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百姓食品安全指南
49615600000017

第17章 食品的变质与保藏(2)

9.冰箱、冰柜的消毒包括哪些内容

低温冷冻对微生物只有抑制作用,而没有灭菌作用,据调查表明,存放食品的冰箱、冷柜有九成左右都有微生物的污染,最常见的有芽胞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弧菌及真菌。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多次发现因冷冻的污染引起肠道感染的事件。所以冰箱、冰柜的清洗消毒是非常必要的。

冰箱、冰柜要定时化冰、清洗,去除积存的微生物,而后将冰箱、冰柜的温度回升到同室温一致时进行消毒。最常用的消毒剂,一般选用气味小,无残毒、无腐蚀的消毒剂,如:用0.1%苯扎溴铵(新洁尔灭)、3%~5%碘仿(碘伏)、2%的过氧乙酸,要均匀擦拭30分钟。这样就可以把细菌和有芽胞的菌类杀灭。为防止残留化学消毒剂对冰箱、冰柜的腐蚀,在使用消毒剂30分钟之后,可以用清水和洁净抹布反复擦洗,彻底祛除残留的化学消毒剂。而后,冰箱、冰柜重新启动使用。

10.常温下放置2小时的熟食是否要加热食用

常温一般多指室温,温度在20~35℃之间。人体的体温在37℃C左右,与人体有关的菌类在这个温度时是最适宜生长繁殖的。一般来讲常温比较适宜细菌生长繁殖,食品专家称5~60℃是“危险温度带”。据调查大多数食物中毒,都是食物在常温下放置时间过长被微生物污染所致。

熟食在常温下放置2小时,虽然放置时间不长,但也是极容易被污染的,熟食的保存有两条原则:一是热保存,温度在60℃以上;二是冷保存,温度在5℃以下。5℃以下至60℃以上被称“减菌温度带”在此范围之间保存的食品是相对安全的。

常温下放置2小时的熟食要加热处理后食用才是比较安全的。

11.米、面存放的要求有哪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供应繁荣,主食供应由过去的品种单一到现在的花样繁多,作为集体伙食单位,采集的米、面等粮食怎样存放才符合卫生要求?

米、面等粮食应分别存放在主食库内,距地面不少于30厘米,距墙壁不少于20厘米,堆与堆之间相距不少于30厘米,码放的层不易太多,5~6层为宜。7~10天要翻垛一次,翻垛时不要把外层的米、面放在中间,因外层的米、面吸入空气中的潮气较多,如堆放在中间水分不易散发,易使米、面发霉。翻垛时外层仍放在外层,条件方便的伙食单位,米、面一次不要购买太多,特别是南方的梅雨季节,买回的米、面最好存放在有盖的缸、桶等容器内。要经常检查米、面的潮湿情况,如用手抓一把面粉,使劲一捏,松开手面粉不散开,则说明含水量较大,应尽快放在阳光下晒干。大米不宜在阳光下曝晒,以防引起米裂纹,影响米的质量。库房要通风良好,室温最好在15℃以下,相对湿度在60%为宜。居住在海边等潮湿地方若要存放较多米、面时,除上述措施外,还可以因地制宜,把干海带放在主食库内,海带可把空气中的水分吸收,减少主食库中的湿度,另外要经常进行检查,这样才不易使米、面发霉,给就餐者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主食。

12.肉类食品存放有何要求

畜、禽类肌肉,普遍含有蛋白质、脂肪及一些无机盐和维生素。经适当的烹调加工,味道非常鲜美,维护饱腹感,能为人体提供较多的热量,易于消化,是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繁荣,肉类产品生产的花样越来越多。如鲜肉、冻肉、肉松、肉干、肉罐头、香肠、火腿肠等,品种繁多。面对各种各样的肉类怎样选购和保存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重要常识。

冷藏:冷藏是肉类保鲜存放的重要手段,应用十分普遍,肉类低温冷藏(0~2℃),能阻滞微生物的繁殖,同时又可加速肉的排酸(肉类的成熟),可使肉类的商业价值和消化率大大提高。但冷藏也可使肉表面水分散失,重量减轻,脂肪氧化、水解、聚合,导致肉的风味变差、变色。因此肉类不宜长期冷藏。

冷冻:冷冻(-18℃以下)可使肉类保存时间较长。如:火鸡冷冻9个月,小鸡肉冷冻8个月,分割猪肉冷冻9个月,基本上不损失营养成分。但是肉类在低温时会在动物组织中形成较大的冰晶体,破坏了组织的细胞膜以致解冻时组织液的流失,也失去了一些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造成肉的干缩问题十分明显,干缩会导致肉的风味、色泽、营养及外观发生变化。

加热:加热杀菌是肉类延长保藏期手段之一,也是应用较广泛的方法。加热可以杀菌,破坏酶和有害因子,况且营养损失较少,加热可以使肉类色、香、味得到改善,蛋白质消化吸收率提高。常见的加热生产的成品有肉罐头、各种火腿肠、卤肉等。但对熟肉类食品要注意生产厂家、保质期、有无破损。

脱水:脱水保藏肉类是一种古老的方法,脱水的方法不同,对食品营养价值影响也不同。如:肉松、肉干等这类食品极易氧化,要避光保存。

腌制和熏制:腌制肉类是一种古老的加工方法,腌制时向肉内加盐、硝酸钠及调料,是改进制品色、香、味的一种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腌制和熏制的肉类中,曾检出致癌的物质亚硝胺。有人建议在腌制和熏制肉类时加一些抗氧化剂维生素C、E。减少亚硝酸盐向亚硝胺转化,对腌制和熏制肉类是有益处的。

13.奶制品的购买存放有何要求

奶制品包括:牛奶、酸奶和奶酪。

(1)牛奶被营养学家称为“白色血液”,它有100多种营养成分,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我们平时食用的牛奶有两种:一种是巴氏消毒奶,即在60℃的温度里消毒,约15秒钟,可以杀死原料中大部分的致病菌;另一种是超高温灭菌奶,即在140℃的高温中3秒钟就可把奶中的微生物全部杀死,以上两种奶可以直接食用。

(2)酸奶:被人们称谓“肠道清道夫”。它以优质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菌发酵,高温杀菌,在全自动及封闭条件下制成,酸奶可以抑制体内有害菌的繁殖,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增加人体内的免疫力,是一种老少皆宜的保健品。

(3)奶酪被称为“奶黄金”。10~12千克鲜奶才能提炼加工1千克奶酪,可以说是精华中之精华。奶酪营养丰富又极易被人体吸收,每日只摄取一点儿,就会给你提供优质的蛋白。

按照我国规定,牛奶的储存条件应该在2~6℃下保存,牛奶从出厂到消费者手中,应在冷藏链中进行。如若在常温下存放4个小时,就可能会变质,所以购买牛奶时,一定要认真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临近保质期的牛奶可以加热后再食用,但不要煮得时间太长,否则会使蛋白凝固,钙质沉淀,浪费营养。

合格酸奶凝固均匀,细腻无气泡表面有少量的乳清析出,呈乳白色,吃起来酸甜可口,有一种酸奶特有的香味。变质酸奶,有的不凝块,呈流质状态,有的酸味过浓或有酒精发酵味,有气泡、霉味和颜色的改变,变质的酸奶不可食用。

总之,奶制品都需在低温下冷藏,以防变质。

14.糕点、糖果的存放有什么要求

糕点、糖果花色品种较多,松软可口,甜蜜有营养,携带方便,深受青少年欢迎,也是家庭常用的休闲食品。因糕点糖果本身成分较多,生产工艺复杂,增加了很多污染的环节,所以在存放糕点糖果时,尤其要有卫生安全有效的措施。

糕点、糖果含有淀粉、糖、蛋奶、油脂、果汁及各种添加剂、着色剂,具有很多种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但它也是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诱人的香甜味,同时会引来蟑螂、苍蝇、老鼠等有害动物的危害。糕点由于含水量较多,未经彻底加热,生产工艺或包装材料的不卫生,存放场所的温度、湿度及存放时间的长短极容易引起霉变。糖果含糖量较多,糖在空气中吸收水分而使表面发黏。奶糖保存不当可使油脂水解,产生游离脂肪酸,会产生不良气味。

果仁、蜜饯类极易被虫蛀,酸败变味。总之糕点、糖果类食品在购买时,一次不要购买太多,以能一次消耗完为宜,剩余的最好放在干净密闭的容器内,并存放在干燥低温处,在保质期内食用完。

(孙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