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从心理动机上看。网络信息强迫是一种内部的动因或动力,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一个人的行为并非简单地由单一动机引起的,可能是多个动机共同导致的结果。这里仅从心理动机的角度对网络信息强迫现象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猎奇心理。猎奇心理是指个体对新奇事物注意、探索和进行行为活动的内在驱力。用猎奇来形容青少年的心理是十分恰当的。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充满种种神秘,诱使好奇的少年睁大猎奇的双眼。网络信息内容具有新颖而庞大、传播与更新快捷、覆盖面广的特点,带给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的青少年以传统媒介所从未带给过他们的感受,这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对网络信息和新事物的好奇引起他们的广泛关注和兴趣,既促使他们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和技能,也激起了他们猎奇的欲望。这种猎奇心理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他们就会沉溺于网络信息中不能自拔。
第二,好胜心理。好胜心是指人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事,愿意去做,而且力求达到完美的一种内在心理。好胜心理激起了青少年对信息的占有欲望。这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密切关系。很多家长和老师对青少年高标准、严要求,以使其将来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上更顺利,这导致了青少年对自我定位的不明确,产生了“处处要走在前面,事事要抓到主动权”的心理。而收集更多信息可以使他们在人际交往或者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优越感和主动权。在交流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刺探着对方的现状,随之就会强迫自己收集更多信息以超越对方,这也是许多青少年主动成为“信息强迫”对象的原因。
第三,从众心理。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从众“是指个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一种社会现象。青少年由于身心的全面发育成长,成人感也随之产生,既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要求,同时也在积极寻求群体归属感。追求时尚生活,如何休闲,乃至看什么书、做什么运动、吃什么美食等都是一个个信息资源堆出的集合体。有的青少年对上网本无兴趣,但是经常听上网同学谈他们的种种心得和收获,听到他们议论上网如何有趣,不上网如何遗憾,为了与他人保持一致,不显得落伍,他们也尝试上网,在虚拟的空间里寻找认同和归属感。
第四,危机心理。由于外界的压力过大,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一个最新的信息可能就是一个提升成绩、升学或就业的机会,而信息在考试中的利用价值越高,其对学生形成的压迫也就越大。一些青少年迫于升学和就业的竞争压力,常怀有危机意识,认为要想立足社会,就必须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要了解目前最新的考试信息,就必须搜集最新的考试资讯;要想不被别人落下,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得知己知彼。这种心理引发了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情感倾注,他们频频上网,常常被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包围,久之,就会无法自控。
网络信息强迫现象虽属于阶段性的信息强迫,但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消极影响。第一,网络信息强迫易造成思维惰性,影响思维方式。青少年由于对网络信息过度依赖,倾向于吸取已有的现成的东西,不愿意花时间考虑缘由,因为对他们而言上网总是仓促的,搜集信息是重要的,思考时间被大大地压缩了,时间长了,思维就会失去独立性、批判性。此外,人的思维方式会受到源源不断的信息的干扰,当信息超过人的正常负荷时,人的思维不仅会发生深度和广度变化还容易出现混乱。第二,网络信息强迫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完善。人格发展是一个社会化过程,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的内容、方向、水平等均构成影响。过于敏感的,容易沮丧、焦虑或烦躁的,胆小的、孤独的青少年,如果在现实中不能满足自己情感寄托的需要,就容易从虚拟的网络中寻求满足,这种倾向越明显就越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完善。第三,网络信息强迫弱化了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网络信息强迫使青少年经常主动或被动地接触一些反动言论和负面信息,容易对国家和社会产生怀疑,对人生和理想产生困惑。很多青少年认为“说粗话、撒谎没有什么”,甚至产生“在网上什么都可以做”的网络无道德的认识。同时,网络的安全防护较弱,利用漏洞窃取信息和进行破坏的行为也使青少年产生在网络上可以为所欲为的错误认识。这些严重影响并扭曲了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第四,网络信息强迫会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模仿力、求知欲强,但判断力、自控力弱。网络信息强迫使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甚至模仿网络色情、暴力等;上网时间过长,大脑神经中枢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会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易诱发肠胃神经官能症、焦虑、抑郁等疾病,这些对其学业和身心健康都不利。
六、信息崇拜
信息崇拜是指过分夸大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的价值,甚至将其神化或魔化,并以过高的期望值赋予其承担不了的功能。青少年对网络的迷恋与狂热,其实就是一种新的崇拜形式。作为一种新的崇拜形式,信息崇拜的产生和演化与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快速推进、计算机的迅速普及、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产业的异军突起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社会日益信息化密切相关。可以说,信息崇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科学崇拜、技术崇拜、金钱崇拜和黑客崇拜中转化而来的新的崇拜形式。
1.从科学崇拜到信息崇拜
文明的进步使人们崇尚科学,但信息科学以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横断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信息在科学中的地位。二战之前,信息只是一个日常生活术语,并没有被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1948年之后,以维纳为代表的科学家开始使人们相信“信息是生命科学的基础”,“通讯和控制属于人的内在生命的本质”,“为了有效地生活必须掌握充分的信息”。信息崇拜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性突破,这一突破使信息与生命的本质联系了起来。随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中心法则的提出和遗传密码的破译,分子生物学借助于信息概念在认识生命本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信息成为生命的秘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的奇妙复杂现象都起源于微小如DNA分子的数据计算机制”。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不仅自己的基因,而且自己的意识和个人的心理都是‘程序化的’”。这样,在信息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双重影响下,人类在经历了信仰时代、理性时代和发现时代之后,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于是,人们由对信息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科学的崇拜转化为对信息的崇拜。
2.从技术崇拜到信息崇拜
技术崇拜首先是对计算机技术的崇拜,它成为20世纪后期的一种时尚,人们的一种普遍心态。信息崇拜也就成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人们把计算机比作大脑,称之为电脑。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计算机的崇拜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到教育领域,不少人把学习和思维的过程看成像计算机的信息输入和处理过程一样的机械过程,而忽视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化的思维特点。其次是对网络虚拟世界的崇拜
七、信息时代的生存技能
时代的车轮已经驶入了知识经济的轨道,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信息作为基本支点的。人类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经济时代和几百年的工业经济时代之后,正大踏步地向信息时代迈进。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成为时代的特征,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将代替能源和物质资本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个人而言,信息素养在人的综合能力体系中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它对于增强学习能力,扩大知识面,了解科技动态,搞好科研、创新和管理活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就国家而言,信息素养已成为评价国民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一个国家在信息时代的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开具有重大影响。这里有一个20世纪60年代的例子,虽已距离今天较为久远,但是仍可以说明信息能力的重要性。
20世纪60年代,很多外国人都知道我国开发出了大庆油田,但对大庆究竟在什么位置却一直不知。日本人敏感地发现,大庆油田的开发为日本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他们千方百计地收集有关信息,不久便侦察出令其满意的结果。他们从1966年7月《中国画报》刊登的王铁人的照片上,推断出大庆地处东北地区,又从同年10月的《人民日报》登载的介绍王铁人的文章中,知道了马家窑这个地方,从地图上查明马家窑是黑龙江海林县东南的一个村子,据此推断出“北满”到松辽油田统称大庆油田。日本人又研究《中国画报》上的一张炼油照片,从照片中的扶手栏杆推断出炼油塔的外径,推算出每口井的年产原油量,从大连站运送原油的专列车顶积灰厚度,推算出大庆原油的输出距离。这一系列信息收集和处理之后,便派出大型友好团访问北京,由此开始向中国出口大量炼油设备和输油管道。
事实和现实都告诉了我们信息和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所以,在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1.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从确立到引起高度重视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这与信息重要性的凸现以及计算机的快速普及、网站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益信息化都密切相关。它较为完善的定义是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所做的界定,他们认为信息素养应该从信息技术、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等来说明其内涵和外延,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够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够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够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能够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够积极参与活动以探求和创建信息。
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我国学者钟伟2001年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相关文章,认为信息素养应该包含三个层面:(1)技术层面的信息技能,(2)知识层面的文化素养,(3)意识层面的信息意识。江西师范大学教学论研究中心主任钟志贤认为,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也就是说,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就是一个具有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从而能够较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要求的人。
2.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
门户价值下降和搜索的热门,加之RSS(个人整合内容的技术手段)等技术的发展,预示人们对信息的利用已经沿着“信息欠缺信息爆炸信息查询信息处理信息深度加工”这样的发展路线,进入个人化整合的阶段。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过程中,信息的准确查找得到初步的解决,但在信息的深度加工与利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消除这些障碍,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利用信息。
心理选择是心理系统与网络系统互相浸透、浸润的边沿地带,是网络信息、心理活动互通的门户、口岸、海关。海量的信息绝大多数被拒之门外,而有些信息因心理的需求而汹涌而入。青少年网络成瘾都具体体现在对某些网络内容的痴迷上,对新信息的搜寻也是如此,他们拒绝了大多数,而选择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心理选择是由时代决定的,是由人的某些生理机能决定的。
时代的信息特点决定着信息的选择。未来学家约翰·奈比斯特说:“整个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从供给转为选择。”在信息短缺时代,信息稀贵,供不应求,人们饥不择食,谈不上选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关于信息的传统观点,“信息就是资源”这一判断就不完全正确,信息可能不是资源,相反可能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