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保健与防病常识
49619600000004

第4章 戒烟与健康

空军总医院

高和

作者简介

做好医疗保健工作,是一项关系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为了帮助保健对象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丰富自我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军委保健委员会组织编写出版《保健大课堂系列教材,是一件既非常必要又很有意义的事。

高和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睡眠中心高级研究学者。历任空军总医院内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和主管医疗的原副院长。现任空军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专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市呼吸分会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呼吸医师协会常委兼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养老与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内科呼吸疾病、危重症和临床睡眠医学研究,热心老年健康管理、慢性疾病康复与护理研究。主编《实用机械通气治疗手册》《植物神经治疗学》《中华老年医学》,主译《美国睡眠医学会睡眠及其相关事件判读手册:标准、术语和技术规范》等专著,在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专业论文6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一、烟草流行情况与控烟形势

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美洲开始种植烟草,公元前1年左右美洲本土印地安人开始吸烟,1429年哥伦布发现吸食烟草并将其传入欧洲,1530——1600年烟草经日本和菲律宾传入中国。随着近代烟草工业的发展,吸烟在全世界迅速流行,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吸食烟草的人群约有13亿,每年有49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性疾病,预计到2030年该数目将升至1000万,占人类总死亡构成的1/6。中国现有烟民3.5亿,被动吸烟者5.4亿,总计烟草暴露人群近9亿,每年死于烟草相关性疾病者约100万,超过因艾滋病、肺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人数的总和,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2%,预计2020年将上升至33%。如果目前吸烟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与此相关的死亡在2025年将增至200万,2050年将增至300万,从现在到2050年将有1亿中国人死于烟草相关性疾病,其中一半将在35~60岁死亡,平均损失寿命20~25年。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格罗·哈勒姆·布伦特兰医生感叹:“人类历史上,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如此多的人群吸烟。每10秒钟,世界上便有一人死于吸烟相关性疾病。研究证实,吸烟对健康的损害远比以往所认知的更令人担忧,其损害远远大于其他形式的污染。我们不应任由青少年受到烟草广告诱惑而出卖生命”。在她的积极推动下,世界卫生组织(WHO)组织制订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公约》是联合国系统第一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共卫生多边条约。一方面,必将促进国际合作,共同努力减少烟草消费所造成的疾病负担。另一方面说明,人类发展到21世纪,控烟已成为人类对烟草危害的共识。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控烟工作,2003年11月,我国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公约》。200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公约》。2006年1月9日,《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根据公约执行时间表,中国大陆2011年起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办公楼和公共交通工具里禁烟。为此,2007年4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由发改委、卫生部、外交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烟草局等8个部门组成《公约》履约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全国的控烟履约工作。控烟已经是“地球村”每一位公民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二、烟草依赖是一种疾病

直到近代医学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烟草对健康的危害以前,人们对吸烟一直存在误解,认为吸烟有益于健康,能去除疾病、缓解压力、改善心境,提高注意力和工作效率等。因此,不但自己吸烟还鼓励家人、朋友和同事吸烟,烟草不仅成为日常生活的奢侈品,还成为孝敬长辈、上级和亲朋的礼品。吸烟被认为是生活的一种时尚和习惯。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吸烟不是一种习惯,而是对烟草的成瘾,WHO 已将其正式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0,F17.2)定义为一种神经精神性疾病。导致吸烟者对烟草成瘾或依赖的罪魁祸首就是尼古丁,尼古丁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强的致成瘾性物质。尼古丁极易由口腔、胃肠、呼吸道黏膜吸收;吸入的尼古丁90%在肺部吸收,其中1/4在几秒钟内即进入大脑。一旦成瘾,人体就会对尼古丁产生依赖,当吸入尼古丁后导致脑内多巴胺分泌增加,引起呼吸兴奋、血压升高,可使吸烟者自觉喜悦、敏捷、脑力增强、焦虑减轻和食欲抑制;停止吸食后多巴胺水平下降,产生再吸驱动,缓解停吸的不适感,使身体和心理得到“满足”。大剂量尼古丁可对内脏神经、支配骨骼肌的神经和大脑产生抑制,导致呼吸肌麻痹和意识障碍。

三、吸烟的其他危害

吸烟除尼古丁导致成瘾外,更大的危害是烟草在燃烧过程中可产生4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占95%如氮、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氰化氢类、挥发性亚硝胺、烃类氨、挥发性硫化物、腈类、酚类、醛类等;另有5%为颗粒物如烟焦油、尼古丁(烟碱)等。目前已经有明确实验证据表明这些物质中至少有69种具有致癌作用,所有因癌症死亡的病人中,大约30%可归因于烟草制品,烟草致癌的部位几乎涵盖其所经的各个器官,包括口、鼻、眼、喉、气管、支气管、肺、食管、胃肠、泌尿道等。此外还可导致白内障、牙周病、慢性咽喉炎、慢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心脑血管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阳萎、糖尿病,妊娠期妇女主动或被动吸烟还可能引起儿童肺发育迟缓等。吸烟导致的危害具有缓慢滞后的特点,一般在吸烟10~20年后才慢慢地显示出来,所以,在疾病出现之前吸烟者往往意识不到吸烟的危害。2000年WHO 年度建安康报告指出,烟草已经成为继高血压之后最大的人类致死因素。

四、戒烟对健康的好处

戒烟对健康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相当一部分人对吸烟与健康的认识存在误区。

误区之一,用个体事件解释群体事件,常常听某某人说谁谁不吸烟也得了癌症,谁谁吸烟也活得很健康等。这是因为人从出生到死亡,决定个体寿命长短的因素很多,有遗传学因素也有后天随机事件因素,包括疾病。何况这些人当中有许多人可能也是被动吸烟的受害者。我们谈到吸烟的危害并不是说人类所有的健康问题都是吸烟的结果,而是说吸烟对于某些疾病来说是高危因素,而这种结论的依据就是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结果,而不是仅仅看个别事件。美国在上世纪50~60年代烟草销售达到高峰,70~80年代癌症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同期注意到了癌症与烟草的关系,开始采取措施,到90年代末相关癌症的发病和病死率明显下降。在欧洲,两个不同国家对烟草控制的态度不一样,其癌症的发病和病死率也截然不同英国在20世纪50~60年代积极采取控烟措施,到2000年男性癌症的发病率从18%下降到4%,而法国没有采取积极的控烟政策,结果同期男性癌症患病率由4%上升到17%。我国是烟草消费大国,肺癌的发病率1970年为第4位,1990年为第2位,到2000年已经跃居第1位。误区之二,吸烟可使人兴奋、消除疲劳、解除心理压力排解忧愁。其实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现象都是在你学会吸烟之后的感觉,这正是吸烟成瘾后导致的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因为你已经对尼古丁产生依赖,不吸烟血液尼古丁浓度下降,就会出现情绪低沉、烦躁、抑郁、困倦、精力不能集中影响工作等,吸烟后这些想象才会缓解。

误区之三,我身边的同事吸烟时没事结果戒了烟身体反倒出了问题。其实殊不知这可能正是他多年吸烟的结果。

误区之四,我已经吸烟几十年了,现在年纪这么大了,戒烟不戒烟没什么关系。英国一项研究结果证实,肺癌的发病率与戒烟早晚明显相关。从不吸烟者肺癌患病率为1%,30岁戒烟为2%,50岁戒烟为6%,持续吸烟者为16%。戒烟可使患胰腺癌的风险下降;使冠心病的死亡率降低36%,明显优于预防用药带来的益处。所以戒烟不怕晚,越早越有益于健康。

五、戒烟方法

戒烟是一项现代医学理念的具体实践,需要心理、医疗和社会的全方位关照。

研究表明,一般人群单凭毅力戒烟的成功率只有2%~3%。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吸烟者已经对尼古丁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停止吸烟后会产生难以克制的躯体和心理症状如焦虑、烦躁易怒、注意力不能集中、坐立不安、困倦、头痛、睡眠紊乱、抑郁、食欲增加、体重增加等,此外还有强烈的心理渴求。这些躯体和心理的不适会导致绝大部分靠毅力戒烟者在短时间内复吸,因而成功者甚少。除非有严重的吸烟相关的健康事件伴随如患癌症,急性脑卒中等。

吸烟者对吸烟给自己和公共卫生带来的害处要有充分的认识,树立远离烟草的决心和信心,在专业医师的辅导下,借助心理学技巧克服戒烟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然而这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吸烟是一种成瘾性疾病,因此需要必要的药物治疗。

目前常用的戒烟药物主要包括尼古丁替代、安非他酮和伐尼克兰3种;其他方法如中药、针灸、耳针等疗法还缺少临床试验医学结果的支持。

尼古丁替代疗法,就是将尼古丁制作成咀嚼剂、贴剂、鼻喷剂、吸入剂和舌下含片。原理就是在停止吸烟后采用尼古丁替代,减轻戒断症状,提高戒烟率。

安非他酮最初用于抗抑郁,后来发现有戒烟作用,原理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抑制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摄取有关,从而减轻戒烟后的症状。安非他酮的疗效优于尼古丁替代,但逊于伐尼克兰。

伐尼克兰是一种a4β2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的部分激动剂,具有激动剂和拮抗剂的双重活性:即能够与该受体结合促使释放少量的多巴胺,又能阻止尼古丁与a4β2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药物的受体激动特性可减轻烟瘾和戒断症状。

上述尼古丁替代治疗和戒烟药物的使用,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