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华老中医(以下简称“杨老太”),女,1932年出生,现住贵州民族学院教职工家属区内。杨老太的外公生前是贵阳有名的老中医,有三个女儿,无儿子,他就把祖传下来的中医秘方传给杨老太的妈妈。杨老太的妈妈则把其祖传秘方传给儿子,不愿意传给女儿。她妈妈每次外出采药,只带杨老太的兄弟们一起去。而杨老太从小对中医很感兴趣,常偷偷远远地跟在他们的后面,等他们采药走后,就赶紧跑到她妈妈刚才采药的地方去看究竟是什么草药。这样,时间长了,她心里记下了不少的草药名,也懂得了一些采药的方子。在杨老太小时候,一旦她的小伙伴遇到一些小病小伤的,她就照着她偷偷学来的药方上山把药采回来,多次试着给小伙伴们用,结果,每次都给他们有帮助,这给杨老太继续偷偷跟妈妈学祖传中医增添了不少的信心。除了跟她妈妈学外,她还看了不少外公祖传下来的中医书籍和其他医学书籍,因此,在前辈的医学基础上,杨老太又有了自己的医药特色。如今,每当有人前往杨老太家去看病时,她不只是给病人看病开药,还告诉病人:“人想活得身体好,平时保养很重要。”“病人不忌嘴,医生跑断腿。”“药不投方,哪怕你吃药几箩筐。”杨老太告诉笔者,她首先给病人开的药是排毒药,等把体内的毒排得差不多了,再开补体补气血不足之类的药。她常说,中药需要慢慢来,急不得,这样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杨老太常常告诉笔者:当医生最要紧的是要有良好的医德,没有医德的医生是要不得的。杨老太不但在治疗内科、儿科、妇科、外科、耳鼻喉科和骨伤科等方面的疾病有独特的疗法,而且也治愈了不少的肿瘤、癌症病人。不过,对于前往她那里看病的癌症病人,如病人没有正规医院的病理检查报告,杨老太是不会给他们看病开药的。如今,前往杨老太家看病的,不仅有贵州省内的病人,还有来自深圳、香港和台湾等外地的病人。
松桃县的龙瑞敏教授,北京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美国印第安纳州BAS公司博士后研究员。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管理局聘为“全国著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导师”。天然产物分析研究专家龙虹(1970-),贵州省玉屏县人,她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对天然产物的分析。她的研究对建立有效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分析方法来检测、控制中草药质量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她研究的是我国的国宝之一中草药,它不但是一种传统文化,而且使其数据有科学依据,保证其安全、有效、稳定,使之早日进入国际市场,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贡献。龙虹独立完成或参与研究的项目主要有:《强力生发灵液中非皂化物的分析》、《现代中药研究与应用》、《毛细血管电脉用于头孢菌素的纯度分析色谱》等。
除了以上民族医药专家外,还有2006年12月10日入选央视感动“第十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民族乡村女医师李春燕、织金县金家坝苗族医师吕世祥等。
进入21世纪,贵州民族医药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因为民族医药专业教育的开展不仅是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证,还使民族医药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层次迅速提高、影响也迅速加大,受益民众无不欢心鼓舞。因而,民族中等、高等医药教育事业的形成和发展无疑能起到促成进民族和谐深入、稳定、持久的良好作用。
贵阳中医学院为了适应苗医药发展的需求,2001年与贵州省中医研究院合并,成为一所集教学、科研、医疗和产品开发于一体的高等中医药学府。学院现设有医学、药学、针灸推拿、护理、医学人文5个系11个本科专业;5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农村中西医结合专科、中药炮制专科。学院设有民族医药、中医基础等10个研究所。
以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是贵阳中医学院的特色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苗族医药教研室是在该院的民族医药研究所抽调师资于2006年6月5日正式组建的。民族医药研究所前身为贵州省中医研究所民族医药室,成立于1984年,主要从事民族医药理论、民族医药的生药学、民族药的化学和单验方的筛选等基础性研究工作。20多年来,致力于苗族医药调查和文献整理,研究苗族医学的哲学思想、病理观念、诊断治疗、用药理论、组方原则等相关内容,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对苗药的作用机理、苗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制剂工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苗族药的科学化、现代化和深入开发打下良好基础,对于指导苗医的临床实践、合理用药以及产品开发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06年贵阳中医学院正式举办了中药专业苗药班,首次实现了苗医药的本科教育。该院苗医药专业是以突出贵州民族医药资源优势,结合贵州省苗药产业化的实际需要,培养既懂得中药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又熟悉苗族医药的基础理论、用药经验和思维方法的苗医药专业人才,为苗药研究后继乏人、改变贵州省苗族聚居地区苗医药人才奇缺的状态而开办的。设置课程共45门,四年制总学时2736学时。贵阳中医学院苗族医药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4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兼职教师2人(主任药师1人,副教授1人),外聘教授1人。该教研室承担苗医药基础理论、苗族资源学、苗族语言学、苗族医药史及苗族文化概论等六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共承担234课时。该教研室教学研究人员主要有杜江、田振华、胡成刚、赵能武、潘炉台、张敬杰、李锦平等。
为了不让历史悠久的贵州民族医药在我们这一代衰落消失,能继续为民族地区的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改变旧的医学传承模式,走高等教育之路已迫在眉睫。而我们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医药事业,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精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1个部门于2007年年底联合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重要文件,即国中医药发[2007]48号文件。《指导意见》强调“切实加强民族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民族医药资源,依托各民族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一定数量的民族医药继续教育基地。继续做好全国各民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和优秀民族医临床人才培养工作”。从全国的民族医学教育来看,西藏、青海、吉林等省、自治区早就创办了民族医药高等院校,甘肃中医学院设立了藏医系,有的院校还招收研究生和留学生。从我们周边的情况来看,形势也是喜人、逼人的,湖北民族学院也早已招收民族医学方面的硕士研究生。2007年贵州省教育厅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在黔教民发[2007]41号文件里明确同意遵义医学院从2007年起举办“少数民族班”,面向贵州省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42号文件明确同意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2007年起举办“少数民族班”,面向贵州省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实施专科层次学历教育。并就两所院校的招生条件和范围做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即贵州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三个民族自治州所属县、11个自治县,符合报考条件的少数民族考生,同等条件下户籍为农村乡(镇)的考生优先录取。目的在于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班学生毕业后回乡(镇)就业,贵州省各级政府的民族医药卫生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为了将来贵州民族医药高等教育有更好的发展势头,贵阳中医学院派出胡成刚教授参加2010年12月2日在广西中医学院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民族医药高等教育高峰论坛”,与会专家分别就蒙医药、傣医药、苗医药等民族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及经验做了交流,同时,还就成立“全国民族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筹备会”交换了意见和提出了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