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新闻报道
49621900000064

第64章 评论性报道(7)

(二)述评

述评主要是指“述”和“评”为主,摆事实、讲道理的言论性报道,一般以对新闻事实的叙述和由此展开的评论相结合,有叙有论,夹叙夹议,是评论类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态。

就述评的表达方式和思路来说,叙述是基础,评论是目标;叙述是为评论服务的,叙述需要有观点的引导,或者说,叙述是为了揭示观点。

从逻辑关系上说,述评中所选择的事实和背景资料需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相互之间要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不能是简单的罗列。因此,述评中事实和背景的选择虽然具有倾向性,但其所体现出来的观点则必须是事实和资料本身所蕴含的,事实和背景展开的过程,也就是观点和立场展开的过程,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在国际传播中,新闻事实是随着事物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述评中所展示的观点和立场也是千变万化的。不过,从战略上和根本上来说,国际传播所涉及的新闻述评中的观点和立场,也必须和话语权设置所依据的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或者必须是核心价值观合理的延伸和发展。

案例二十四

述评:朝鲜战争60周年 当珍惜和平与安宁

中国新闻社2010年6月25日电。

2010年6月25日是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纪念日。

25日,朝鲜半岛气氛紧张。韩国国防部官员当天对外透露,朝鲜在西部海域划定禁航区,目前正在密切关注。韩联社则称,“不排除发射短程导弹的可能性”。

韩国当天举行了官方纪念仪式。韩国总统李明博发表讲话,要求朝鲜“放弃军事挑衅”,他同时还要求军队提高警惕,防范“敌人入侵”。

韩国社会如今弥漫着对朝鲜战争的反思情绪。韩国各大报纸25日的头版头条大多是纪念朝鲜战争的文章,舆论呼吁“勿忘历史”,各政治派别在朝鲜战争问题上应统一认识。

朝鲜也举行了相关纪念活动。官方《劳动新闻》25日指责美国政府以及韩国“傀儡政权”试图挑起新的战争,给和平带来威胁。

朝鲜还向美国提出天价赔偿。朝鲜中央通讯社24日发表新闻公报称,美国应对60年来给朝鲜造成的巨大损失赔偿65万亿美元。公报指出,获得赔偿是朝鲜人民的权利。

美国从当地时间24日也开始举行和朝鲜战争相关的纪念活动。由于美军并未在战争中取胜,因此60年来对此事都比较低调。美方在今年的活动中强调了韩美同盟的重要性。

朝鲜战争后,美国一直在韩国驻军,目前规模为2.8万人。“天安舰”事件后,美韩提高了双边军事演习频率和力度,使半岛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

朝鲜战争是“二战”后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之一,战争双方投入兵力均超百万。战争以1953年军事停战协定的签署告一段落。

朝鲜半岛目前在法律意义上已经回到交战状态。朝军方去年5月曾发表声明,宣布朝鲜将不再受军事停战协定约束,并不能保证美韩舰艇和普通船只在其西部海域的航行安全。

而韩国在“天安舰”事件后积极寻求加强韩美关系,全面冻结了朝韩官方往来,加强了对朝制裁,现阶段也无意签署朝韩和平协定。

由于中国也是朝鲜战争的参战方,因此中方的相关表态也很受外界重视。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秦刚此前表示,“关于60年前发生的那场战争,中方早有定论。现在重要的是要以史为鉴,更好地开辟未来,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与安宁”。

正如中国总理温家宝所言,有关各方应着眼长远,积极推进六方会谈进程,实现半岛的长治久安。

中国新闻社的这篇评论,就是以述评的方式,在朝鲜战争结束6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用大量历史和现实事例说明,60年前的那场战争给交战各方都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今天的人们应该牢记历史教训,不要因一时的冲突而导致历史的重演,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三)观点综述

观点综述作为一种评论类型,主要是指对国内及国际社会对特定新闻事件、活动和问题的不同认识、看法、观点和态度的综述,是在对不同认识的综合、评述和分析中,揭示问题的实质,营造有利于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舆论环境。简单来说,观点综述就是对特定新闻事件、活动和问题中形成的已有观点和评价进行整合、梳理和分析。

从表达方式和思路上说,观点综述实际上是借势说话,即充分地借用已有的舆论力量和观点为自己的分析评论做铺垫,从而产生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和影响力。

在国际传播中,观点综述有时候会产生直接用评论和新闻述评起不到的作用。因为,评论和新闻述评基本上都是发表评论的一方自己提出观点,以及从事实和背景的叙述中表明立场。这样的评论,或多或少会给人以一面之词的感觉。而且遇到国际纠纷和争端,当事双方总是各自站在自己国家的立场上来看问题,无论另一方的评论如何在理,也难免不易被接受。当然,这样的评论并不是说就没有作用和效果,它可以在国际社会产生一种舆论力量,让第三方,甚至是对方国家的有识之士看到问题的实质,并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观点综述作为一种评论类型,它的主要立足点就是,借用国际社会在与中国有关的国际纠纷和争端问题上有利于我方的舆论力量,将这些观点和看法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最后得出与我方的观点和主张相似的结论来。这样做,往往会比我们直接提出观点进行评论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案例二十五

舆论认为美对人民币汇率施压损人未必利己

新华社2010年3月18日电。

最近,美国方面不断炒作人民币汇率问题,但此举并未获得广泛认同,不少国际机构、媒体及行业人士认为,这种做法损人未必利己。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16日发布政策简报,认为把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完全归咎于一个国家及其货币政策是没有道理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认为,要求人民币升值并不能帮助美国实现重振经济的目标,因为美国的经济结构和中国不同,美国服务业是经济主体,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而中国对美出口主要是制造业。迄今美国的失业人口已达1500万人,因此,指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如此庞大的失业人群显然极不现实。

许多经济学家已一再指出,从人民币汇率入手来解决中美贸易失衡无异于缘木求鱼。汇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金说:“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将中国出现顺差的根本原因简单认定为汇率低估,而我宁愿如此思考中国的出口成功:21世纪的资本与廉价劳动力结合在一起使中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他指出,中美之间的经济失衡是结构性的,汇率重估不可能解决中美之间的问题。

美国通过向人民币施压非但无助于解决失衡问题,反而可能最终损害美国民众利益。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认为,美国的保护主义做法,最终将弱化来自中国进口商品对其国内通胀的平抑作用,而这一结果的最大受害者恰是美国国会政治家试图帮助的美国中产阶级。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网站日前也指出,结束人民币紧盯美元的政策不是万能药。人民币升值不会立即为美国创造数百万个就业岗位,而升值初期的经济效果好比是对美国消费者征税。

还有观察人士指出,由于中国出口的50%为加工贸易,60%的出口商品来自外资和合资企业。因此,压人民币升值也将损害西方企业的自身利益。

欧盟驻华大使安博17日在北京说:“(对中国)公开喊话及施加压力的做法并无益处……我们应以非对抗的方式,在合作伙伴之间就此进行认真探讨。”

新加坡《联合早报》18日刊文指出,在国际经贸中,各国追求各自的利益纯属正常,出现磨擦和纠纷在所难免,对于双边经贸关系中出现的磨擦和争端,应当通过协商谋求合理解决,而不是一味采取制裁手段将双边经贸关系带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