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文艺作品演播选
49629100000012

第12章 小说演播训练材料与提示(2)

“不过,倘若你在路上失掉了它,我们可以听得见它落下去的声响。它应当在车子里。”

“对呀。这是可能的。你可曾记下车子的号码?”

“没有。你呢,你当初也没有注意?”

“没有。”

他俩口呆目瞪地互相瞧着。末了,骆塞尔重新着好了衣裳。

“我去,”他说,“我去把我俩步行经过的路线再走一遍,去看看是不是可以找得着它。”

于是他出街了。她呢,连睡觉的气力都没有,始终没有换下那套参加晚会的衣裳,就靠在一把围椅上面,屋子里没有生火,脑子里什么也不想。

她丈夫在七点钟回家。什么也没有找得着。

……

一星期以后,他们任何希望都消失了。并且骆塞尔像是老了五年,高声说道:

“现在应当设法去赔这件宝贝了。”

……

他们在故宫街一家小店里找到了一串用金刚钻镶成的念珠,他们觉得正像他们寻觅的那一串。它值得四万金法郎。店里可以作三万六千让给他俩。

他们所以央求那小店的老板在三天之内不要卖掉这东西,并且另外说好了条件:倘若原有的那串在二月底以前找回来,店里就用三万四千金法郎收买这串回去。

骆塞尔本存着他父亲从前留给他的一万八千金法郎,剩下的数目就得去借了。

他动手借钱了……终于走到那个珠宝商人的柜台边放下了三万六千金法郎,取了那串新项链。

在骆塞尔太太把首饰还给伏来士洁太太的时候,这一位用一种不高兴的神情向她说:

“你应当早点儿还给我,因为我也许要用它。”

她当时并没有打开那只盒子,这正是她的女朋友担忧的事。倘若看破了这件代替品,她将要怎样想?她难道不会把她当做一个贼?

骆塞尔太太尝到了穷人的困窘生活了。此外,突然一下用英雄气概打定了主意,那笔骇人的债是必须偿还的。她预备偿还它。他们辞退了女佣,搬了家,租了某处屋顶底下的一间阁楼下。

她开始做种种家务上的粗硬工作了,厨房里可厌的日常任务了。她洗濯杯盘碗碟,在罐子锅子的油垢底子上磨坏了那些玫瑰色的手指头。内衣和抹布都由她亲自用肥皂洗濯再晾到绳子上;每天早起,她搬运垃圾下楼,再把水提到楼上,每逢走完一层楼,就得坐在楼梯上喘口气。并且她穿得像是一个平民妇人了,她挽着篮子走到蔬菜店里、杂货店里和肉店里去讲价钱,去挨骂,极力一个铜圆一个铜圆地去防护她那点儿可怜的零钱。

……

十年之末,他俩居然还清了全部债务,连同高利贷者的利钱以及由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

骆塞尔太太像是老了。现在,她已经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了,乱挽着头发,歪歪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发红的手,高声说话,大盆水洗地板。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到办公室里去了,她独自坐在窗前,于是就回想从前的那个晚会,那个跳舞会,在那里,她当时是那样美貌,那样快活。

倘若当时没有失掉那件首饰,她现在会走到什么样的境界?谁知道?谁知道?人生真是古怪,真是变化无常啊。无论是害您或者救您,只消一点点小事。

然而,某一个星期日,她正走到香榭丽舍大街兜个圈子去调剂一周之中的日常劳作,这时候忽然看见了一个带着孩子散步的妇人。那就是伏来士洁太太,她始终是年轻的,始终是美貌的,始终是有诱惑力的。

骆塞尔太太非常激动。要不要去和她攀谈?对的,当然。并且自己现在已经还清了债务,可以彻底告诉她。为什么不?她走近前去了。

“早安,约翰妮。”

那一位竟一点儿也不认识她了,以为自己被这个平民妇人这样亲热地叫唤是件怪事,她支支吾吾地说:

“不过……这位太太!……我不知道……大概应当是您弄错了。”

“没有错。我是玛蒂尔德·骆塞尔呀。”

她那个女朋友狂叫了一声:

“噢!……可怜的玛蒂尔德,你真变了样子!……”

“对呀,我过了许多很艰苦的日子,自从我上一次见过你以后;并且种种苦楚都是为了你!……”

“为了我……这是怎样一回事?”

“从前,你不是借了一串金刚钻项链给我到部里参加晚会,现在,你可还记得?”

“记得,怎样呢?”

“怎样,我丢了那串东西。”

“哪儿的话,你早已还给我了。”

“我从前还给你的是另外一串完全相同的。到现在,我们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价。像我们什么也没有的人,你明白这件事是不容易的……现在算是还清了账,我是结结实实满意的了。”

伏来士洁太太停住了脚步:

“你可是说从前买了一串金刚钻项链来赔偿我的那一串?”

“对呀,你从前简直没有看出来,是吗?那两串东西原是完全相同的。”

说完,她用一阵自负而又天真的快乐神气微笑了。

伏来士洁太太很受感动了,抓住了她两只手:

“唉!可怜的玛蒂尔德,不过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顶多值得五百金法郎!……”

训练提示

外国小说《项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著名作品。它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醉心奢华的小职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了与丈夫出席部长家的晚会而向女友借了一串项链,于是她在当天的晚会上出尽了风头,但她不小心丢失了这串项链。为了赔偿失物,她历尽十年辛酸不惜当洗衣妇,最后变成一个粗声说话、双手粗糙的下层人。可谁知那让她受尽磨难的首饰却是假的。作品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并让人回味无穷。

这篇作品除叙述语言外,主要出现三个人物: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她的丈夫骆塞尔先生、她的女友伏来士洁太太。表达时要注意:

1.人物造型:

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语言基调主要是虚荣、甜美的,结尾处要有变化;

丈夫骆塞尔先生的语言基调是老实、积极的;

女友伏来士洁太太的语言基调应是矫情、飘浮的。

2.人物语言之间要有所区别,人物语言与叙述语言的转换要有机、自然。

3.表达时,要注意外国作品的语言风格。

4.叙述语言应处理得层次清晰,节奏有变化。

5.可将小说的译文做些润色,如改某些译词、改变倒装语序、移位提示性语言、修改人称代词等,使听者听得更清楚。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节选)

〔前苏联〕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一)丹娘

我写这本书也愉快,也痛苦。我回忆起往事来,就觉得好像重新又摇着幼小的卓娅的摇篮,重新怀抱着三岁的舒拉,重新看见我的孩子们,看见他俩在一起,活活泼泼,充满了希望。

剩余下的需要叙述的事情越少,我就越痛苦,接近了的不可避免的结局越显然,我就越难找到需要的话……

卓娅去后的每一天,连最琐碎的事,我都记得很清楚。

她走后我和舒拉两人的生活就完全变为期待了。在过去,舒拉回到家里看不见姐姐的时候,他向来问:“卓娅在哪里?”现在他的第一句话是:“没有信吗?”以后他就不把这句问话说出来了,但是我在他的眼神里永远可以看见这句问话。

有一次他很兴奋,很高兴地跑进屋来,并且紧紧地搂抱了我,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有信吗?”我马上猜中了。

“岂止有,看看是什么样的信呀!”舒拉喊着说,“你听:‘亲爱的妈妈!你现在好么,精神好么,没害病吗?妈妈,如有可能,就是给我写几行字也好哇。我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一定来家里看看。你的卓娅。’”

“哪一天写的呀。”我问。

“11月17日。这就是说,我们等着卓娅回来吧!”

我们又开始等待了,不过现在不像之前那样担心了,而是抱着愉快的希望等待着。我们时刻地等待着,昼夜地等待着,始终在准备一听见推开门的声音就跑去迎接她,我们时时刻刻地准备成为幸福的人。

可是11月过去了,12月过去了,已经要到1月底了……再也没有过信或是别的消息。

我和舒拉都有工作,一切家务事都由他担当起来了。我看出来了:他想在所有的事上都代替卓娅。如果他先回到家来,他就为我温上汤菜。我看见过他在夜间起来给我加被,因为那时候木柴得来已经困难,我们尽可能地节省燃料。

有一次——这是在1月底——我很晚才往家走。通常都是这样,我每逢很疲倦了,就仅仅无意地听到一些路人谈话的片段。那一夕在街上处处听人们说:

“今天您读《真理报》了吗?”

“您读了里多夫的那篇文章吗?”

在电车上有一位脸色憔悴、眼睛很大的青年女子对自己的同伴说:“多么动人的一篇通讯啊!多么好的姑娘啊!……”

我了解了今天的报上一定登着什么不平常的东西。

“舒拉,”我回到家里说,“今天你读了《真理报》吗?据说在那上边有一篇很使人注意的通讯。”

“读了,”舒拉眼不看我,简单地回答道。

“关于什么事呀?”

“关于一个青年女游击队员丹娘。德国人把她绞死了。”

屋里很凉,我们已经习惯这样了。但是这会儿我觉着我的内脏全凉了,全紧缩了。我想:“这不知是谁家的女孩子,家里也一定等待着她,一定也替她担心呢……”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无线电广播,先是一些关于战争的报告和劳动战线上的消息。忽然广播员说:

“现在我报告登在今天(1月27日)的《真理报》上的里多夫的一篇通讯。”

于是悲伤愤慨的声音就开始述说,在12月上旬在彼得里斜沃村德国人怎样杀害了女游击队员、青年团员丹娘。

舒拉忽然说:“妈妈,我把它关了,行不行?明天我需要早起。”

我觉着奇怪:舒拉向来睡得很酣,大声说话和无线电声音全不妨碍他睡觉。我本来很想听到完,但是我终于把扩音器关了,对他说:“好吧,你睡吧……”

第二天我到青年团区委去了:可能那里知道关于卓娅的什么消息。

“任务是秘密的,可能很长时间没有信。”区委书记对我说。

又过了几天难熬的日子,在2月7日(这个日子我永远忘不了),我回到家来看见桌上放着一张字条:妈妈,青年团区委请你到那里去一趟。

我想:可等到啦!一定是卓娅托谁带来了消息,也可能是信。

我像飞似的跑往区委去了。那一夕很黑,刮着风,电车没开驶,我差不多跑着,常常滑跌,起来仍继续跑,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点儿关于惨事的思想。我没预料到有什么坏消息,只是想知道:几时我能看见卓娅?她能快回来吗?

到区委以后,他们对我说:“你们走岔啦。您回家去吧,莫斯科团市委的人到您家里去了。”

“快,快知道卓娅在什么时候回来!”我不是走,而是跑回家去了。

我推开门就愣在门槛上了。有两个人离开桌子起身迎我来了:齐米列捷夫区文教局局长和另一个不相识的、脸上表情严肃并且微微紧张的青年人。由他嘴里冒着蒸气——屋里冷,谁也没脱大衣。

舒拉靠窗站着。我看了看他的脸,我们的视线遇着了,我就忽然了解了……他扑向我来了,并且还碰倒了什么东西,可是我好像腿被钉在地板上,丝毫不能动了。

这时我就听见有人说:“柳鲍娃·齐莫菲耶夫娜,您读了《真理报》上关于丹娘的那篇通讯了吗?那是您的卓娅……日内我们到彼得里斜沃去。”

我颓然倒在有人送过来的椅子上了。我没有泪,也没有呼吸。我只希望快快地剩下我一个人,在脑子里总是这一句话:“她牺牲了……她牺牲了……”

……

舒拉把我安置在床上,并在床边坐了一整夜。他没有哭。他的眼睛没有泪,只是向前凝视着,双手紧握着我的手。

“舒拉……现在我们怎么办呢?”好容易我才说出来。

一向能控制自己感情的舒拉,这时候就倒在床上号啕大哭起来。

“我早已知道……我全知道,”他呜咽地重复说,“那时候《真理报》上有照片啊!脖子上带着绳子……虽然是另外的名字……可是我了解是她……我知道这是她……我不愿意对你说。我想,我可能错认了……我就想是我错认了。我不愿意相信。可是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

“你给我看看。”我说。

“不!”他呜咽地回答说。

“舒拉,”我说,“还有很多事摆在我前边哪。我还要看见她哪。我要求你……”

舒拉由上衣的里袋里掏出了自己的日记本子:在洁白的一页上黏着由报纸上剪下的四方的一块。这时候我看见了她的骨肉相连的、亲爱的、受尽折磨的、不动的脸。

舒拉还对我说了些什么话,可是我没听见,忽然我耳朵里听见了他的一句话:

“你知道她为什么说她叫丹娘么?你还记得丹娘·索罗玛哈吗?”

那时候我就回想起来了,并且马上了解了一切。是,毫无疑义,这是她回忆着很久以前牺牲了的姑娘,才报了自己的名字是丹娘……

(二)在彼得里斜沃

几天以后我往彼得里斜沃去了。现在我记不清楚是怎样去的。我只记得柏油公路达不到彼得里斜沃,汽车走了差不多五公里土道,都是拖过去的。我们来到彼得里斜沃几乎全冻僵了。人们把我带进一所农舍里,可是我究竟没能暖和过来!内心里冷。尔后我们到卓娅的墓地去了。孩子已经被掘出来了,我马上就看见了她……

她在地下躺着,两手直垂着,头向后扬着,颈上带着绳子。她脸上的表情是完全镇静的,脸完全被打伤了,在一边面颊上有打伤的黑痕。全身被刺刀刺烂了,胸脯上有凝结了的血。

我在她身边跪下看着她……我掀开了她的光滑的额上的一绺头发,这被伤毁了的脸上的镇静又一次地使我惊讶。我不能放掉她,我不能使我的眼睛不看她。

忽然一位穿着红军战士大衣的姑娘走到我身边。她温柔地,但是坚决地搀着我胳膊把我扶起来了。

“咱们到屋里去吧。”她说。

“不去。”

“去吧。我曾和卓娅在一个游击队里。我告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