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庞杂而丰富的网络信息,应该如何加工、吸收呢?
一、网络心理素质
1.网络心理素质
德国媒体教育学家迪特·巴克认为,在当今媒体世界和媒体时代,“媒体素质”已经成为每个人要具备的素质,这是时代所提出的每个人要面临的新的核心学习任务。具有媒体素质的媒体使用者能够独立自主地处理媒体信息、利用媒体信息,能够在媒体世界中游刃有余,胜任媒体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同时,媒体素质也是媒体教育学的核心任务。媒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并发展普通媒体使用者的媒体素质。巴克认为:“媒体素质应该包括媒体批判能力、媒体知识、媒体使用能力和媒体创作能力四个基本组成部分。”这些要素同样适用于网络媒体。因此,网络心理素质应该由这样一些素质组成。
(1)批判能力,是指对网络信息的区分辨别、分析、利用的能力。批判的目标是将现有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以便不断地对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反思。巴克十分重视媒体批判能力,他认为,批判能力是媒体素质的首要组成部分,因为媒体教育的责任就是培养一个人的思考能力,人应该能够就社会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媒体世界所带来的变化进行思考,因此,媒体批判能力是所有其他能力的基础。媒体批判能力包括三种不同的能力:
分析能力,是指对社会发展和媒体发展的现状和后果进行分析、批判和了解。一个善于分析的人会主动了解媒体创作、媒体制作的背景知识,根据这些背景知识,他不会对媒体发展以及媒体发展所带来的一切后果听之任之,毫无批判、无动于衷,而是会加以区别、选择利用。
自我反省能力,是指对自我媒体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调整的能力。一个人不仅要学会分析媒体内容,而且要能够将分析所得的知识用于规范自己的媒体行为。具有媒体批判思维的人不仅能够分析媒体的利弊,而且能够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养成健康的媒体行为习惯。
网络道德意识,进入网络,应该遵循对社会负责,对自己、他人负责的原则使用网络,利用网络。
(2)媒体知识,就是关于媒体和媒体系统的知识,尤其要充分了解网络媒体的特征。网络媒体是以计算机网络、尤其是互联网为基础的,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于一身的媒体类型。网络媒体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数字化、多媒体、超文本等方面。
(3)媒体使用能力,就是运用媒体、操作媒体的能力。对新生代而言,使用网络媒体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尽管遥控器是高度科学的,但使用遥控器不需要复杂的技能与知识。
(4)媒体创作能力,就是指媒体使用者对媒体内容进行技术处理或者内容增改的能力。媒体创作能力也分成两种,一是对媒体内容的革新能力,二是创造性革新媒体的能力。
除此之外,网络心理素质还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对因信息超载而导致的焦虑的调适能力。经常上网的青少年会发现信息越来越多,似乎是越来越多的信息都具有价值,他们会觉得自己陷入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有一部分人很快就陷入信息狂热状态,偏执地迫使自己浏览一切可读的信息,当其吸收的信息量超过能消化的量时,就会感到无能为力,心理上产生压力,进而形成焦虑。有些焦虑青少年是意识到了的,有些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1950年,美国学者大卫·雷斯曼在《孤独的群众》中首次剖析了信息时代人类的自恋、恐慌、焦虑和孤独。超载的网络信息使得人们难以摆脱信息焦虑的困扰。另有研究表明,互联网会使青少年和社会的接触减少,心理幸福感降低,出现孤独感和抑郁感。当出现信息焦虑状况时,青少年需要及时作出心理调适,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和机能。
对于青少年在上网时出现的任何不正常行为和情绪表现诸如不满、依赖、孤独、抑郁等情况,家长都要及时给予关注,并及时提供帮助,引导、鼓励他们从不良情绪困境中摆脱出来,告诫他们加强自身的心理调节,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手段来解决心理适应不良问题。
(2)提高网络信息辨识、防御、抵御能力。信息时代、网络科技时代,不懂计算机、不熟悉网络是一种不能适应时代的能力缺陷,人的心理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出现偏差。面对信息与网络,正确区分与使用信息则是更重要的一种心理素质,这是人的精神心理成长的重要内容。
网络信息辨识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内容、信息形成和信息价值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如果缺乏这种能力,面对网络就会陷入盲从、迷失方向的状态,精神心理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而出现偏差,出现畸形。辨识能力的培养,是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都应该时刻关注的问题。这是长期的问题,是一个意识形态领域的工程问题。进入网络前后,青少年的心中要有航标,指引着他们在网络里的航行。
辨识是防御的初始阶段,从这个阶段开始就要执行防御和抵抗。人体的免疫能力防御、抵御着许多细菌、病毒的侵袭,网络也是一样,要拥有健康、良好的网络心理素质,提高心理的信息免疫能力,防御、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这一点很关键。随着心理素质的提升,我们会具有自动免疫能力。正如优秀的杀毒软件,对于计算机病毒具有查杀、消灭能力一样。我们要像杀毒软件一样,随时使自己的心理素质提升层次,这就需要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文化素质陶冶与修养。
(3)驾驭现实与虚拟的关系的能力。虚拟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也是一种必然但是我们的生活不是建立在虚拟基础之上的,虚拟不应该代替活生生的现实生活。
现实中的所有关系都可以迁移到虚拟世界中,以至于当我们的心理需要超越现实时,我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所有愿望和梦想。在网络中适当的发泄,可以成为虚拟人文关怀的一部分,有释放身心压力的作用。但是,虚拟的东西却不能全部迁移至现实中来。在网络中畅游,青少年要时刻注意虚拟与现实的关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能够及时迅速有效地转换自己的角色,要有驾驭现实与虚拟关系的能力。
(4)用现实能力作为虚拟能力的基础。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永远不能实现真实愿望,网络也不能永远作为逃避压力的避风港。相反,网络会削弱实现愿望的能力。现实能力是网络能力的基础,若非如此,网络成瘾者也不会从网络的梦中醒来。
二、网络心理素质的培养
1.正确认识网络的工具性、娱乐性、释放性
认识网络,利用网络。提高网络认知能力,才能有针对性地驾驭利用网络,为自己所用,为自己的成长服务。
网络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又一文明成果,技术含量高,文化内涵丰富深邃。对其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成年人尚不能准确理解,青少年不能加以准确地把握的事情自然就更多了,这就需要他们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网络。就更高的层面而言,网络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和工具,人类离不开网络。现实的实践证明,网络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少的挑战和困惑,具有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我们要正确使用网络,不能把一切都寄托于网络。更不能在网络中迷失方向。2007年7月12日,《光明日报》一篇名为《大学与网络,哪个是他的航向》的文章报道了新疆尼克勒县第一中学的安治帮,他曾经先后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却因为迷恋网络遭学校退学,这一年他第四次参加高考,总分全县第一。他父亲说:他上起网来,九头牛都拉不回。为避免别人打扰他上网,他经常关闭手机,除非他缺钱了,否则不会主动与家人联系。家人对安治帮也不敢过于指责。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周小西认为,四次高考,四次考中,如果说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考取名校的话,那么实现这一目标后,他因暂时迷失了下一人生目标而迷恋网络、荒废学业,也就不奇怪了。追求到了暂时的辉煌后立刻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想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找到“复杂现实之外的简单世界”,网络就成了他的天堂。但网络毕竟不是现实,天堂的梦会一次次在现实中破灭。
如果他在荒废学业的情况下能靠网络生存,那他为什么被勒令退学后仍回头重新“高考”?如果网络不能让他生存,或者说网络不是他的人生目标,那他为什么又整天沉溺于网络?周小西分析认为,这正反映了部分新一代人缺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行为能力。这不仅是孩子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2.养成良好的网络利用习惯
网络给新生代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求知空间,提供了超越现实生活的另一个虚拟空间。网络自身的特点和属性,恰恰迎合并满足了广大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向往。从网络发展进程和网络利用的整体情况来看,网络带给广大青少年的影响以正面为主,人们不满意的主要是网上充斥的不良信息。
良好的上网习惯是全方位的,包括时间、地点、频率。青少年的上网的时间要合理,最好不离父母的周围,也就是说上网的地点要在父母的监管范围,频率也不能太高。
3.提升道德水平,把握网络信息
青少年网民面对诸多的网络道德伦理上的考验,要学会自尊、自爱、自律、自省,提高网络道德意识和水平。社会应该尽快建立网络伦理规则,形成网上道德氛围,利用网络促进人的道德进步,抵制消极影响。
4.及时适度控制不良心态
网络是一个丰富多彩、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面对这个良莠不齐、充满诱惑的空间,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梦想,人们许多的无意识,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触动,人们也会因此产生一些不良的心态。青少年面对心中涌动的好奇、冲动一定要及时控制不良心态。
好奇、探索、尝试、从众,都会促使不良心态萌生,进而开始使用格调低俗的语言,观看内容庸俗的信息,轻信五花八门的谣言,发表不堪入目的言论。所以,人们要深入分析不良心态的产生机制,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
5.养成牢固的网络规则意识
近几年的网络发展表明,网络正在走上良好的运行轨道。网民对网络信息的满意度正在提高,这说明人们正在按照更高的要求来使用网络,来管理网络。但由于当前网络立法尚不健全、相对滞后,所以网络欺诈、乱发网络垃圾、网络失信现象因缺乏应有的管理监督和约束而时有发生,严重地干扰了网络秩序。随着我国网络立法步伐的不断加快,一部部网络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已在相当程度上维护了网络运营秩序,并使得网络法制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6.培养青少年的生命情感
现代教育过于顺应现代性发展的需求,而忽视了其提升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职能。在处于转型期的现代社会,青少年常会感到生命难以找到支点,良心道德、人格操守找不到依托,备受信仰与道德危机的困扰,从而对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产生怀疑。当心智和心理承受力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无法忍受这些烦躁与焦虑时,便有可能采取不当行为寻求解脱。
如何使青少年走出网络的阴影,使其自我本性得到净化与约束,实现人与网络的和谐相处?首先需借助生命情感的教育。当代教育内容中情感教育的缺失所导致的人格缺陷、情绪失控、性格脆弱,不会自我调节、自我救助等痼疾,是学生沉溺于网络,或者干脆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网络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命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肯定、接纳和珍爱,是个体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浸,以致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积极的情感让人振奋、达观、昂扬向上、富有爱心,是人生的动力和光明之源。消极的生命情感则意味着对生命的否定,对他人生命情感的漠视以及由此而生的生命状态的沉沦或对生命的不负责任的任意浪费和挥霍。
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必然是一个生命感觉良好的人,一个热爱生命、呵护生命的人。从根本上说生命之趣属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对人生的一种自觉把握和热烈追求。生命之趣,意味着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乐于投入,愉快地从事各种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业和活动。情趣培养的目的是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健康的精神状态、活跃的思维态势,以利于人的创造精神的发挥。
7.培养网络的理性精神
网络为人类本性的释放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与场所,但是网络也需要理性的阳光,才能使网络健康发展,使人类向理想的方向成长。网络需要理性,网络理性的建设是由网络主体来实现的。
理性人格的构建,是以理性认知为基础的。理性认知是位于感性认识层次之上的认识阶段,它不再满足于对单个客体的一般认识,而要挖掘客体的内在联系,把握客体的本质特征和它们相互之间联系。
青少年网络理性行为心理的养成,不仅仅依赖于对网络人文精神的高度关注,更需要在正确的网络观、理性的网络人格和突出人的主体性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的作用下,通过长期实践加以培养。
培养网络的理性精神,是网络行为理性的最高境界。网络的理性精神是凝聚在网络主体身上和网络社会中的网络人文精神的升华,是指导人们网络行为实践的意识力量,是倡导网络行为理性的精神价值追求。
8.探寻人生和谐的价值观
青少年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时期,要利用网络优势,合理培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青少年的行为具有最高的指导作用,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着青少年的思想与行为。在虚拟网络的海洋中,心中的灯塔能指引生命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永不迷途,否则就会被网络吞噬,将大好青春埋葬在虚拟的网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