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49615200000042

第42章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媒介之城:媒介空间理论与城市景观》基础上修改而成,同时也是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同题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虽然已有较为完善的框架和成熟的书稿,但真正完稿,还是经过了超出我预期的时间。一方面媒介情境快速变化,增加了我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另一方面我对于要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形成为一部完整的著作之事极为慎重,因此我必须反复斟酌其中的内容,增删必要的和不必要的文字。

选择城市作为我观察和分析的对象,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决定。在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占据我们的视线。大众媒介的产生与延伸和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城市中的街道、桥梁、公路与高楼大厦,本身就是有形的媒介,而依托城市存在的各种传媒更是城市无形的触角。不同身份的人会形成对城市完全不同的观感。每天生活在城市中的普通人,可能会对这些热闹的景致熟视无睹;作家则将城市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和背景;摄影师用影像去描绘千变万化的城市表情,而本雅明式的“闲逛者”纯粹用眼睛去品味城市中的视觉符号……城市在多样的视角下变得生动起来,虽然这些角度和方法都未免过于感性和主观,但它们又十分真实地存在于现实当中。作为一名研究者,我更希望采用一种冷静的姿态,从传播学中找到切入点,对这些记录城市的方法与媒介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我选择了媒介空间的视角来描述城市的景观,是因为城市作为媒介、文化和地理的结合体,本身就是媒介空间研究的绝佳样本,而且我会将其作为以后继续研究的方向。城市以及媒介空间还有许多我在书中没有详述的地方:城市与媒介相互交织而形成的复杂关系,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城市本身的进程加快,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都值得持续关注;新媒体对于媒介空间与城市格局的革命性意义需要专门的论述。而这20余万字的研究心得,只能说是打开了一扇“窗”,或者说是一小片的“火光”,还有更多的没有被火光照到的角落,将在我接下来的研究中进行展现。

在博士论文以及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这期间经历过种种焦虑、欣喜和感伤,让我感到庆幸的是,一直以来都有让我永远心存感激的人,他们的鼓励与支持,是我执著于研究的强大动力。

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邵培仁教授在学术上给予我的帮助。他的冷静和智慧总能鼓励我,并让我戒掉浮躁,沉心于传播学研究。而令我难忘的,还有他长久以来的关爱和宽容。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吴信训教授,当年是他将我带进了新闻传播的学术领地。正是在他的门下,我始悟学问之道。他一直关心我的成长,让我受益无穷。感谢张梦新、李杰、吴飞、李岩、赵晶晶教授,他们给我的论文及书稿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意见与建议,使我在写作之时思路更加清晰,并在细节处予以我重要而宝贵的指导。

感谢我曾经的同窗学友,与他们的良好关系使我获益匪浅,在学业上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帮助,更是我珍贵的财富。感谢始终爱我、支持我、带给我快乐的朋友和亲人。

我要深深感谢我的父母,哥哥嫂嫂和可爱的小侄子。在本书写作过程中那些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让我明白家人永远是自己最强大的精神支柱。尤其是爸爸妈妈,他们的操劳和体贴,以及言语行动之间透出的浓浓爱意,让我感动。

方玲玲

2011年9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