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竞技体育的政治化与平等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了一个多种模式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竞争与共处的时代。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流,但仍然充满了政治冲突。国际上相互冲突的政治因素的存在,是现代体育运动中发生各种政治矛盾的温床。运动员代表国家或地区参加比赛,赛场上为获胜者奏国歌、升国旗,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使运动员的态度与国家的形象结合起来,加上媒体的宣传作用,强化了民族意识,使体育比赛成为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当体育运动的政治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时,国际政治力量对体育运动的利用已是不可避免的。萨马兰奇说他每天处理的问题90%是政治问题,而体育问题只占10%。受当前多元化国际政治秩序的影响,体育的政治化主要集中在与民族及国家有关的民族主义介入上。正是由于体育运动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使之能在当今世界积极地发挥其独特的政治作用,改善国家间的关系,促进国际上的团结与和平。同时,体育运动的政治化还使体育运动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使其失去独立性和本身的价值。正确处理体育与政治的关系,使体育运动在人类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平等化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不受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种族的、性别的差异影响,在统一的规则下,紧张、激烈而又友好地竞争。体育比赛是一种特殊的竞争方式,以严格的规则为运动员提供了理想的、对等的、公平的竞争条件,竞技比赛的胜负作为这种公平竞争的结果具有不可争辩性。这种公平合理的竞争赋予竞技运动员以高尚的价值,使之成为高尚的社会文化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人的行为变得崇高,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为人类社会和平共处、公平竞争提供了典范。
2.以扩大体育人口为目标的大众体育成为现代体育的发展潮流
(1)大众体育的平民化与普及化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体育运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作为祭祀神灵的宗教活动、达官贵族的娱乐活动和训练士兵的手段。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体育逐渐由“圣”入“俗”,成为平民百姓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活动,使体育运动平民化。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降低了人们的体力劳动强度,导致人类的生物结构和机能退化。饮食结构的改善,活动量的减少,致使体内脂肪积累增加,激烈的竞争和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使人们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文明疾病”广泛蔓延,人类面临生存危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各国积极采取措施,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德国通过实施“黄金计划”,大众体育得到广泛的开展,体育俱乐部由50年代的2 000余个增加到20世纪末的8 100个,参加体育俱乐部的人口比例由50年代的6.7%发展到20世纪末的40%。日本自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后把体育的重点转移到发展大众体育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体育人口已达70%之多。我国自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不断增加,大众体育得到迅速发展。以扩大体育人口为目标的大众体育正朝着平民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2)大众体育的多样化和生活化
大众体育的多样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们对体育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由过去的单纯健身观向身心健康、休闲娱乐、达成目标、满足需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了现代体育的价值观体系。二是体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体育运动是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感情交流的重要场合,它以扩展生活空间的形式调节人们的生理和生活方式,因此,人们自愿地参加体育协会组织、自发性体育组织、各种体育俱乐部以及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在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人们获得运动欲望的满足感、人际社会关系的调和感、目标达成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和形体的健壮美感。三是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化。现代大众体育的发展已不拘泥于某几种健身项目,更多的人希望掌握现代体育运动技术,将其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手段,特别是新兴体育项目的开发,为大众体育多样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人生观也由维持生存向追求发展进而追求享受转化。在现代社会中,体育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同时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人们开始追求参加体育活动本身的价值,享受体育运动的愉悦,把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使其生活化。大众体育在终身体育和终身健康思想的指导下,在多元化体育价值观的影响下,呈现出多样化和生活化的特征。
(二)中国当代体育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继承和发扬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体育的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改造旧体育,学习和借鉴苏联和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体育,逐步建立和健全了中国的体育制度,使中国体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中国当代体育事业的创立(1949—1955)
(1)“新体育”思想与社会主义体育方针的确立
1950年7月,国家主席毛泽东给当时第一份体育杂志题写刊名时,写了“新体育”三个字,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体育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也表明了新中国对体育的重视。新体育思想是指导建国初期体育发展的理论依据,奠定了社会主义体育方针的基础。
(2)中国当代体育中学校体育得到飞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门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有关的规章制度,并开始组建体育师资培训机构,学校体育得到迅速发展。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1952年,教育部设置了体育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也设立了相应机构,负责管理学校体育,制定和颁布各种有关学校体育的规定,检查监督学校体育工作的执行情况,学校体育管理逐步正规化。
(3)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把普遍增强人民体质、增强全民族健康水平作为体育的首要任务,体育活动不断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在广大职工、农民、军队中蓬勃开展起来。
2.中国当代体育的曲折发展阶段(1956—1966)
这一阶段是我国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但由于“左倾”路线和“大跃进”的影响,使这一时期的体育发展充满坎坷。1963年,随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转,竞技体育发展规模开始扩大,为运动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创造了条件。1965年后,以“两课、两操、两活动”为中心的学校体育格局也逐步形成。与此同时,群众体育也出现新的发展势头。
3.中国当代体育的低谷时期(1966—1976)
从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极大地摧残了中国的体育事业。1971年后,在各方面秩序有所恢复的前提下,体育才得以逐渐发展。
从1971年开始,中国逐渐打破了在国际体育活动方面与世隔绝的局面,开始恢复国际交往,并重新登上国际体坛。1972年,中国陆续加入或重新返回了一些国际体育组织,竞技体育开始恢复并且在局部有所发展。
4.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当代体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体育不但成为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一面镜子,也为社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了贡献,体育自身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体育制度、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完善自身的功能,并为社会的发展发挥自身的作用。
(三)中国当代体育与奥林匹克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中国当代体育走过了辉煌而又曲折的历程。由于社会背景的巨大差异,奥林匹克运动传入中国并取得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1931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奥委会后,旧中国参加了第10、11、14届奥运会。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三次参加奥运会的成绩均不理想,但在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逐渐了解并主动接受了奥林匹克运动,为这一运动在中国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新中国的成立,为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开始了新的历程。这一时期,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当代体育在融合中包含着冲突,处于全面发展期。
1949年10月,在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基础上,改组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全国体总对外代表中国奥委会。与1924年成立的全国体育协进会相比,其成员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组织系统也更加完善和健全,为推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1974年和1978年我国参加了第7届和第8届亚运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高水平竞技运动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内容之一,新中国竞技运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
1950年《新体育》杂志创刊,随后《中国体育》(英文版)和《体育报》也于1957年和1958年相继创刊,这些报刊成了我国进行奥林匹克宣传教育的阵地。奥林匹克运动的科学研究也开始起步,1958年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的体育科研机构——北京体育科研所(后改称国家体委体育科研所),各地又陆续成立了一批体育科研所,将奥林匹克运动的科学研究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推广。
但在这一时期,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当代体育的融合,主要是表层的融合,体现在用奥林匹克运动的项目、运动会形式、体育场馆和技术设施为中国人民服务,是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表层结构进行平等的改造和为我所用的阶段。我国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中层结构即组织体系方面则存在严重的对立。新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从一开始就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台湾问题,但根本原因还是由当时的国际政治形势造成的。由此可见,国际“政治”已深深地渗入了当时主张与“政治无关”的国际奥委会中。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国际奥委会对中国代表权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1958年8月19日,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发表关于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中断关系的声明,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严正声明不再承认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并中断同它的一切关系。与此同时,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由于同样理由,退出了国际游泳、田径、篮球、举重、射击、摔跤、自行车联合会及亚洲乒乓球联合会八个国际体育组织。从此,中国和国际奥委会的正常联系被迫中断了21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孕育了数千年华夏文明的中华大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中国当代体育也步入了最辉煌的时期。1979年,中国恢复了与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关系,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后,中国当代体育开始了全面走向世界的新历程。这一时期的中国当代体育以空前的规模,全方位地同奥林匹克运动进行了接触、交流和融合,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而使双方的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当代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交流和改造基础之上的。中华文化以它的博大精深和坦然自信走向世界,在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融合中经过选择其精华消化吸收后再创造的过程,是化宾为主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原样移植。这两种异质文化的相互交流,并不是一种文化吞没另一种文化,也不意味着中华文化要在相互交流中失去自己,它是一种不失其整体性的积极吸收过程,是两种异质文化在相互撞击中不断排斥、不断交流后发生嬗变,从而吸取了东西方两种文化圈中的精华和具有现代价值的成分,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中国当代体育文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