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49612400000045

第45章 一个栏目盘活整个频道

■张炀

因《南京零距离》而声名鹊起的城市频道,前身为江苏电视台经济台,又称“二套”,创建于1993年3月1日。十年来,由于频道定位不专,加上体制机制制约,虽屡经改版,一直在低水平线上沉浮,难有亮色。2001年6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挂牌,城市频道于半年后的2002年元月1日,创设直播类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频道形象以名牌栏目借势发力,成效卓著。纵观该频道5年来的收视率曲线,真实反映了由名牌栏目盘活整个频道的改革历程。

一、十年面壁图破壁

1993年的经济台,从名称上看,很有点专业频道的味道。但全国省级台同业,都习惯把各自的经济台称作“二套”,频道的定位和栏目的设置,没有体现专业化“经济”频道的特色。其实质只是一个缩小了的综合台,甚至是一套节目的中转站或收容所。

1995年频道有过一次较大调整,创建了《21点纪实》、《都市传真》等颇有口碑的栏目,但整体呼应不够,更囿于体制机制约束,很难有新的作为。

此后,江苏经济台虽一度改称“江苏二套”,但换汤没换药,因袭了母体诸多困惑的节目,整体收视率的低下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2000年5月22日,二套节目易帜“城市频道”并再次大规模改版。客观地说,“城市频道”的定位还是有见地的。从大环境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沿海省会城市的加快发展,都是“城市频道”应运而生的土壤和气候。从微观来说,省级台的二套节目,受到了省会城市台的严峻挑战,办台如若缺乏针对性,无异于盲人摸象。自然,专业化频道兴起的当今,“城市频道”的定位还不够彻底,不够“专业”,只能说是一个相对单纯的“综合”频道,或者说是一个相对庞杂的“专业”频道。但是,能从综合频道的附属二套节目,走到“城市频道”这一步,不能不说是“初级阶段”的一大进步。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更多地继承了旧理念的“财富”,戴着鲜花,也戴着镣铐艰难起舞。

改革迎来的重大变化,是成立了广播电视总台。2002年1月1日,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日播型新闻类直播栏目《南京零距离》。驻地南京的城市频道,直播跨时60分的主打栏目,不光节目内质和频道定位得到了高度统一,其名称和栏目宗旨,也与当地观众充满了亲和力。至此,由名牌栏目带动频道整体形象的系统工程,进入了一个不断攀升的新境界。

二、一箭中鹄零距离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除了改革带来的体制机制的变化之外,还有诸多经验可寻。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通过对收视率的分析,把准了脉搏,找对了穴位。

回顾2000年5月的改版,力度不小,但成效不显,从收视率报告中,可以看到其症结所在:

1.老版和新版原封不动的是21∶00的省台新闻,恰恰就是以此21∶00为交界点,改版前一周为0.44%,改版后一周为0.43%,尽管带有偶然性,其巧合的精确度令人叫绝。

2.新版21∶00之前为投入最大的城市频道栏目群,图中提供了两个信息:a.新栏目暂时还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b.以自创的新栏目和原先的电视剧相抗衡,不合观众在当时的收视需求。或者说,是准备以牺牲收视率为代价的。

3.21∶30以后,新版电视剧明显高于原版的专栏,再次对(2)b的阐述作出了论证。

4.请特别关注21∶00-21∶30区域段的省台新闻,新版的编排因为在21∶30将有电视剧,观众的提前量和期待值拉动了收视率!

针对两次改版都没涉及、明显和城市频道定位拉开距离的省台新闻,《南京零距离》的推出,既是对频道的零距离,又是对本埠观众的零距离,对症下药,引领导向,观众自然渐行渐近,趋之若鹜。

三、举纲张目全盘活

1.对频道的前拉动和后拉动

《南京零距离》的直播时段,从每天的18∶50到19∶50。截取栏目播前18∶45和播后20∶00的收视率来看,名牌栏目对频道的前后拉动非常明显。栏目做大做强后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充分显现了马太效应。

2.对频道的整体拉动

依托名牌栏目打造频道,其余栏目的设置或取舍,均以“城市”定位,在一丝不苟环环相扣的努力中,频道的马太效应,也开始不断显现。

表现之一是兄弟频道的首播剧,在城市频道作二轮复播时,收视率有增无减;

表现之二是每年度的季节性联赛,球队场次变化不大,但收视率和上榜率判若两个频道;

表现之三最为典型:同城某频道主办了一台《相聚南京演唱会》,希望城市频道同步直播以扩大影响。播出后该节目在城市频道的AC尼尔森收视率,比主办频道提升了26.32%。

由名牌栏目做开路先锋,拉动频道整体跟进陈陈相因,从而跃上高台一览众山。《南京零距离》和城市频道的成功,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及时跟踪,深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