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49628500000013

第13章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模式分析(2)

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的新闻类课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即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理论性课程,例如新闻理论、传播学、广播电视概论等。这些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基础理论,对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对以后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实践性课程,例如广播电视采访、新闻采写、文稿写作之类的课程,则是注重训练学生的新闻编采实际操作能力,增加他们的新闻敏感性,强化他们捕捉新闻事件,提炼新闻点的能力。有条件的高校甚至还让学生带上采录设备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去采制报道,真正让他们自己动手,有效地锻炼了他们的新闻实践能力。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很好。

第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是播音专业的核心课程。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要靠有声语言服务于受众,服务于媒体,因此开设系统的播音主持艺术理论课程,进行专业的有声语言技能训练,是整个培养体系的核心内容。

经过我们调查,全国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基本都是按照《中国播音学》的理论体系要求设置的,大致有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播音文体业务、演讲与论辩、文艺作品演播、即兴口语表达、节目主持艺术等课程,有的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在称谓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实际上内容是大同小异的。

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特点是准确、清晰、圆润、生动且富于变化。因此,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就是以此为训练依据,循序渐进开设的。从入门级的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学到创作基础,再到训练有声语言具体运用的播音文体业务等课程,都是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阶段的学习特点开设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些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搭建起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核心框架。下一节我们将就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分析。

第五,各院校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开设了一些特色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他们的素养。

例如,上海戏剧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等院校开设了表演理论及实践方面的课程,天津师范大学女子学院开设了女性形象学等课程。虽然这些课程不是直接训练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技能的,但是能增加主持人的文化底蕴,拓展主持人的视野,对于播音员主持人将来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戏剧学院开设的演播空间处理也是他们很有特色的一门课程,其中融入了表演创作元素,使电视播音与主持变得更加丰满,操作性更强。

第二节教学方法模式分析

当前,我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主要是以大课讲授和小课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大课讲授是指按照教学计划的步骤,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上的讲解。学生人数较多,可以是一个班级,也可以是一个年级;小课训练则是依据专业理论,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实际操作训练。学生分成若干小课组,人数大约在10~20人之间不等。

大课和小课结合教学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并且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大课讲授

1.意义和作用

大课讲授是目前我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模式中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教学手段。大课讲授的意义和作用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理论概述。

大课讲授的基础性作用在于能够把学科的理论知识较为系统地向学生阐述,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大课讲授都是阶段性的,主讲教师都会精心准备。教师需要整理清楚思路,明确章节的结构、讲授的内容、训练重点和难点。在讲授的时候,系统地把理论讲解透彻,让学生有个全面的了解,以便小课练习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实践。

(2)前沿瞻望。

所谓前沿瞻望,就是指在大课讲授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今广播电视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及最新的节目主持形式介绍。

对任何一种节目主持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我们都应该去思考其生存的空间和缘由。这种引导学生开拓性的思考教学方式,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作观,同时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3)精品赏析。

大课课堂是进行精品赏析的一个极佳的场所,它提供了一个专心收听、收看的场所,更重要的增强了收听、收看的目的性。

一般来说,学生是带着问题来欣赏的,既然是赏析,分析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分析过程可以让学生多动脑,活跃课堂的学术气氛,同时真正达到赏析的目的。

不难看出,大课讲授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统领全局,对小课教学的实践练习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2.教学模式

大课讲授的教学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常规讲授型。

这是比较普通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讲教师经过仔细备课,提炼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逐条讲解。

常规讲授型最大的特点是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重点突出、难易适度。主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要求,整理相关章节的内容,明确教学目的,制订授课方案。通常,授课方案包括授课结构、主要内容、时间分配和授课手段。因此,在常规讲授型教学中,主讲教师主动性较强,授课效果也基本上是由主讲教师的授课过程决定的。

常规讲授型可以系统地阐述理论,但同时也有一个局限性,那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高,互动性不强。因此,这几年常规讲授型教学方式得到了发展和改良,并由此衍生出了多种教学模式。

(2)讲座型。

讲座型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常规讲授型的改良模式。

近些年,由于教学环境的改善和教学技术的发展,大课的常规讲授显得越来越有生趣。这也使得讲课的讲台变成了“舞台”,主讲教师从一个普通的讲授者的位置跃升到了一个“学术秀”的“表演者”的角色。这个变化,着实抓住了学生的眼球。

第一,讲座型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手段多样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把多媒体引进了课堂,主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把讲义做成图文并茂、插入丰富音视频的幻灯投影PPT文件。过去授课要给学生听一段录音、看一段录像非常不容易,教室里有录像机、录音机的,主讲教师只要拿一大兜子录音带、录像带就可以了;倘若教室里没有这些设备,主讲教师每次上课之前,还需要召集一大群学生先去搬电视机、录像机。受条件限制,过去的大课一般都是主讲教师现场板书,手段相对单一。现在方便了,主讲教师只需带着笔记本电脑进入课堂,接上投影仪,多媒体的“板书”就会“跃然墙上”。除了讲义可以图文并茂以外,更多的表现手段如录音、录像片段、Flash动画等都可以辅助教学内容的表达。

第二,主讲教师的角色多元化也成为讲座型教学模式的一大特点。过去主讲教师的身份仅限于“传道授业者”,如今课堂的开放性使“传道授业者”脱下了“道袍”,换上了五颜六色的“花衣服”。主讲教师不再只停留在讲台上徘徊,而是走下讲台,走到了同学们中间,和同学们互动起来。他们不但是传播者,也是倾听者。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使他们不再“正襟危坐”,而是充当着和学生交流环节中的多种角色:“良师”、“益友”亦或“表演者”、“导演”,等等。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进入教学环境的手段都用上了,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任何一种“角色”,主讲教师都可能去担当。

第三,讲座型教学模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充分发挥讲座的优势,请校外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

这种模式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同时帮助他们对业界有前瞻性的了解。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就有很多兼职教授,他们都代表了业界的最高水准,也都掌握前沿最新的业界资讯。每个学期,他们都会请一两位专家结合一线现状,按照教学要求给学生讲学。这些专家所带来的最鲜活的实例给课堂刮来了一股清新的“学术风”,既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带动他们思考一线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比如,在进行《电视新闻播音》的教学中,请来了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员康辉,他把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体会和在中央电视台工作十多年的经验结合起来,总结出规律,让同学们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3)主题讨论型。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很多欧美国家著名大学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逐渐引进了中国课堂。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大课讲授模式就是主题讨论型,英文称为Seminar。

这种讲授模式是,主讲教师不作为课堂的主角,而把主要角色让给了同学们。每次上课,主讲教师只花不长的时间,把理论概要给同学们做大致的概括,然后列举出一些应用性问题,让学生们去讨论。大多数时候,这些问题是提前告知同学的,并要求他们在课下做好预习工作。所以,同学们都是有备而来,甚至可以做好PPT投影文件,图文并茂地生动展示。主讲教师可以要求某几位同学,在课堂作主题演讲,大家围绕他们的主题演讲发表各自的观点。

主题讨论型教学模式,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状态为主动学习状态,变“读书型”为“研究型”,同时能把基础教育和应用性研究更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来可以根据需要逐步地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