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保护与迷失:中国动画荧屏配额政策研究
49630800000015

第15章 关于中国动画荧屏配额政策的争论(3)

有一些网友提到了分级制,靠对影片的分级来限制某些人群观看对他们不适宜的影片,在西方诚然是这样做的。然而在中国,分级制迟迟没有推出,很重要的一个质疑就是中国人的观念是否已经发展到与分级制相匹配的自由和开放的程度。也就是说,在社会功利性美学的影响下,分级制真的会有效吗?会不会出现即使分了级,但观众依然无法接受一些影片所可能带来的对未成年人不良影响的现象呢?这样一来,分级制只能是形同虚设。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分级制其实完成了政府引导公众不对作品误读的一种功能,而在前面已经阐述过了,中国政府往往认为这种引导不误读的方法比直接审查掉的政策成本要高、政治风险要大,因此更倾向于采用后者。这也是分级制迟迟无法在我国推行的一个原因。

其实,“外国动画片的内容对观众的影响是好是坏?”这个议题,对是不是应该实行“禁播令”等荧屏配额政策来说,是一个伪命题。就是说,我们主要并不是因为外国动画片的内容对观众影响坏而去禁播它们,我们也不会因为外国动画片的内容对观众影响好而去大量播出它们,在对外国动画片分配怎样的荧屏配额的问题上,我们主要是出于保护国产动画市场的考虑。如果是因为外国动画片的内容对观众影响坏而去禁播它们的话,那么如果有外国公司专门针对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制作了一部动画片——它对观众的影响肯定是好的,那么还应不应该禁播它呢?我们又为什么不引进那些在欧美等国家电视台上放映的绿色、健康、安全、对观众不会有任何不良影响的动画片呢?通过对议题1的分析我们知道,国产动画发展需要一个温室环境,而以“禁播令”为代表的荧屏配额政策是构成这一温室环境的重要方面,因此“禁播令”的实行不以外国动画片的内容对观众影响好坏为转移。

议题3:国产动画片能否满足观众们的需求?

泛谈国产动画片能否满足观众们的需求是没有意义的。对于低幼受众来说,国产动画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都是可以满足其需求的。中国在幼教动画方面的成功连日本人都表示赞同,一次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的研讨会上,日本手冢PRODUCTION的社长松谷孝征先生就曾表示日本在低龄动画领域还不如中国。但是对于青年或者成年受众来说,国产动画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又都是难以满足观众需求的。

这里首先一个问题就是,究竟观众们对动画片的需求是什么。我们认为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直观感受的刺激,二是内在心理的刺激。而对于小孩子和成年人来说,这两种需求又是不尽相同的。

低幼受众希望动画片能提供的直观感受的刺激包括颜色、声音、形象、音乐等等。当然,这些刺激往往是被动产生的,而非主动寻求的。当一个画面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搭配时,当一个声音非常古怪且有特质时,当一个形象超级可爱以至活灵活现时,当一段音乐或者一首歌谣旋律简单但却悠扬好记时,孩子们正在发育中的视觉、听觉器官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对这些颜色、声音、形象、音乐的一种需求感。而在这种调动背后所隐藏的,是这些直观感受传抵内心所促成的对其内在心理的刺激,包括初始的喜爱感、依赖感、崇拜感、占有欲等等,这些内在深层次的刺激会让小孩子对动画片有一种持续不断的忠诚的需求。北京卡酷动画卫视的总裁帅民在谈到卡酷频道选择国产动画片标准的时候就表示他们特别重视小孩子心理上的诉求:

再花哨的包装,也要看故事有没有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本身是弱小的,他们幻想有一天能成为大英雄,这是一种经典的心理需求。还有些片子是幽默类的,对于小孩,你不要指望靠苦大仇深的故事来吸引他们,很多幽默对于孩子是益智的,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因为幽默的东西常具有反向思维的特质。

成年受众希望动画片能提供的直观感受的刺激,除了上述的与低幼受众共同的几点以外,最主要的还包括对故事和人物本身的印象。不同的观众在评价故事和人物上都有一套各自的标准,一方面这是众口难调、难以满足的,另一方面这也是细分市场存在的基础。对于这种细分市场的把握,日本动画往往做得不错。《反叛的鲁路修》的导演就曾表示,他在作品中设计了各种性格的人物,希望每位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认同的人物。由上述这些直观感受到达内心深处所引发的内在心理刺激,除了与低幼受众共同的部分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对观众自然角色和社会角色的一种调动。比如对其性别、年龄、民族、种族等自然属性的调动,对其母亲、父亲、兄长、同学、朋友、同事等社会属性的调动,对其职业精神、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属性的调动,甚至是对其某些特殊心理癖好如同性恋、虐待狂、受虐狂等心理属性的调动等等。成年人往往需要在这些深层次的心理刺激下才能形成对某部影片的肯定和需求。

相比这些直观感受和内在心理的需求,在网友留言中提到较多的“教育意义”实在不能当成一个观众观看动画片的理由,无论是对低幼受众还是对成年受众来说,没有人是因为想受教育而去看动画片的,小孩子通过收看富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受了教育不过是一个额外效果,而不是其收看本意。导演把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加入到作品中去并非是观众的需要;家长们希望孩子们看动画片的同时受到教育也是一种强加的观念,一种家长主义的做派而已。

与其说“教育意义”是观众对动画片的一种需求,不如说智慧性是观众的一种普遍需求。《猫和老鼠》中的小老鼠如何充分利用各种道具摆脱老猫的追击的智慧,《邋遢大王》中的小邋遢从老鼠王国中逃脱时遇到的“用四条直线一笔穿过九个点”这样的数学难题,《哆啦A梦》中的小叮当都有怎样的稀奇古怪的道具等等,动画片对观众的智慧启迪是有着刺激作用的。编剧以及导演的智慧至少应该比观众的高一些,才能让故事更吸引人,人物更有性格,表现手法更加巧妙。现在很多国产动画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连小孩子的智商都没有超过,自然会出现连小孩子都觉得影片太幼稚的情况。同样是融入思想,在日本动画片中我们叫它思想性,在中国动画片中我们叫它教育性,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往往只是宣传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普适美德,日本动画则更注重表达导演的所感所想;普适美德是智慧含量较低的东西,而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大智慧。

当然,和“外国动画片的内容对观众的影响是好是坏?”的议题一样,国产动画没有很好地满足成年观众的需求这一点,并不足以成为反对“禁播令”等荧屏配额政策的理由,原因依然是:国产动画发展需要一个温室环境,而以“禁播令”为代表的荧屏配额政策是构成这一温室环境的重要方面,因此“禁播令”的实行不以国产动画片是否满足了观众的需求为转移——因为“禁播令”等政策,就是为了让国产动画片逐渐能满足观众的需求而制定的;如果我们确信“禁播令”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我们就有理由让渡一些暂时的需求。

议题4:外国动画片是文化入侵还是文化交流?

有人说动漫无国界、艺术无国界,其实动漫怎么会无国界呢?《三个和尚》、《大闹天宫》这样的影片就是有着中国的民族性,《超人》、《蝙蝠侠》一看就是美国的英雄主义,《秒速5厘米》、《小孩子的玩具》又都是架构在日本校园文化基础上的爱情剧。影片是有国界的,但是对影片的观看是无国界的;艺术是有国界的,但是对艺术的欣赏是无国界的;换句话说,真正无国界的不是动画作品本身,而是对动画作品的一种普遍消费观。

不管是文化入侵还是文化交流,它的幕后操盘手都是资本的全球扩张,就像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本质都是经济全球化一样。在无国界的资本力量的推动下,文化产品借助那些有着普遍消费观的消费者,完成了其对利润的追逐。

文化产品的消费和其他工业产品的消费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影响人的头脑和思想,让人们逐渐亲近所消费的文化观念,而疏远以前的一些文化观念;人们开始崇拜一个“异国偶像”,而不是“本国图腾”,并且在普遍消费观的引领下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人们渐渐开始用一个他国的视角去看待本国或者他国的事情,而不再用本国的视角去看待本国或者他国的事情,这甚至会使一些原有的是非观念发生混乱,可在普遍消费观的意识下这种混乱还往往被当做思想的进步来看待。正像蔡拓所说的,文化的殖民化主要是指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政治主导地位,自觉不自觉地强行推销自己的文化制品和价值观念,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同化他国的文化现象。这也是文化安全成为荧屏配额等政策出台背景的原因之一。

外国动画片,即使是最优秀的外国动画片,也既是文化交流,又是文化入侵;当然也可以说,它们既不止是文化交流,又不纯是文化入侵。它们在带给国人新的思想和视角的同时,也伴随着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观念和伦理。对于是否应该接纳这些文化产品,消费者们产生一些争议是正常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里,文化交流与文化入侵实际已经没有明显的分野。鼓励文化交流、排斥文化入侵,这其实是难于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