、以女性权益维护为主导诉求的网络平台
(1)以“反家暴”为传播核心与监测核心的传媒监测网络。
“反对家庭暴力网”(http://www.stopdv.org.cn),由中国法学会反对家庭暴力网络/研究中心主办。主要栏目是:网络快讯、反家暴动态、资料文献(包括资料中心搜集的中英文书目、中英文书籍摘要、重要资料目录,涉及的类别有图书资料、文献指南、网络成果、网络年会、相关网站等)、媒介报道(收录的主要是《中国妇女报》的有关报道和其他媒体报道摘录)、记者工具箱(包括报道入门、报道伦理、记者专辑、报道日程、网络照片、网络成果、网络年会等)、受暴妇女支持小组、能力建设。
此网络在专门针对家暴事件与反家暴宣传的报道中,突出了对社会公益、公正的诉求,将受家暴以及针对女性所实施的暴力受害者,以及面临着职场性骚扰、家庭暴力以及各种形式的权益侵害的女性,作为网络监测所关注的主体人群,以其公民主权、人权与女权的争取和权益保障为目标,具有鲜明的关爱女性的人道精神与女性自救特征。
在内容方面,既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索引,也有研究成果的分享,以及各地反家暴进展的经验与问题。通过监测的组织者中国法学会反对家庭暴力研究中心的努力,借助网络平台延伸出一个NGO性质的女性自助与互助空间。所进行新闻监测的主要目的,是提起广大女性关爱自己与帮助其他权益受到侵害的女性的自觉意识与自主行动。与妇女传媒监测网络比起来,反家暴网更突出社会生活中女性权益保障与意识提高,更突出解决面临困境的女性自助与互助的问题,所以学理性、研究性远远弱于其行动力与实务关切度。
(2)以妇女为关注重点的“妇女观察网”。
“妇女观察网”(http://www.womenwatch-china.org),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妇女观察”项目主办,是妇女权益工作领域的组织和个人为主体参与者的工作网络,其主要宗旨在于汇集性别平等与妇女权益的信息,反映妇女维权状况,探讨对策,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和妇女权益的保障。主要栏目有:本站快讯、热门话题、妇女观察、妇女与劳动权、针对妇女的暴力、妇女与财产权、针对妇女的性骚扰等。关注重点集中在对妇女的暴力、妇女的财产权和劳动权等方面。“资料中心”摘编了与以上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经典案例报道。此网络突出特色是提供了完备的针对妇女权益进行保障与维权的方法,包括提供信息、进行调查、科学研究、诉讼援助、培训倡导等。
4.以高校研究所或在职高校科研人员为主体搭建的监测平台
(1)以学人进行学理交流与研讨、提供培训信息为主的网络。
“妇女与社会性别学科发展网络”(http://www.chinagender.org),是中华女子学院性别研究信息中心制作,由一群来自高校的教师、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社会性别与发展领域行动者为实际参与维护的性别监测平台。主要栏目有:最新动态、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大纲、教学经验、学生作业、师资培训、教材建设、综述等)、学术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妇女/社会学性别、妇女史、社会学、法学、文学、方法论等;以及“行动研究”和“学生园地”等)、资料库(包括国际文书、国别/地区文书、论文译作、书籍简介等)、学人博客以及网络通讯等。主要关注女性学教育与性别研究科研,主要为专业人士发表论文、参与研讨会、进行实践培训、提供交流信息。对于性别问题的监测主要来自发表论文的学者个人观点的统合,对于传媒的监测内容则涉及得相对有限。
(2)以项目与学人成果为主要交流内容的网络。
“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网”(http://www.tjnu.edu.cn/women/index.html)由“发展中国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学”课题组与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由福特基金会赞助。网站首页以“中心消息”和“课题组消息”为主体,常设栏目为“中心简介”、“课题组简介”、“课程建设”、“学者文库”、“通讯”等。其突出特点是集中关注学术研讨信息与发展项目成果分享,以学人的论著为进行性别培训的基本资料,以“通讯”为传播性别平等理念、性别研究方法的主要平台。某种层面上,此网络发挥着学人对于性别观念自我教育与信息交流的作用,具有比较突出的学院派研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