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守望声屏:论媒体的责任与自律
49625800000027

第27章 虚假失实报道的成因及治理

罗小英

维护新闻真实性就是维护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战线作风建设的永恒主题,是新闻战线常抓不懈的工作。本文拟就虚假失实报道的形成原因、虚假失实报道的治理方法与措施做一些探讨。

一、虚假失实报道的分类

虚假失实报道五花八门,笔者对它们作一个简单的分类:

按照新闻事实与新闻报道的关系来划分,有源头性虚假失实报道、传播过程中形成的虚假失实报道。三年前郴州部分媒体刊播的通讯《湘南发现华南虎踪迹》,就是源头性虚假失实报道,文中引为证据的所谓老虎排便时在地上、树上形成的爪印、老虎睡过的地方,后来经专家实地察看,都被一一否定了。2005年,郴州一媒体刊发的消息《市人大二届三次会议通过某某辞去桂东县人大副主任的议案》,就是一条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虚假失实报道,会议虽有这项议程,但是议案并没有被通过,记者误以为通过了。

按照传播者或被传者的主观愿望与新闻报道的关系来划分,有故意编造的虚假报道、传播者或被传者过失造成的虚假失实报道。2007年7月北京电视台播发的关于纸馅包子的报道,就是由传播者虚构、导演的虚假报道。2006年至2007年,郴州一媒体几次刊发的图片和文字稿《铁树开花不稀奇》,则是由于传播者的植物知识缺乏,造成的失实。

按照要素来划分,有新闻五要素完全虚假报道,部分要素真实、部分要素失实报道。20世纪90年代初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好新闻”的一条广播稿,说的是一位乡下老人进城,一大沓钞票不慎掉落在地并被风吹散,过路的人纷纷帮老人捡拾钞票,捡拾完了,老人一清点,不但分文没少,反而还多了几元钱。这条反映社会新风的所谓好新闻,经查实属于五要素完全虚假的假新闻。2007年夏,郴州各媒体争相刊播的宜章县某乡引进人参果种植项目的新闻,则是部分要素真实、部分要素失实的报道。

二、虚假失实报道的成因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在新闻实践中,总会有一些因素来影响、干扰新闻工作者对真实的判断、把握和表达。作为一个成熟的记者,不但不能虚构事实搞假报道,对虚假报道的成因也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源头性虚假失实报道的成因

1.记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编造假新闻。如纸馅包子报道,就是记者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挖空心思编造的。果然不出所料,用纸做包子馅,闻所未闻,这则报道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后,不少媒体争相转发。但是,事情败露以后,对媒体公信力的损害也是巨大的。

2.记者为了评选好新闻而编造假新闻。路人帮一老人捡拾失落钞票的报道就是一例。

3.通讯员为了提高上稿率而编造假新闻。不少地方和单位有鼓励刊播正面报道的措施,为了提高上稿率,一些通讯员会根据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重要会议精神,适时地编造一个个虚假的或者过时的新闻由头,写成一篇篇某单位或某地贯彻落实某项精神的新闻。这些稿件的内容很适合新闻单位的需要,并且签了“情况属实,同意报道”之类的意见,盖了公章,编辑们很少怀疑它们的真实性。

4.一些干部为了宣传自己的所谓政绩,往往夸大成绩,掩盖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造成报道虚假失实。

5.一些不法经营者编造假新闻欺骗读者,达到牟取非法收入的目的。

6.一些记者喜欢迎合人们的猎奇心理,把一些很平常的事情复杂化、神秘化,造成报道失实。如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夏日,长沙某殡仪馆的一辆运尸车上掉下几块冰,这本来是一件不值一提的、没有任何新闻价值的事,可是一些媒体却将此炒作为长沙发现天外陨落的不明物体。

7.一些传播者故意混淆新闻与文学的界限,打着增强可读性的幌子,以所谓报告文学的形式,讲述虚构的所谓新闻故事。如早些年被不少媒体刊发的《他是如何失去双肾的》。

8.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只是为了“恶搞”好玩,使报道虚假失实。

(二)传播过程中出现虚假失实的原因

1.编辑记者违背操作规程造成虚假失实

(1)记者不跟踪新闻事件的全过程,仅凭会议材料事先写好稿子并送审,发稿前又不核实,结果造成虚假失实。前文提到的人大会议通过某人辞职议案的报道,就是记者提前写好了会议通过该议案的消息,并送会议工作人员审阅同意后发稿的。而记者既没有旁听这次会议,也没有及时追踪采访会议结果,只是认为按惯例会议一般会通过各项议案。但这次会议恰恰打破了惯例,没有通过辞职议案,所以才出现与事实完全相反的虚假报道。

(2)记者不去实地采访,把原来采写的稿子改个时间再发,造成虚假失实。1991年,我市一位记者与省广播电台的一位记者去桂阳县境内的黄沙坪铅锌矿采访,在省台播发了一条消息,内容是黄沙坪矿工家属对亲人进行安全生产温馨提醒,稿件中有这样的句子:“采取这项措施以来,还没有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在省台播出时,这条稿子是真实的。一个多月后,某报社的一位记者也对这个题材感兴趣,向我市的这位记者约稿。遗憾的是我市的这位记者既没有去重新采访,也没有通过其他方法再核实,只是把时间概念模糊成“近日记者到黄沙坪矿采访”,就将省电台的播出稿誊写了一份寄给了这个报社。稿件见报后,黄沙坪矿部分工人到矿部抗议,矿领导则打电话到报社质问。原来就在省台播发后、该报刊发前的一个多月内,黄沙坪铅锌矿发生了有人员伤亡的重大安全事故。

(3)自以为是,遇到问题不向权威部门求教,而是自己轻率地下结论。我市有一位从事“三农”报道的记者,在报纸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受众提出的一个有关退耕还林政策的问题,他本应该采访市林业局而没有去,却在报道中说,他去市林业局采访了,受众提出的这个问题应该如此这般理解和处理。如果他回答对了,可能没有谁认真追究他是否去市林业局采访了。不幸的是他回答错了。报道见报当天,市林业局局长就着急了,立即追查市林业局是谁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查来查去,没有人认这个账,局长只好让报社记者去对质,这才露馅。

(4)对存疑的地方,编校人员改稿不与作者通气,将原稿中对的改成错的。如“种植高香烟”,“高香烟”是“高香气烤烟”、“高香气烟叶”的简称,烟农和烟草行业都习惯性地叫“高香烟”,校对员以为“高香烟”是“高级香烟”之误,不假思索地加了一个“级”字,也不与作者通气,结果严重失实,成为笑柄。

(5)责任编辑不核对膜片,见报稿和签字大样不一样,最后一关出现失实,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2.编采播人员知识积累、经验积累不够造成虚假失实

(1)常常将人名、地名、专用名词和数量词写错或播错,甚至将领导干部的职务写错,将历史人物的姓名写错。2005年,我市在长沙举办一个小范围的汇报会,一家媒体就将听取汇报的省委秘书长报道成省委副秘书长,在排名顺序上,也将省级领导、省厅局级领导和郴州的市级领导搞混、搞错。2006年8月,我市举办生态旅游节前夕,一个记者在一篇人物专访中将湖南籍的三位历史名人写错,黄兴错成“黄昕”,杨度错成“杨杜”,湘绮错成“湘奇”。

(2)将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搞错。两度出现的铁树开花报道,假就假在记者、通讯员和编辑知识面不够,看见一种叫铁树的植物开花,就以为是成语“铁树开花马长角”所说的铁树开花了,以为逮着新闻了,实际上是错把此铁树当做了彼铁树,贻笑大方。报道中的铁树学名叫朱蕉,俗称铁树,是灌木,每年的夏季开花,所以这种铁树开花并不是新闻。成语“铁树开花马长角”所说的铁树学名叫苏铁,虽然俗称也叫铁树,但与朱蕉却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植物,它是乔木,不常开花,所以人们才用“铁树开花马长角”来形容不可能出现或难以出现的事物。

(3)只看到新闻事件的表象,看不清新闻事件的本质,造成本质虚假、主题虚假。前文所述种植人参果的报道,从现象上看,是招商引资,是开发农业种植新项目,是引导农民开辟致富新途径,而实质上却是不法经营者在欺骗公众,坑害别人,为自己牟取暴利。非法经营者谎称一对人参果可以卖100多元,在深圳市场上供不应求,他可以保证包销,种植一亩人参果一年可获得几十万元的纯收入,以吸引农民高价购买他的人参果苗;待农民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将人参果种出来,满心欢喜地找他销售时,他却消失了,到水果市场一打听,原来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人参果不过几块钱一斤,而且还不太好销。记者和被欺骗的农民一样,都上当了。

(4)采访不得要领,找不到新闻的主题。有的记者采访领导干部的调研活动,跟了几天还写不出一条几百字的消息,勉强发出来了,又与领导的要求相距甚远。有的记者采访市里的会议,发出来的报道却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会议的主要精神。

3.编采人员作风欠踏实,疏忽大意造成虚假失实

(1)漏报或错报参加会议的市领导名字。一次市委党校举行校庆活动,一家媒体漏报了一位市委常委和一位副市长的名字,经查实是记者没有认真核对参会市领导名单,写稿时就漏了,活动组委会宣传报道组负责人审稿时也没有把住关。一年一次的市政协会议闭幕,一家媒体把政协主席的名字报成了市长的名字,经查实,是记者写稿时的笔误,因为这位记者经常采写有关市长活动的新闻,写这位市长的名字写顺手了,大会秘书处审稿也没有把住关。

(2)换算计量单位时犯低级错误。在报道政府颁布的粮食收购价时,原稿写的是每斤l元,编辑为了使用规范的计量单位,将“斤”改成了“公斤”,按理,价格应该在1元的基础上乘2,相应变成“2元”,可是这位编辑却搞反了,他用了除法,1公斤稻谷才0.5元,相当于实际价格的四分之一。报道桂阳县的烤烟时,原稿写的是70万担,编辑把“担”换算成“50公斤”,却忽略了一个“万”字,结果70万担被浓缩成了3500公斤。

(3)画面和音响上张冠李戴。摄像时角度太大,播出的电视画面常常是甲领导座位前摆放着乙领导的名字。广播记者采访时记录不清,制作时就容易搞混,播出时难免出现将甲的同期声当做乙的同期声。报纸上则出现配错图片的情况。

4.语言表达上词不达意

报道郴州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用的标题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标题与内容不搭界。批评一家服务性企业服务态度不好,用的词汇是“差强人意”,批评变成了表扬,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

5.电脑操作上的失误

电脑的普及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出现差错的概率大大提高了,稍微不注意,误动了键盘或鼠标,就有可能出现始料不及的重大差错。错字、漏字、多字、掉行、掉段,甚至在文章中出现不规则走行,出现不相干的成段的文字或图形,不一一列举。

三、虚假失实报道的防范与治理

虚假失实报道的成因远远不只是这些,需要不断总结,找出相应的防范与治理方法。

加强制度建设。从采访、写稿、制作、编辑到播出(报纸的出版印刷),各个环节都要有细化的操作规程,要求所有人员按规程操作,新上岗的人员要先熟悉规程再上岗,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差错率。各媒体对本台(报)发生的虚假失实报道、差错,要记录在案,装订成册,并收集国内外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本单位职工的借鉴。

鼓励员工自觉接受“三项教育”,抵制虚假失实报道,增强责任意识,提高业务素质。记者的采访就是调查研究,要有怀疑的眼光,要善于发现问题。前面提到的几起虚假失实报道,仔细推敲起来并不是没有破绽,编辑如果多问几个为什么,是可以挡住的。新华社不但没有播发纸馅包子假新闻,还及时播发了《北京抽查造册摊点未发现“纸馅包子”》一文。媒体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种植人参果致富的假新闻也有两个破绽,一是果子为什么长得酷似人形?当事人不肯透露;二是两枚水果不到一斤,为什么能卖100多元,而且只供深圳市场?记者只要找农艺师咨询一下,再到水果市场调查一番,谎言就会被揭穿。市政协主席的名字错成市长的名字,编辑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也是应该发现并纠正的。一个夜班编辑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消息导语中没有写市长出席了会议,陡然冒出一段市长的话没有来由;第二,市长在政协会议闭幕式上讲话不合常规。可惜,值班主任坚持说大会秘书处审了稿的,不让进一步查实。相反,在一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稿子的处理上,校对员敢于怀疑,硬是在市委组织部、老干局盖了公章的原稿中发现了疑点,经查实是老干局工作人员将一个老干部的姓打错了,将另一个老干部的名字打错了,媒体在刊播前及时做了纠正。

(作者单位:郴州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