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病有所医的回顾—贵州民族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49626800000044

第44章 后记

在每本书结束之后,似乎都要对书稿的写作过程作一番交待才算完事,我也不能够例外,因为本书稿的完成包含了许多人的辛劳付出。

在没有撰写书稿的时候,我着实羡慕他人的著作。曾经期盼有朝一日也能够撰写出一本书来。2009年3月当我获得时任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石开忠教授批准承担撰写本书的任务时,内心不单单是昔日“梦想着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一本署上自己名字之书”的心情。现在回想当初如此迅速地接下本书的撰写任务时,不免有些后怕。在民族医药文化研究方面,过去除翻译了几篇苗族医药文化方面的文章外,几乎没有多少研究基础。因此,在接受任务没多久,我内心确实曾有些后悔不该毛遂自荐去承担这一艰巨的写作任务。然而,想到我所在的部门是科研部门,自己又是专职科研人员,更何况世上哪有做事、做研究无人不是从不知到略知再到熟悉的呢?!于是,我着手搜集有关贵州民族医药方面的文献,去思考撰写书稿的框架结构。与此同时,还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相关县份做实地调研,撰写民族医药方面的论文并多次参加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会议。大约过了半年时光,心中总算有了一些关于贵州民族医药卫生的理性和感性方面的体悟。尽管过去出版界也出版了不少贵州单一民族的医药方面的书籍,但是,有关贵州民族医药卫生概述性的著作至今尚未发现。因此,要编撰出一本概述性的贵州民族医药卫生方面的书稿,其难度可想而知。

两年来,无论是书稿之框架结构的构思、撰写与修改,还是在前往民族地区进行民族医药卫生方面的田野调研、搜集民族医药卫生资料和多次参加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会议等方面,我都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今天总算把《病有所医的回望》这个版本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回顾过去,如果没有多人的帮助,恐怕这部书稿难以与读者谋面,因此,我怎么也忘记不了他们的指点与帮助。他们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首任会长诸国本主任医师,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徐飞,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贵州民族学院副校长、民族科学研究院院长杨昌儒教授,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石开忠教授,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龙耀宏教授,西南傩文化研究院院长陈玉平教授,民族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谢定国教授,民族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苗语言研究专家李锦平教授,民族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办公室主任李天元副译审,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黄维中局长,贵阳中医学院药学系系主任、贵州省民族医药学会会长杜江教授,侗族医药专家委员会主任石光汉副主任医师,侗族医药专家委员会顾问、萧成纹主任医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首任所长陆科闵主任医师,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前任所长龙运光主任医师,黔南州中医院副院长、黔南州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文明昌主任医师,黔东南州中医院副院长郭伟伟主任医师,国家注册执业药师、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刘书华教授,侗族医药专家委员会顾问、贵阳市修文县六广镇杏林诊所侗医专家顾崇国,黔东南新华大地苗医肿瘤医院龙道元院长,湖南省怀化市狗崽冲贵州苗药店主治医师李德秀,都匀市民族民间中草医聚贤堂龙步明医师,贵州省宗教事务局处长、贵州省宗教学会常务副会长纳光舜,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纪检组副处级纪检员龙锐,贵州民族学院图书馆和贵阳中医学院图书馆工作人员,贵州省博物馆助理研究员黄镇邦先生,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师谢红建,贵州省政协《文史天地》杂志编辑部编辑王封礼先生,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主任陆兴和先生,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力资源与劳动人事局王彬科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卫生局党组书记金鸣昌主任医师,黔东南州卫生局原办公室主任尹润生副调研员,兴义市交通局邓亚科长,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卫生局办公室王忠荣副主任,黔西南州和合医办农文明主任,天柱县卫生局办公室吴庆猛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王储和张才华,天柱县教育局办公室龙声胤主任,天柱县人民医院办公室龙传辉主任,黎平县县志编撰委员会副主任潘通祥,黎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李卫星,黎平县卫生局局长李仁穷,三都县委办杨忠实副主任,三都县卫生局韦景象副局长,麻江县委办公室陆志银主任,望谟县一中黄高堂老师,望谟县卫生局黄廷松局长,望谟县民宗局黄生伟局长,望谟县人民医院办公室杨光亮副主任,平塘县工商管理局狄刚纪检组长,平塘县卫生局办公室杨培胜主任,平塘县人民医院办公室莫云杰主任,平塘县县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聂祖燕,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讲师龚德全,商学院讲师潘永乐,侗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梁思娥和贵阳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邹顺,本科生朱明力、徐露露等等。

特别感谢本书责任编辑辜守义先生,他为本书的最后完善和出版付出了太多的辛劳。

最后,还要感谢爱妻杨昌敏在其担任贵州民族学院子弟小学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繁重工作的同时,默默承担了绝大部分家务,使我有充沛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本书的写作任务。

囿于撰写水平和时间的仓促,本书存在着一些不够细致、不够精确之处,衷心希望能得到专家学者的指教,以便今后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更臻完善,将一本更为翔实的《病有所医的回望》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谭厚锋

2011年夏于溪水边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