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由来
49612500000037

第37章 成语、典故的由来(2)

蔺相如到秦国,在宫殿上把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见璧大喜,并叫宫中美女传观。相如见秦王没有交付城池的诚意,便假意说璧上有点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秦王信以为真,便把和氏璧交给了相如。相如接过璧来,“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意思是:退一步靠柱子站着,愤怒得头发都向上直立,好像要把帽子冲开一样),他大声向秦王说:“赵王派我来时,斋戒了五天才把璧交给我,现在大王却这样随随便便就接了和氏璧,显然是没有诚意交付城池。和氏璧现在我收回了,你如要强夺,我宁愿把我的头同璧一起在这柱子上碰个粉碎。”秦王不得已,只好假意答应斋戒之后再接受此璧。蔺相如知道秦王不会交付城池,就暗中派人从小路逃走,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了赵国。

后来人们利用“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主人。

望梅止渴的由来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在行军途中,因天气闷热,兵士们个个口干舌燥,很想喝水,但又找不到水源。为了稳定士兵的情绪,激励士兵的斗志,曹操便心生一计,扯谎说:“前面有很大的一片梅林,梅子很多,又甜又酸,可以止渴。”士兵们听了,想起梅子的酸味儿,都流了口水,也就不再嚷口渴了。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成“望梅止渴”,用来表示以空想来聊以自慰,或愿望无法实现。

卧薪尝胆的由来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吴越两国地处毗邻,因此常常打仗。有次吴王阖闾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右脚,以致伤重死亡。阖闾死后,由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后,夫差带兵前往越国报仇。公元前497年,两国大战于夫椒,吴国大胜,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情况十分危急。勾践听从大夫文种之计,准备了珍宝、美人,派文种悄悄给吴国的太宰伯送去,并通过太宰伯的关系,文种见到了吴王,得到了向吴王求和的机会。文种恳求吴王说:“恳请大王饶恕勾践的罪过,收下这些珍宝,如大王不肯赦罪,勾践一定要杀死他的妻室,焚烧这些珍宝,和你决一死战。”太宰伯也从旁劝说吴王,吴王才答应了。但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吴王不听,允许越国成为吴国的属国。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同他的妻子前往吴国。夫差叫他夫妻同住在阖闾墓前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夫差出去游玩,勾践总是拿着马鞭子走在车子前面。后来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示对夫差的忠心,竟去尝夫差的大便味道,以预测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巧,夫差病好的日期与勾践预测的日期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就把勾践夫妇放回国去了。

越王勾践虽然被打败了,但他回国以后,就立志报仇。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还挂着苦胆,睡觉前后,吃饭前后都尝尝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发展生产,训练并武装了人民,越国由弱变强,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越国成了当时的强国。

项庄舞剑的由来

《史记·项羽本记》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刘邦想称王关中的计谋被他的左司马曹无伤泄漏给项羽,项羽为此非常生气。为了打败刘邦,第二天项羽便杀牛宰羊,犒劳将士,以备出击,项羽的季父项伯闻知,星夜赶入刘邦营中,告知此事,刘邦深知,项羽在新丰鸿门驻有军队四十万,而自己在霸上仅有十万兵卒,势力相差甚殊,要用武力,只有自己吃亏。为了摆脱困境,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表示歉意,借以缓和紧张空气。刘邦到了鸿门对项羽说:“臣绝没有称王之意,完全是小人在挑拨我们的关系,望将军细察之。”项羽听了刘邦之言,以为刘邦对他很尊重,便不以为意了,并热情邀请刘邦共进午餐。在酒席上,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要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羽都佯装不知。范增见项羽不忍杀刘邦,便去找来项庄,密告他说:“你去以舞剑作乐为,把刘邦杀掉。”项伯见项庄来意不善,也起而舞剑作乐,以保护刘邦。张良见事不妙,酒席不安,急叫樊哙进来。樊哙急问:“情况怎样?”张良说:“甚急!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在沛公也!”(意思是:非常紧张,现在项庄舞剑作乐的用意是杀沛公。)于是樊哙便闯进营帐,以保护刘邦。为了脱险,刘邦以解便为名到厕所,并把樊哙叫了去。刘邦对樊哙说:“现在我出来了,未向项王告辞,怎么办?”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意思是:干大事业,顾大局的人,不必照顾小节。现在别人就是刀和菜板,我们已经是菜板上的鱼和肉,还告辞干什么!)于是刘邦就带着樊哙等人悄悄的逃走了。

后来人们用“项庄舞剑”比喻别有用心。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了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悬梁刺股的由来

《战国策·秦策一》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有位游说家名叫苏秦。起初,他以连横之策去说秦王,秦王不听,以后又十次上书,秦王仍不采纳。苏秦川资用尽,一无所成,不得已只好背着书袋回家。

苏秦回到家中,妻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也不和他说话,兄嫂也不理他。这种处境,使他非常痛苦,不禁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妻子不把我看做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做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做儿子,这是我的过错呵!”他决心下一番苦功,认真学习。从那时起,他夜以继日地伏案读书,仔细揣摸,勤学苦思。每当读书读到疲劳至极之时,他就“引锥刺其股,血流至足。”(意思是: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使自己不打瞌睡,以坚持学习。

由于他能勤学苦思,一年之后,学识大有长进,有了新的认识,于是以合纵的策略去游说秦王。秦王认为苏秦才学非凡,对他十分器重,就封他为武安君,授他以相印,赐他车子百辆,锦绣十匹,白璧一双,黄金万镒。

又《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汉朝时候,有个名叫孙敬字文宝的人,十分好学,晨夕不休。到了深夜,万物俱息,而孙敬仍苦读不止。当他疲倦至极,头都直往下垂而瞌睡的时候,便以绳系头,“悬屋梁”(意思是:用绳子把头发拴住,然后把绳子系在屋梁之上。)他以这种坚强的毅力,坚持长期苦读,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来人们把前一故事中的“引锥自刺其股”和后一故事中的“以绳系头,悬屋梁”简缩成“悬梁刺股”后来形容刻苦读书的自学精神。

夜郎自大的由来

《史记·西南夷列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夜郎在汉代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国土很小,只有一个县那么大,而且出产不多。可是夜郎的国王却很骄傲,自以为他统治的国家是很大、很富裕的。当汉朝派使臣去访问他时,他竟不知天高地厚的问:“汉孰与我大?”

后来人们称夜郎王这种行为叫“夜郎自大”,用来比喻眼光短浅、见识贫乏却又自高自大之人。

一箭双雕的由来

《此史·长孙晟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南北朝时代有个大将名叫长孙晟。他聪明能干,长于军事,善于射箭。有一次,他奉周宣王的命令,护送赵王之女千金公主到突厥国去成婚。突厥国王摄图很重视他,佩服他骑马、射箭的本领。当地的人听见他猛烈开弓之声,都惊异地称他做“霹雳”,看见他飞快跑马的姿势,又称他做“电闪”。摄图挽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才让他回国。

长孙晟在突厥期间,有一天国王和他一道出外打猎。忽见空中有两只雕,国王随手给长孙晟两支箭,请他把雕射下来。“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而双贯焉。”(意思是长孙晟跑过去一看,两只雕正在力争一块肉,于是拉弓搭箭一射,两雕就被一箭射中了。)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箭双雕”,用来比喻采用一种措施或一种办法而得到两种收获或效果。

一字千金的由来

《史记·吕不韦列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秦庄襄王死后,太子嬴政继位。嬴政当了秦王以后便任用吕不韦为相国。吕不韦以优厚的待遇招募了食客3000人,叫食客们人人动手著书立说。他把食客们著的书汇集起来,取名为《吕氏春秋》。他认为这部书,已把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包揽无遗,因而在咸阳市大门口予以公布。并且贴出告示,悬挂赏钱,如果有人看后能增加或减少一个字的,便赏给一千金。

后来人们便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字千金”,用以形容诗文价值极高。

运筹帷幄的由来

《史记·高祖本纪》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刘邦打败项羽之后,天下已定,便在雒阳南宫设宴请客。在宴席上刘邦说:“诸位将领,你们不要隐瞒我,坦率地说一说,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掉天下?”卫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城略地,取胜后能论功行赏,与大家分享利益,项羽则不然,他嫉妒贤才,有功的人他就陷害,有才学的人他就怀疑;打了胜仗,得了土地,既不赏有功之人,也不给人一点好处,所以他失掉了天下。”

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意思是:你只知道这一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在营帐之中决定计策,能取胜于千里之外,这点我不如张良;安定国家,抚恤百姓,保证供应不缺,粮食不断,这点我不如萧何;组织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点我赶不上韩信,他们三个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用他们,所以能取得天下,项羽有个能人范增,他不用,所以他失掉了天下。)

后来人们把“运筹策帷帐之中”简写成“运筹帷帐”(或作“运筹帷幄”),用来指称在后方策划作战,研究战略战术;引申为筹划、指挥。

纸上谈兵的由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代,赵国有个名将叫赵奢。他有个儿子名叫赵括,自幼爱读兵书,常常高谈军事,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他父亲也难不倒他,俨然是个军事家。很多人认为赵恬很有才能,但赵奢总认为赵括不能担当重任。

公元前259年,秦军无故攻打赵国,两国在长平对阵。这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赵王只得派上了年纪的廉颇出战。开始,赵军连连失利;以后,廉颇改变战略,任凭秦军百般挑衅,他都坚守阵地,决不出战。日子一天天拖下去,秦军的粮食武器供应发生了困难,于是他们派间谍潜入赵国都城,四处散布谣言:“秦国最怕赵括做大将。”当时赵王正在为廉颇军事上毫无进展发愁,听了谣言,便想任赵括为将以代廉颇。蔺相如知道后便去劝阻赵王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意思是:大王只凭赵括的名气而任用他,就好像把瑟柱用胶粘住来鼓瑟一样。赵括只能背诵他父亲的用兵之书,而不懂得如何根据现实情况灵活运用。)赵王不信相如之言,便以廉颇年老力衰为名,命赵括去代替廉颇的职务。赵括接任之后,趾高气扬,自以为是,生搬硬套兵书的条文,任意更改廉颇制订的正确战略方针,又不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新的作战方案,因而陷于被动,被秦军所围困。赵军被围困了40多天,箭尽粮绝,人心大乱,赵括眼看再呆下去只有饿死,于是带领赵军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

后来人们把“若胶柱而鼓瑟耳”简缩成“胶柱鼓瑟”用来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把故事中赵括夸夸其谈的用兵之计概括为“纸上谈兵”,用来比喻只会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指鹿为马的由来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秦始皇刚死的时候,宦官赵高不愿让始皇的长子扶苏继承皇位,要拥立始皇的第二个儿子胡亥继承帝位。为此,赵高对始皇之死,严守机密,并假传圣旨: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之后,他才宣布始皇已经死去,拥立胡亥继承皇位,这就是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便拜赵高为相。

赵高做了丞相之后,就想造反篡位,但又怕臣子们不服,所以就想先试一下自己的威信。有一天,赵高趁文武百官朝见秦二世的时候,特地叫人牵一只鹿献给秦二世,并当着群臣指着鹿说:“这是马。”二世笑了一笑说:“丞相弄错了吧!你把鹿说成马了。”赵高没有理他,又故意高声问大臣们:“这到底是马还是鹿?”群臣有的畏惧不敢言,有的直言为鹿,有的为了讨好赵高就歪曲事实跟着说是马。说实话的人后来被赵高暗杀了。

后来人们把赵高的行为叫做“指鹿为马”,用来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自相矛盾的由来

《韩非子·难势》中有这样一则寓言:

从前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了招徕顾客,便夸耀他的矛非常锋利,不管是什么东西都能刺穿。过了一会儿,他又夸耀说:“我这盾哪,非常坚硬,不论多么锋利的武器都刺不穿。”有人就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又怎么样呢?”那个买矛和盾的人被问得瞠目结舌,没法回答。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自相矛盾”,用来比喻事情(事物)前后不相符合,互相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