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捭阖术
49617300000012

第12章 抵巇第四(1)

【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1)以验来(2)也。

【注释】

(1)往:既往、过去。

(2)来:将来的意思。

【译文】

世间万物都有其自然存在的规律,事情都有它们自然离合的道理。有时候离得很近却不能被发现,有时候离得很远却能知晓。离得很近却不能被发现,是没有考察对方的言辞;离得很远却可以知晓,是追溯过去考察未来加以体会。

【原文】

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事之危(1)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2)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3),挥之于太山(4)之本。其施外兆萌牙孽(5)之谋,皆由抵巇,抵巇隙,为道术。

【注释】

(1)事之危:有危机迹象的表现。

(2)因化:顺应变化。

(3)秋毫之末:指秋季动物所生出的细毛。比喻事物细微。

(4)太山:也作泰山,是壮丽又宏伟的名山。

(5)兆萌牙孽:兆萌是微小的征候。芽孽是伐木后从根部所生的新芽。

【译文】

“巇”,也就是罅。缝隙加深就会变成大的裂痕。缝隙事先都是没有任何征兆的,可以用抵得方法使它闭塞,也可以用抵的方法使它减小,可以用抵的方法使它停止,也可以用抵的方法得以成功,这就是抵巇之术闭塞缝隙的道理。事物出现危机的时候,圣人可以感觉到,独自发挥作用。根据变化分析事物,善于运用计谋,识别事物细微之处并加以预防。事物正是开始时如秋毫之末那样微小,发展到如同泰山那么稳重强大。当圣人向外施以教化时,事物出现极细微的变化,都可以利用抵巇之术来对付。抵塞缝隙,就是一种道术。

【原文】

天下分错(1),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2),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3),父子离散,乖乱(4)反目,是谓萌牙巇罅。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5)。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6),或抵覆之。五帝(7)之政,抵而塞之,三王(8)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9)。

【注释】

(1)分错:错是混乱,骚乱;分错就是四分五裂的意思。

(2)窜匿:逃跑隐遁。

(3)伐射:互相射杀。

(4)乖乱:违背,错乱。

(5)抵而得之:得,取得。通过“抵”来取得。

(6)抵反之:意思是抵塞漏洞,纠正失误,使之返回治国正道。反,同“返”。

(7)五帝:我国古代五位圣天子,也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也有的说为:伏羲(太皋)、神农(炎帝)、黄帝、尧、舜。

(8)三王:古代三位明王,也就是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

(9)右:上位。吉礼尚右,以右为上。

【译文】

天下分裂混乱,上没有圣明的君主,公侯也不能以道德约束自己,那么小人狂妄进谗言,贤德的人得不到使用,圣人逃跑隐藏,贪图利益和弄虚作假的人兴风作浪,君臣相互猜疑,上下分崩离析,民众互相攻伐,父子关系失去礼仪,甚至相视若仇,这就是国家大乱的征兆。当圣人碰到这种裂隙,就会采用抵巇之术闭塞裂隙。世道还可以治理就弥补缝隙,不可挽救就弃而代之;或者这样治理,或者那样治理,或者闭塞恢复,或者治理到最后覆灭它。传说中上古五帝之时,是以抵巇之术闭塞天下,上古三王之时,是以抵巇之术得到天下。诸侯之间以“抵”术相征服,数也数不清。那时,善于运用抵巇之术者就处于上位。

【原文】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1)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2),可以检下(3)。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注释】

(1)天地这使:天地的代行者。

(2)上合:对上可合作。

(3)检下:对下可督查。

【译文】

自从天地有分离聚合、开始终结,就一定有缝隙裂痕,不能不认真考察。能够以捭阖之道观察,并灵活运用的则是圣人。所谓圣人,就是天与人之间的使者。世间没有裂隙,就隐匿等待时机;当时需要抵塞裂痕,就出谋划策。可以因势利导治理乱世,也可以大刀阔斧收拾残局。能够充分遵循这一原则,就可以为天地守神,也就是国家的统治者。

【解析】

本篇讲述的是如何洞察事物出现的裂痕(漏洞、预兆),同时采取果断措施加以弥补和利用的问题。

《鬼谷子》认为,任何事物都会出现裂痕,而且这种裂痕会由小变大。因此,作为己方在裂痕出现后应该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是内部的原因,就要堵塞;是外部的原因,就要消除外部的原因;是刚刚开始,就及时补救;是到了难以补救的程度,就加以改造重新获得。如果自己对出现的裂痕听之任之,不采取措施,就会被对方利用,自已就会惨遭失败。

相对而言,如果我们发现了对方的裂痕,就要充分利用,果断出击,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在裂痕出现之前,我们要有耐心,静观其变,不可莽撞。在接下来的《飞箝》中,《鬼谷子》曾讲有说服他人三法——重累法、利诱法、量能立势法,其实这三法实施的关键就是“抵巇”,即要抓住对方或思想迟钝,或重财色,或不明世情的性格弱点,否则是不会成功的。

本篇隐含了善于发现并抓住对方漏洞或及时补救己方漏洞的“抵巇之术”,在裂痕出现前不要蛮干而要等待时机的“深隐待时术”,等等。

【案例】

消除裂隙的方法很多,既可镇压,也可以疏导,能够消除裂隙不惜采用任何手段。

曲意奉迎,阴以谋人

北宋真宗时,宰相丁谓把持朝政,嫉贤妒能,独揽朝权。为闭塞皇上耳目,他不准朝官单独留在皇上身边,怕他们借机奏事,对自己不利。那些忠直之士侧目而视,却苦无机会奏明圣上。有位大臣名叫王曾,对丁谓唯唯诺诺,服服帖帖,唯丁谓马首是瞻。天长日久,丁谓觉得王曾对自己忠诚无二,倒也另眼相待。这天,王曾对丁谓请求:“我没儿子,想过继弟弟的儿子,请求皇上恩准。但怕大人误会,不敢单独去奏明。”丁谓觉得王曾一向对自己顺服,又想奏个人私事,故点头应允了。于是王曾单独留下面见皇上,陈上自己预先写好的列数丁谓罪行的奏章。过了几天,皇帝查明真相,终于免了丁谓的宰相之位,不久又把他贬为崖州司户参军。有时候,这种有利的“时机”需要用权术手段争得。

为了等待最有利的时机,有时便不得不对强大的对手假意逢迎,曲心下意地周旋。刘备暂受挫折时,委身于曹操门下。曹操素闻刘备有雄才大略、鸿鹄之志,心中也加以提防,常常暗中试探。刘备怕他加害于己,便施展起“深隐待时术”来,灌园种菜,追寻野趣。曹操素来多疑,仍不放心,在青梅黄熟季节,于后花园凉亭之上设宴摆酒,请来刘备,海阔天空,议论天下之事,以观刘备之志。曹操问:“您说当今天下,谁是真正的英雄豪杰?”刘备说了袁绍、刘表等拥兵割据的大军阀。曹操哈哈一笑,说:“差矣!当今天下英雄,唯您我二位!”刘备以为被曹操看破了“深隐待时术”,怕有生命之虞,便惊慌失措起来,一失手,把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上。曹操一看探出了马脚,忙盯着问:“怎么啦—”恰巧老天帮忙,阴沉沉的天上刚划过一道闪电,闷雷炸耳。刘备借机掩饰,说被雷惊吓得抖掉了筷子。曹操心中哼了一声,自此再不把这位怕雷的胆小鬼放在心上了。刘备看他懈怠下来,才觑了个时机逃出曹营。

苏秦说燕王

战国时,苏秦曾用“抵巇”之术成功地说服燕易王。

苏秦从师鬼谷子,学成出山,曾四处游荡,凭着他三寸不烂之舌,佩上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印,推行其合纵之术。当燕易王继位时,齐国乘机夺取了燕国十座城。于是燕易王命苏秦到齐国讨回十城,苏秦不辱使命,劝齐王归还了十城,撤走了军队。可是燕国却有人在燕易王面前诋毁苏秦说:“苏秦是个卖国的奸臣,不忠不孝,反复无常,并要发动叛乱。”燕易王于是对苏秦产生怀疑,心中不悦,苏秦出使归来后,对他十分冷漠。

苏秦了解到这个情况,决定向燕王解释,消除裂隙。他曾先对易王说:“臣原是一介小民,未有任何功劳,却受到您的礼遇。如今臣为大王效力,要还十城,劝齐退军,却受到您的冷遇,一定是有人乘机说了我的坏话,说我不讲忠信之义。但是,臣不讲忠信,正是大王的福分。比如有像曾参那样的孝子、伯夷那样的廉士、尾生那样的信士来事奉大王会怎么样呢?”

燕王回答:“那我就满足了。”

苏秦得到了燕王的回答,也就找到了君臣之间裂隙的根源,于是他继续说:“曾参是孝子,不可能离开父母半步,您又叫他如何去说服齐王退兵归还十城呢?伯夷志向高洁,宁肯饿死也不做武王的臣子,您又叫他如何去说服齐王退兵归还十城呢?尾生与一女子约会桥下,可是河水上涨,尾生抱柱而死也不失信于那女子,您又叫他如何去说服齐王退兵归还十城呢?

而我正是因为讲大的忠信而得罪君主的人啊!”

燕王疑虑仍未消,说:“得罪君主一般是因为不讲忠信,岂有以忠信而获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