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49619500000032

第32章 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的改进策略(7)

其次,国际新闻报道的传播主体与解释主体要尽量避免传播与解释过程中所可能造成的理解的难题。为此,报道与传播主体就需要尽量去理解其所传播文化的历史,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理解传播对象。一方面,在报道和传播自身文化的时候,要尽可能地补充一些背景知识,以真诚的态度清晰地表达自我,在需要论证的地方进行清晰的论证,以便使对方能够真切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另一方面,在将对方的文化介绍进来时,需要真诚地了解对方,只有这样,才能在主体间性的范式的指导下让自己的报道和传播行为更具有沟通的价值。前面我们讲的那个广告设计者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如果那位广告传播者能够真正地了解阿拉伯地区的阅读习惯,就能让饮料更好地走向市场,而他自己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无论是传播出去,还是传播进来,都需要传播者的真诚,一个信息的发布,一种文化的宣传,都不能有任何虚伪的成分,否则不仅起不到传播的效果,反而会导致误解,让对方难以理解自己的文化信息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任何宣传性的东西,都要避免过分的虚伪。无论在什么领域中,有两种宣传方式最具说服力,一是事实,这就是俗话所说的“事实胜于雄辩”,这种方式以澄明事物本质的形式满足了人们内心对于真相的期待;二是论证,当传播中需要表达自己的某种建议和观点的时候必须进行充分的论证,这样才能发挥说服的功效。针对这种情况,国际新闻的报道主体(包括专业的新闻机构和发布信息的个人)要注意做到不仅“内外有别”,而且“外外有别”,即不仅与国内的报道不同,而且要注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受众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

对于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解释主体(或者传播对象)而言,他必须尊重对方的文化,从对方文化中看到其优势,从而寻求对自己和国际社会的和谐运作有帮助的因素。按照解释学理论,一种文化传统和在其中积淀下来的生活形式,通常是以它的成员创造性地接受和改造传统的方式得以延续的。所以我们不能固守自己的文化,而是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在创新中求发展。比如前面所谈到的,我国古代社会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它体现在我们文化形态的多个方面,建筑、音乐,乃至民间的剪纸艺术等当中,都有这种理念的渗透。当我们的这种文化形态传播到国外的时候,外国人必须用心体悟,方能真诚地把握这种文化的精髓,否则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更谈不上建构和谐的国际社会了。解释是为了一种善,当今社会最大的善就是寻求共识。所以无论传播主体还是解释主体,都必须有一种理解异文化的真诚愿望,必须放弃误解和偏见,放弃同化另类文化的企图。

最后,我们说,国际新闻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实际上面临一个共同的价值世界,这个价值世界可以成为报道参与者的内在结构的一部分,共同构成沟通和理解的前提。所以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要设法“求同”,国际新闻传播的主体要善于巧妙地将政治元素融入文化符号之中,变更过于直白、刻板的报道方式,让人们更容易接受中国的主张和观念。自从启蒙思想产生以来,自由、平等、民主和正义的精神价值已经在各个方面得到了普遍的认同。马克思主义也认同这些价值,在马克思所设定的未来社会中,每一个人的自由构成了社会的前提,人的自由而平等的发展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追求。比如联合国的各项权利公约就体现了对这些价值的诠释。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无论你的国度和文化是什么,都必须为实现人类的自由平等而解释和构造。不同国度的人们要从各个民族的文化中解释出与这些价值相协调的因素,用这些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价值去营造和谐的世界局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指出:“中国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要坚持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说明中国与世界各国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这是国际新闻工作的主题和重点。要深入报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抉择,是我国对外战略的重大宣示,尽力消除一些国家的疑虑、误解,赢得国际社会的了解、尊重、支持。”除了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之外,国际新闻报道中还有很多涉及全世界共同价值观的问题,如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合作、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各国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合作与博弈牵动着国际关系的调整和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成为国际新闻报道的关注点、兴奋点。正如哈贝马斯所主张的,真正的意见一致只能“以共同信任为基础”,虽然它也有陷于共同的主观性中的嫌疑,但毕竟已不同于迫于外部影响或暴力所形成的虚假的“意见一致”。解释是有前见的,当人们站在这些被普遍认同的价值的角度去进行合理性的解释的时候就会易于实现共识与沟通。中国在报道这些全球性问题时,要与自身的方针、政策、实践结合起来。

四、网络媒介使得国际新闻的解释更加便利

网络媒介的发展为中国国际新闻报道走出解释学的困境,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沟通与协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一个新平台,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而信息的增多自然是实现沟通并消除隔阂的重要保障。同时由于网络很好地实现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融合,所以在人际传播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良好的私人空间,这个空间使得新闻传播过程更加直接,因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新闻传播的解释学追求。

由于网络媒介上信息的增多,使得人们对于国际新闻报道的理解更加便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误解,而误解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信息不够充分。“设想你正在寻找关于总统弹劾事件进展的信息,如果你登录的网站被极左或极右势力所掌控,你能了解到整个事件的全貌吗?更重要的是,缺乏完整全面的信息对读者来说意味着什么?明智的决定——让人们在政治、学术、商业或是社会环境等方面继续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的决定——只有在人们了解到充分的信息,而不是部分信息或错误信息的情况下方能做出。”在传统媒介中,媒介本身所承载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这就使得国际新闻的接收者难以在信息畅通的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对方。“……但是杰斐逊认为,纠正错误信息的最好办法是提供更多的信息。如果我们同意他的意见,我们可以指望,大量的信息传播产生的神话,大体上更加接近真实情况,而不是远离真实情况的。因为人们能够理性地把真理和谬误分开,只要正确和错误的信息并存,且信息量也足够。”

由于对中国的宣传方式缺乏了解,所以有很长一个时期,世界对中国所发布的信息持质疑的态度。现在,随着网络信息的多样化,在报道重大政治信息的同时,开始关注具体而微观的信息,实现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结合,所以加深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理解。比如,中国国际新闻报道中一直主张和平的理念,但有些国家的人们却一直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威胁到世界和平,但如果我们有着相应的微观报道,将中国历史上追求和平的历史细节在国际新闻中向世界传输,那么就易于别国人民更好地理解中国。事实上,中国的确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有很多爱好和平的信息可以向世界发布,但这在传统媒介中受到了限制,版面的限制和时间的限制是传统媒介无法克服的自身缺陷,而网络媒介恰好克服了这种障碍,为国际社会的彼此理解并达成共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哈米德·莫拉纳在对各种类型的媒介中的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一个道德框架,并指出道德力量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公众”,而服务的顶点就是传播主体成功地将一个小组、一类公众或一个世界(不论多大)推向一个更高的理解和洞察水平。为此,他提出了几条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阻止战争,促进和平”,包括增加可行的和平解决冲突的信息数量;作为事先预警机制,使人注意到潜在的冲突点;提醒对手和平解决冲突的方式;给和平制造者授予荣誉;帮助创造一种有利于和解的公共情绪,等等。莫拉纳1986年在完成《全球信息与世界传播》时并没有提及网络,但无疑他的主张在网络时代更容易实现,因此也更容易加深国家间的理解以及世界和谐。

从解释学的意义上说,要理解某种信息必须有配套信息的存在,配套信息是加强理解、彼此沟通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处在一个谋求共识和共同发展的世界,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首先在各个国家之间以及各个国家的人民之间消除误会,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应该为实现这个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当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乃至世界各个国家进行国际新闻报道时都必须本着真诚的态度。哈贝马斯曾经将人类行为分为四种:“(1)目的行为,这是一种旨在实现某种目的的行为,它仅仅与一个‘客观世界’相关联,因此涉及‘真实性’有效性要求;(2)规范调节行为,这是一个社会共同体的成员以共同价值为取向的行为,它与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世界’相关联,因此涉及‘正当性’有效性要求;(3)戏剧行为,这是一种行为者在公众面前进行表演的行为,它与一个‘主观世界’相关联,因而提出‘真诚性’有效性要求;(4)交往行为,这是一种主体之间通过符号、语言和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行为,它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这三个世界相关联,因而相应地提出了三种有效性要求:‘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

笔者认为国际新闻报道的行为加之信息阅读者之间的阅读行为就是一种交往行为,其实国际新闻的报道与传播就是一个运用语言以及各种符号发布信息的活动过程,因为也可以将该报道行为与阅读行为之间的活动看做是一种言语行为理论,而言语行为理论关键的就是理解那些符号所承载的信息的真实内涵,而信息的真实内涵和良好愿望必须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为前提。但若发布信息的过程匮乏正当性规范,缺乏对于彼此价值之间共识的关怀,就很难真实把握国际新闻报道的行为合理性。至于国际新闻报道的主体,其若没有真诚则很难实现对于真实性和规范性的坚持,在这个意义上真诚性的主观世界的完善也许显得更为重要,当然这具有理想化的成分。因此可以说国际新闻的传播者及接收者之间的互动必须要求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三者缺一不可。如果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国际新闻的发布者都不能贯彻这三个基本要求,就很难实现国际世界的沟通与协调,因为没有这三者彼此就难以真正地实现理解,而缺乏理解的交往行为实际上是不会取得彼此认同的。

由于网络中国际新闻的报道与传播可以在一个公共空间甚至私人空间中实现,所以这更易于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如前所述,网络论坛和个人博客都是传播国际新闻的重要渠道,在这里发布的新闻都会得到回应,而且回应者之间还可以进行良好的互动,这就为实现国际新闻的理解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当然网络论坛和个人博客可能都缺乏即时性,大家未必在同一个时间发表自己的意见,因而理解可能需要一个过程,但在细心的阅读与讨论中彼此之间的融洽是其他传统媒介难以比拟的。另外,网络聊天和即时通讯则实现了一种超越,它们提供了一种非常私人化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能成为朋友,而朋友之间的交流总是易于理解的。在聊天过程中,各种信息都即时地传递给了对方,并且在传递时对方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疑问,由信息发布的一方进行反复的解释,因此这个沟通过程是非常具体的,人们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对于彼此国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了解和理解。

网络中的国际新闻报道活动当然不能完全消除解释的困境,但它的确为消除困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网络国际新闻报道中,我们要想期待着一个良好的解释学目标的实现,还必须具备反思的精神以及批判的精神,这是哈贝马斯的批判解释学的基本理念。“权威与认识是不一致的。毫无疑问,认识植根于实际的传统中;它同有限的条件联系在一起。但是,反思在传统规范的事实中耗尽自己的精力是不留痕迹的。人们把反思说成是补充的东西,但是,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它却具有反作用力。只有当我们在十分强大的势力下学会盲目地遵循人的内心规范的时候,我们才能向这些规范表示服从。然而,当反思回忆起权威走过的道路时——在这条道路上,语法被教条主义地作为世界观和行为的规则——权威中纯统治性的东西,才可以被排除,并且才可以在没有暴力强制中被认识和合理的决断所替代。”每个国家的国际新闻的发布者和接受者都应该具备一种反思和批判的精神,不能动辄批判对方信息所承载的文化和价值理念,而且关键是要反思自己的传统以及文化价值理念,主体自我内在世界的完善和发展必将有利于国际新闻报道活动中合理性目标的实现。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封闭的世界,而是由网络为我们构筑的“地球村”里,彼此的沟通和理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主题,而对国际新闻进行更好的解释将成为我们实现沟通与理解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