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捭阖术
49617300000016

第16章 忤合第六(1)

【原文】

凡趋合倍反(1),计有适合,化转(2)环属(3),各有形势(4)。反复相求,因事为制(5)。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注释】

(1)趋合倍反:趋合是趋向合一,相当于“合”;倍反是背逆,相当于“忤”。倍,同“背”。

(2)化转:变化转移。

(3)环属:像铁环一般连锁起来而没有裂缝。

(4)形势:具体背景和现实状况。

(5)因事为制:因,依据、凭借;制,法则,法度,控制。这里是指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

【译文】

一般事物的趋向合一与背逆分离,都要有相应合宜的计谋。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连接而没有裂缝,各有变化的具体背景和现实情况。彼此反复相探求,根据具体的事件制定处理法则。因此圣人生活在人世间,树立地位治理世事,施行教化扩大声望显示名声,一定要根据事物变化的际会,观察天时是否合宜,国家教化应该多少的地方,预先察知这些情况、调整而使计谋发生变化。

【原文】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1)而合于计谋(2),与之为主(3)。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4)。反(5)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6)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7),而后(8)行之以飞箝之术。

【注释】

(1)成于事:把事情办成功。

(2)合于计谋:实现或符合预定的计谋。

(3)与之为主:与之,与他们。为主,为主人。做它的主人。这里指吸收别人决策中的合理因素。

(4)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忠,忠实;反,背反,忤,抵触,背逆。任何计谋都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主人,必然要相抵触。

(5)反:此处当顺从解释。

(6)材能:才质和能力。

(7)计定:确定计谋。

(8)而后:然后。

【译文】

世上没有永远的高贵,事情没有固定的形式。圣人常常作为而无所不为,常听天下,而无所不听。事情必能成功,计谋合乎实际,就以此为主体。与这一方相契合而与那一方相背离。计策谋略不可能忠实于彼、此两方,必然要相抵触。顺从此方,背离彼方,背离此方,顺从彼方。这就是反忤之术。将反忤之术运用到天下,一定要度量天下实际情况而运用它;运用到国家,一定要度量国家实际情况而运用它;运用到家族,一定要度量家族实际情况而运用它;运用到个人,一定要度量个人才质和能力而运用它。无论运用大处小处,是进是退,它的功用是一致的。一定要先深思熟虑,定下计策谋略,然后再运用飞箝之术。

【原文】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1)。故伊尹(2)五就汤(3),五就桀(4),然后合于汤。吕尚(5)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6),故归之不疑也。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7)。材质不惠,不能用兵(8)。忠实无真,不能知人(9)。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注释】

(1)以之求合:指利用某种势力开创新局面。

(2)伊尹:商汤大臣,名挚,传说是奴隶出身,原为商汤王妻子的陪嫁之臣,后辅弼商汤王消灭夏桀王,被尊为阿衡(宰相)。

(3)汤:商朝的开国之君,重用伊尹消灭夏桀,开创商王朝,推行善政。

(4)桀:古代传说人物,他是夏朝最后一个暴君,被商汤王所灭。

(5)吕尚:周初人,姜姓,又称姜太公。相传吕尚钓于渭滨,周文王出猎相遇,与语大悦,同载而归,说:“吾太公望子六矣!”因号为太公望,立为师。武王即位,尊为师尚父。辅弼周武王灭殷。周朝既建,封于齐,为齐国始祖。《太平御览》引《忤合篇》云:伊尹五就桀,五就汤,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入殷朝,三就文王,然后合于文王。此天知之至,归于不疑。

(6)天命之箝:天命的制约。

(7)成名:树立名声。

(8)兵:这里指军队。

(9)知人:了解他人。

【译文】

古代善于使用反对和支持之术的人,就可以协和各地力量,联合诸侯各国,驱置到忤合的境地,然后设法变化,改变形势,来创立新的王朝。因此伊尹五次归顺于商汤,五次归顺于夏桀,之后仍然与商汤相契合。吕尚三次归顺文王,三次归顺殷商王朝,而无法施展自己的志向,之后与文王相契合。这是知道商汤文王是受之天命,所以伊尹吕尚二人归顺他们没有疑虑。没有达到圣德之人深奥的境界,就不能治理世事;不费心苦思,就不能了解事物本来的面目;不尽心发现真实情况,就不能成就名声;才干素质不聪慧,就不能统领军队打胜仗;忠厚朴实不能真实了解,就不能识别人。所以忤合之术的法则,就是一定要自己估量才干能力的智慧聪明,度量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及远近之处哪些不如别人,这样就既可以前进,也可以后退;既可以纵,又可以横。

【解析】

本篇讲述的是分合、向背的问题,强调要善于把握这两种状态之间相互转化的态势,顺势而行,纵横自如。

《鬼谷子》认为,联合和对立都有相应的决策,而且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如何掌握这一规律,实施忤合之术呢?事物不但有共性,而且有其个性,那么实施的计谋不可能千篇一律,不能生搬硬套。决策时要从实际出发,要适合社会的实际情况,要适合解决问题的需要。决策要想被游说对象采纳,还要适合他的口味,因人而异,或利诱,或恫吓,或软硬兼施。有了正确的决策,有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再去“趋合倍反”推波助澜,合纵连横,就能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具备制定正确的决策和实施方案的素质,也就是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呢?《鬼谷子》告诉我们,要注意从五个方面加强训练:一是“至圣达奥”,就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先贤哲人的教诲,丰富自己的思想;二是“劳心苦思”,就是要善于琢磨学得的思想,积极训练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三是“悉心见情”,就是注重调查,通过调查掌握事情的本质;四是“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就是要有聪明灵活、明于事理的素质,能够抓住关键,不拘小节;五是“忠实无真,不能知人”,就是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

本篇所论述的从实际出发而决策的因事立制的观点,对后人决策行事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是一个强大的理论武器。诸葛亮辅助刘备,取汉中,与强曹、富吴鼎足天下而三分,无不是在具体实践中审时度势而决策的结果。在革命战争期间,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在与党内的“左”右倾思想的斗争中,在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的著述中,无不闪耀着这一思想的光辉。

本篇隐含了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计策的“因事立制术”,根据实际情况和对方的计谋制定相应之策的“反忤之术”,看透形势而选择明主的“向背之术”,等等。

【案例】

忤合之术就是以反求合的方法,认为要达到某一目的,实现自己意愿,必须曲折求之,以此求彼,欲取先予。

智讼师巧写辩状

在公庭上对质,反忤术是使用最多的智谋术之一。

大清立法,以“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作理论基石,宣淫乱伦者、不孝父母者,十恶不赦,凌迟处死。

一位父亲受后妻唆使,欲将已成年的前妻之子害死,让后妻之子独自继承家产,于是到衙门告前子不孝。其子无奈,去向一位讼师请教。讼师笑了一声,说:“无妨!我为你写一辩状,上堂时交与县太爷即可。”开审那天,县太爷惊堂木一拍,叫儿子从实招供“不孝”之状。儿子叩头说:“我是当孩子的,不敢与父亲公堂对质,只有一辩状,请老爷过目。”县太爷一看,状上写道:“父亲有卫宣之心,妻有宣姜之貌,为孝子者难矣。”县太爷阅过,唤过做父亲的责骂一顿,赶出大堂,而判儿子无罪,当堂释放。

自辩状上所写是何意呢?原来是写卫宣公和宣姜的历史故事。卫宣公淫荡乱伦,他在做太子时就淫纵不检,与其父之妾夷姜私通,生下一子曰急。等宣公即位,元配邢妃不育,独宠旧情人夷姜,故立私生子急为继承人。到急十六岁时,为他婚聘齐信公长女齐姜为妇。但当使者从齐国行聘回来,夸说齐姜美丽时,他又心动神摇,欲占为己有。于是,令巧匠在齐卫两国交界的漠河上筑一新台,同时,命公子急为使节,遣往来国。布置停当后,派人到齐国迎媳妇去了。迎至漠河,卫宣公已在新台迎候,将儿媳妇霸占,改名宣姜。等到公子急回来,生米已成熟饭,只好自认倒霉,称未婚妻为庶母。讼师为被告状的儿子所写的辩辞,就是用这个历史故事来暗示做父亲的想霸占漂亮的儿媳妇,故诬告儿子不孝,让县太爷把作父亲的训斥一顿,使儿子“反客为主”,变被告为原告,掌握了公堂上的主动权。

还有一则故事。一位年轻寡妇欲再嫁,被公公告到衙门,说他不守妇节,欲淫奔私逃。有位讼师也同样为这寡妇写了辩状,交与县官。上也写道:“十六嫁,十七寡,叔长而未聚,家公五十尚繁华。嫁亦乱,不嫁亦乱。”县官见状,同样把公公骂了一顿,让寡妇再嫁。此辩状所写,亦暗示公公、小叔同时欺辱这一寡妇,因而“反客为主”,使寡妇由被告变成了原告,抓住了诉讼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