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网络心理
49626100000001

第1章 青少年网络使用心理(1)

网络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

一、青少年与互联网

1.青少年上网概说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网络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网络对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巨大影响吸引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愈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人们对于青少年上网的人数、在线时间、浏览内容等都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

2001年卜卫、郭良等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状况的调查发现,上网的青少年中,有近80%的青少年从1999年开始使用互联网,青少年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约50%的青少年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使用ICQ与认识的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要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

2003年来自浙江省“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现状调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报告显示:18~24岁青年成为网民的主流人群,泡吧人群中青少年占80%以上。报告还显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正面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获取大量信息;有助于学习;拓展人际交往,提高社会参与程度的自主性;丰富了娱乐生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年1月第19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的网民总数为1.37亿,2007年6月30日发布的数字为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于世界第二。与2006年末相比,2007年新增网民2500万。网络虽然增长迅速,但普及率仍然偏低,只有12.3%,低于全球17.6%的水平,与互联网较发达的美、日、韩等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网民的特征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深入分析、了解网民的特征结构,探求其变化趋势和规律,可以较好地回答“谁在使用互联网”这一问题,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掌握与青少年相关的网络问题。

关于网民年龄,第19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2%,其次是25~30岁的网民(19.7%)和18岁以下的网民(17.2%),31~35岁的网民占10.4%,35岁以上的网民所占比例比较低,36~40岁的占8.2%,41~50岁的为6.2%,还有3.1%的网民在50岁以上。35岁及以下的网民占82.5%,35岁以上的网民占17.5%,网民在年龄结构上仍然呈现年轻化的态势。

从普及率上来看,18~24岁网民的普及率最高,达到38.8%,同比高出10.2个百分点。25~30岁网民普及率以25.0%居第2位。由此可见,年龄在18~30岁之间的人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加容易接受并使用互联网。

历次调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而占据绝对优势。与2006年同期相比,18~24岁的网民所占比例上升0.1个百分点,25~30岁的网民所占比例上升0.4个百分点,36~40岁的网民所占比例上升1.1个百分点,18岁以下的网民所占比例上升0.6个百分点,60岁以上的网民所占比例上升0.1个百分点;31~35岁的网民所占比例下降1.2个百分点,其他年龄段网民所占比例全部下降;从绝对数看,18~24岁的网民人数增长927万人,25~30岁的网民人数增长557万人,18岁以下的网民人数增长513万人,31~35岁的网民人数增长138万人,36~40岁的网民人数增长335万人,41~50岁的网民人数增长95万人,51~60岁的网民人数增长1万人,60岁以上的网民人数增长34万人。35岁及以下的网民达到了11302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133万人,增长率为23.3%;35岁以上的网民达到2398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67万人,增长率为24.2%,年轻网民依然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年龄在35岁以上网民的增长速度要稍快些。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32.3%。

CNNIC 2007年第20次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25岁以下网民总规模已经达到8294万人,占据了1.62亿总网民的半壁江山。此后年龄越大,网民数量越少,中国1.7亿60岁以上老年人中,网民规模仅有170万人。

18~24岁网民不仅在网民年龄构成中占据最大的比例,这一年龄段人群的互联网普及率也最高,目前普及率超过4成(43.4%),即中国每10个位于这一年龄段的人中,就有4个人是网民(图1-3)。

数据显示,中国各个年龄段的互联网普及率参差不齐,下面的不同年龄段互联网普及率图是一个明显的拖尾曲线。大致上,按照互联网普及率的高低,可以把中国的人群分为四个群体,第一档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8.9%;第二档为18~30岁的青年,互联网普及率最高,达到34.5%,即有超过1/3的人上网;第三档为31~50岁的中青年,互联网普及率为10.5%,即有1/10的人上网;最后一档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仅有1.7%,即每50个人中才接近有1个人上网。

从网民的结构和不同群体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来看,网民年龄结构特征中,18~24岁网民数量占网民总体1.62亿的比重是33.5%。即:

网民中18~24岁的网民比重=18至24岁网民数量/总网民数量1.62亿=33.5%

(注:网民结构特征指1.62亿网民中,不同群体的网民占总网民的比重)

中国18~24岁人口互联网普及率为43.4%。即:

18~24岁年龄段互联网普及率=18至24岁网民数量/总人口中18至24岁人口数量=43.4%

(注:不同群体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指中国某一类人口中,此类网民占中国此类人口数的比例)

从CNNIC近几次的调查数据来看,年龄在18~24岁之间的网民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最长,为21.5小时;紧随其后的是年龄在25~30岁之间的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0小时;年龄在31~40岁之间的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6.7小时;年龄在40岁以上的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5.8小时;年龄在18岁以下的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最短,为7.0小时。由此可见,年龄在18~30岁之间的网民在互联网上花费的时间更多一些。

青少年长时间上网,势必受到网络潜移默化的或者直接的影响,这些影响首先表现在其心理上的变化。网络是科技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积极的作用自不必说,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低龄化的网络犯罪,网络色情诱发不当性意识,诱发畸形网恋,打斗的网络游戏潜伏暴力意识,博弈游戏滋生赌博意识,产生大量心理问题,错位的社会化模式等。

许多调查发现,有的青少年具有精神空虚的思想特征。有24.8%的青少年和19.4%的青年认为“悲观厌世等消极诱导的言论”是网络带给他们的主要消极影响。但同时,不少青少年又怀着空虚的心情到网上寻求寄托。空虚的心理来到虚拟的网上,寻找的是什么呢?

显然他们从网络中首先获取了大量信息,许多调查和事实都向我们证实,绝大部分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网络,青少年自然也不例外。而且调查显示,年龄在18岁以下的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要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随着年龄的增长,网民会更加理性地看待互联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网民对互联网表示“信任”的比例要高于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网民。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网民对待互联网的认识和态度会有所改观,导致了对互联网信任程度的变化。

从1997年至2006年这10年的时间,我国网民人数从62万上升至1.62亿,增加近200倍。可以说,互联网已覆盖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另一方面,人们对互联网内容健康性的满意程度并不高。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近的一次调查中,网民满意程度“一般”和“不满意”的占72.5%。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何推动互联网进一步健康发展,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广大网民发自内心的呼声。2007年的统计报告显示,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上升。人们对网络的不满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于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现在很难设想,离开了互联网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虽然互联网的应用也就是10来年的时间,但它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了。很多人为了了解信息,可以直接去新闻网站、娱乐网站;学习查资料也不用总去图书馆了,“百度”一下收获就很大;嫌逛商场人多,可以去网上商城,价廉物美还送货上门;什么水电费、电话费、煤气费,以前缴费要排队,现在鼠标一点就轻松搞定;亲朋好友就算远在大洋彼岸,也不用担心高额电话费,QQ、MSN随时聊天,还可以视频;写写博客、上传自己录制的音频、视频,没准哪天还真能一举成名……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更快捷方便,让我们的一些梦想更容易实现。互联网更是青少年畅游的理想乐园。

2.网络天空怎样游

任何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往往会带来麻烦。就像核技术的发明,既开创了一个能源利用的新领域,也使人类陷入从未有过的巨大危险之中。互联网让我们看到的并不仅仅是笑脸,它更像是一柄双刃剑,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与舒适的同时,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无奈甚至陷阱,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一是网络不文明行为令人生厌。只要是经常上网的人,几乎都会遭遇如垃圾邮件、强制弹出广告等网络不文明行为的侵扰。这些骚扰行为看似小打小闹,但实际上给我们带来的损失并不少。据统计,垃圾邮件给我国国民经济每年造成的损失高达60.69亿元人民币。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有的人在网络上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混淆视听;有的人在网络聊天室相互谩骂,使网络风气变得低俗;还有的人制作、传播网络病毒,盗用他人网络账号,传播他人隐私,让广大网民深恶痛绝。

二是黄色淫秽信息令人担忧。黄色网站大量传播淫秽色情内容,以极其不健康的手段污染着网络空间。目前互联网上色情网页已经超过3.8亿个。这些网络色情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尤为严重,一些青少年因受到网络色情内容的影响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是网络欺诈等犯罪行为令人气愤。在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交易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欺诈行为也日益增多。比如,近来网上频频出现一些假网站,它们假冒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的正规网站,通过骗取用户账号密码而牟利,这种诈骗网站被称为“钓鱼”网站。网络诈骗呈现出案发数量与涉案金额大幅增长的趋势。

四是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对网民们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他们利用互联网,无中生有,以偏概全,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集中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攻击我国的新闻制度、司法制度,妄图搞乱我们的社会,破坏我国的稳定。

互联网开放的特性,不可避免地导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我们既要看到互联网发展的巨大潜力,充分利用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有力措施,净化“网络天空”。既要看到它可以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和观念,也可以被利用来散布种种文化垃圾;既为人们思想观念的丰富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天地,又为许多负面信息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多次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网民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而其中又以24岁以下的青少年为主。他们正处在思想活跃且极易受到外界影响的成长阶段,互联网所提供的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海量信息和新奇缤纷的内容,对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也容易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充分肯定互联网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看到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