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文化转型,深受其传统文化影响。在俄罗斯,由于其发展历史的间断性以及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理特征,使得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源流的文化在俄罗斯精神空间激烈碰撞,俄罗斯文化一直处于东、西方摆的无根基状态,在形式上体现为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长期争议中。俄国著名思想家别尔加耶夫指出: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东方和西方两股世界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俄罗斯是世界的一个完整部分,是一个巨大的东—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相互角力。往往在每个转折或危急时刻,它或顺轴左移或顺轴右移,在两个吸力中心摆,始终不能固定自己的轨道,反而潜藏着产生割断和分裂其地缘政治空间的巨大潜能。这种现实使俄罗斯文化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备感艰辛,表现出大起大落的悲剧性命运。
俄罗斯文化东西方角力的结果表现为在发展顺利的情况下,便忽视外来文化的吸收,盲目排外,而在发展受到挫折的条件下,又忽视对本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崇洋媚外。同时,俄罗斯历史上文化变迁均以重新察看、否定或者暂时中止前一阶段的文化范式为标志,但新的文化范式任何时候也没有彻底代替旧的文化范式,而是处于一种并存的状态,充满矛盾和戏剧性。这些特点在每一次文化转型时期体现得特别明显,使得每一次文化转型都伴随着激烈的思想文化冲突和碰撞:传统与现代、西化与本土、自由与专制、浪漫与现实、激进与保守,等等,这些特征也体现在20世纪末俄罗斯的当代文化转型过程中。
当代俄罗斯文化转型,首先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初主流文化彻底推倒重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批判的对象,出现短期的自由主义狂热,极力推崇美国文化阶段。而当全面西化式的改革受到严重挫折,引发了经济危机和社会急剧动荡时,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又遭到越来越多俄罗斯人的指责和唾弃,俄罗斯再次进入西方派和现代斯拉夫主义的激烈争论中。到90年代中期,俄罗斯主流文化转型体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态势。一方面是道德败坏,精神颓废,另一方面则是各种社会思想风起云涌(如自由主义、左翼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欧亚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等)。面对整个国家陷入意识形态终结和思想危机喧闹声中的俄罗斯社会,大多数俄罗斯人感到茫然无措。不少俄罗斯人认为,转型前十年,俄罗斯在原有价值观体系破裂后,整个社会已陷入泥潭,思想出现鸿沟。在各种思潮多姿多彩的表面下,俄罗斯社会实际处于精神分裂状态,国家已出现意识形态真空,公众原有的道德标准被摧毁,信仰动,陷于犹豫和彷徨。与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相比较,这种精神文化领域的危机更为严重,俄罗斯主流文化重构也因此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对主流文化失范及其带来的严重影响,1999年12月,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俄罗斯新思想,并在之后2000年2月《致选民的公开信》、同年7月的国情咨文中予以完善,逐渐成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俄罗斯新思想的主要内涵是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作用和社会团结4个方面。其中爱国是最基本的,只有爱国才能努力强国,而有效的国家权力和社会的团结也是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国家是重中之重,强有力的国家、国家主义、爱国主义和强国意识是新政府认定的全民族的意识形态,是团结俄罗斯社会、复兴俄罗斯的精神良方。普京总统俄罗斯新思想的提出,是基于俄罗斯传统文化、苏联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补充的原则,是重建多元价值下的一元价值核心。正如普京所说,俄罗斯文化不必在东方和西方之间摆不定,更无须把自己挂靠在东方文明或者是西方文明的属性上,俄罗斯就是自己,就是东方和西方的中介,是东西方文化共同炼成的‘ 融合体’。务实的意识形态重塑理念和加强对教育、文化领域的投资,使得俄罗斯新思想很快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并发挥了意识形态整合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转型期中俄均经历了主流文化的解构与重构,但中国主流文化建设是一直持续的,是一种对传统主流文化缺陷的发展性完善,在社会转型中一直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再一次体现出中国文化发展持续性的特点。俄罗斯的主流文化转型,经历了意识形态真空的阵痛,给社会政治、经济转型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俄罗斯民族、人民的心理,留下了巨大的创伤。普京总统最终确立的有俄罗斯特色的新思想,也再一次从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一元和多元、本土与西方等关系角度,给出了文化转型方向的答案。
二、精英文化面临危机
精英文化又叫雅文化,是指在知识分子和上层统治阶级当中流行的具有一定系统性、自觉性的文化。中华民族与俄罗斯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俄知识分子以各自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关怀,创造了广泛流传的哲学、文学、艺术等经典作品,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俄文化转型,导致了文化的市场化、商品化和娱乐化,市场化的解神圣化、祛魅化以及金钱作为衡量文化价值的观念逻辑打破了精英文化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和艺术审美规范,极大地挤压了作为精英文化代表的经典作品的生存空间。作为精英文化特权者和经典作品创造者的知识分子,其显赫的地位和身份优越感不再。在中国,甚至很多人把精英称为白骨精,即白领、骨干、精英,精英文化变为经营文化。而俄罗斯,精英知识分子的生存则更为艰难,连被誉为20世纪芭蕾舞女神,苏联芭蕾舞艺术的象征和骄傲的乌兰诺娃,为了维持生计,也不得不变卖家产。大量艺术家不得不靠到国外巡回演出度日,大量科学家离开俄罗斯或转行从商。
文化的市场化转型,使中俄精英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人文学术著作出版难、传统的经典艺术生存艰难、精英文化滑向商品化、大众化、浅表化、精英知识分子生活艰辛,对政治文化普遍冷漠、疏远,失去了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动力、社会道德出现危机,世风日下等方面。中俄精英文化发展面临的危机,在属性上是一致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在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尽管精英文化受到的冲击显而易见,并且出现了许多负面现象,但由于文化转型的连续性和社会稳定快速发展,中国政府和有识之士对精英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反思从来都未停止过,精英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政策不断制定,所需资金不断增多,传播渠道不断拓展,其生存环境正在逐步改善,总体上体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俄罗斯文化转型中精英文化危机程度远远超过中国,这对以深沉的思想性和浓郁的忧思感著称的俄罗斯文化艺术的冲击,对其知识分子从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打击,将会很长时间存在于俄罗斯社会。好在普京上任以后,采取了诸多恢复精英文化传统的政策和措施,俄罗斯的精英文化正行走在复苏之路上。
三、大众文化勃兴
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现代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文化类型。它以现代化的大众传媒为依托,受市场规律支配,是一种具有商业性、娱乐性、媚俗性和技术性等特征的模式化文化形态,是现时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方便、时髦、流动的生活方式的体现。作为一种快餐式的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并不执意追求文化价值的永恒性,其商品性凌驾于一切之上,以市场效益为主,而从消费的角度,大众文化则以其欲望化叙事法则,更多的是给工作忙碌的大众一种经验上的娱乐和感官上的享受。
中俄社会转型,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其倡导的市场化、都市化、世俗化、技术化等现代性发展原则,为大众文化的勃兴创造了充要条件。自由市场经济把价值规律和商品交换逻辑向文化领域推演,现代技术对人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改变,使一种新型的市场消费主义文化产生成为必然。由此,自上世纪80年代文化转型以来,市场化的推动、早已成熟的西方文化工业产品的大量引入,中俄进入了大众文化发展的快车道,主流文化受到巨大冲击,精英文化不断边缘化,而以商品化、娱乐化、技术化为表征的大众文化却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并迅速成为事实上的社会主流文化。
纵观中俄社会转型期的文化景观,由媒体传播的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流行的大众文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各种通俗小说、侦破小说、言情小说(在中国还主要体现为武侠小说),男性、女性、汽车等时尚化杂志,都市报、娱乐、消费周报摆满书店报摊;各种娱乐片、爱情片、警匪片、生活片以及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充斥荧屏;电视里经常播出的肥皂剧、反映隐私、爱情、暴力犯罪等各种类型的电视剧、各种娱乐节目、体育节目;网络声音、文字、图像多媒体结合的各类大众文化形式的汇聚,以及网络论坛、博客、播客、网络络游戏等等;铺天盖地宣传文化产品的广告;由媒体传播衍生的主持人、策划人、制作人以及明星、追星、包装、炒作等流行现象;生活中包括各种流行品味、格调、建筑、人文景观、酒吧、时装、模特、流行音乐、卡拉OK、高尔夫、旅游等。大众文化以一种思想解放、个性解放者的姿态,迅速进入中俄社会,高雅与通俗、艺术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审美与消费等传统的边界断裂了,艺术的生活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常态,两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时尚观念不断改变。大众文化的流行,成为中俄20世纪末以来蔚为壮观的文化转型景观。
大众文化勃兴成为中俄文化转型不争的事实,无论从中俄历史一元化的主流文化、追求艺术审美的精英文化传统角度,还是从大众文化本身属性角度,大众文化的流行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均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傅守祥博士在其大众文化研究专著《审美化生存——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象与哲学批判》中,对大众文化的本有价值做了精辟的评价。他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