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49612400000010

第10章 崔永元的魅力(2)

2.沟通参与者,构成讨论语境

崔永元组织讨论善于观察,注意力分配得当,不仅注意话题内容的关联,还顾及到参与者之间的关联和沟通,能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各抒己见,同时也拓宽了话题讨论的思路。如《不文明的背后》的讨论中有一个片断,我们能够看到崔永元是如何组织现场观众、嘉宾谈话的:

女观众:社会文明并没有失范,有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文明素质可能不如文化低的农民……

崔永元:今天来了几位农民工朋友,听听他们的意见(走过去)……

嘉宾杨:我在想,今天我们为什么讨论这个话题?是因为物质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我们有条件来谈了……

崔永元:您是说现在进步了,人们把文明放在心上了。刚才您说的时候,两位老先生在交谈,听听他们说些什么。(边说边走到老人身旁,伸过话筒)

老年观众:哪一方面抓不到也不行……

崔永元:嗯,文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嘉宾李:现在大家也注重教育,但重点在数理化上,从小文明习惯差……

崔永元:李先生说应有文明行为规范。讲大道理不如有人具体示范,听一些具体的例子,也许其中有解决的办法。(转向观众征询发言人)

3.语言简练明确,善于为现众着想

话题节目的驾驭还有一个难题,即参与者非常广泛,他们的认识水平不在一个层面上。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有关情况的了解程度不同,占有信息的多少不同,理解能力也有差别。而节目是办给大众看的,因此,主持人无论提问也好,启发引导也好,强调观点也好,语言表述都要求通俗、简洁、具有条理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面的参与者和观众能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沟通,使讨论顺畅地进行。为使话题讨论有序,环节清晰,观点突出,主持人必须善于“换个说法”。崔永元在讨论中常以插话、接应等方式把参与者的观点提炼出来。对于偏于感性的叙述性发言给予“提纯”,他采取“概括地说”、“归纳起来说”的方式,强调其观点;对于偏于理性的结论式发言,则采用重复的方式,比较抽象的就加以“稀释”,采用“换一种说法”、“也就是说”的方式使其变得通俗易懂。

4.灵活巧妙的控制,不动声色的驾驭

崔永元引领话题深入时,一般不采用直白地罗列小题目的做法,而是巧妙地衔接转换、承上启下。为了讨论的深入,也为了激活讨论的气氛,空气太“温”时,崔永元就把有不同观点的人捉起“对子”,点起“火”来,但是又注意把握平等、轻松、和谐的气氛;争论激烈时,则找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为他们“熄火”。有时参与者一时性起谈得跑了题,崔永元则不动声色,不让人难堪地把话题拉回来,纳入轨道,避免散乱失控。在《老房子,新房子》的讨论中,一位德国女士非常认真地用尚能听懂的汉语表述自己的感受,语速快但比较啰嗦,崔永元刚要“截流”,她立刻固执地说:“不,这很重要”,可是接下来还是重复刚才的观点,此时崔永元换了方式,侧转身面向嘉宾冯骥才说:“冯先生,您看到了,德国人说起老房子比咱们中国人还激动呢!?”观众边笑边鼓掌,那位女士也就坐下了。

三、幽默机敏的风格

崔永元的幽默机敏,是人们公认的个性风格,也是吸引人们参与讨论、关注《实话实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幽默,从来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缓冲剂、黏合剂,它像一座桥梁,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使陌生的心灵变得亲近,以最敏捷的方式沟通感情,融洽气氛,以轻松的形式化解矛盾和尴尬。同时幽默还表现了一种诙谐,一种才华,一种智慧,使人们能置身于轻松有趣,又能领悟哲理的环境当中。因此,对于“群言式”谈话节目来说,幽默必然成为大家共同追求和倡导的一种品种。老舍先生认为,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是一种领悟和灵性,能敏锐发现生活中的趣事,既能看到可笑的一面,又能看到可爱的一面。崔永元对人生有积极乐观的思考,善于在联想中领悟蕴含的哲理。在《实话实说》节目里,他运用幽默发挥多种作用,并注意运用的分寸,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消除紧张,活跃气氛

在每次节目实录之前,崔永元从交代话题和注意事项始便以“幽默”来“热场”,几条干巴巴的技术性规定竟把刚进入演播室还有点摸不着门的观众笑得前仰后合,一种温暖放松的氛围出现了,参加讨论的兴味也调动起来了。接下来的介绍嘉宾,崔永元常适时开个玩笑,让大家分享快乐。如《老房子,新房子》里介绍作家冯骥才时,说起年轻时做篮球运动员受伤的往事,崔永元插话说:“大家知道拼搏精神,是从中国女排开始的,实际上从冯先生就开始了!”(笑声)在讨论中为防止对具体事过于“较真”,他以无伤大雅的“俏皮话”来冲淡或转移。那次讨论《夫妻是否需要一米线》,一个女嘉宾谈了发现丈夫的女学生常在她不在家时登门拜访及她处理的办法,崔永元似很认真地问:“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你想得不周到,把一次很好的学术交流给搅黄了?”(笑声、掌声)

2.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倾向

在《鸟与我们》中,嘉宾谭宗尧提出“谁有能力谁养”,崔永元问:“我们怎样来考察他有没有能力?”谭说:“考试呀!……”他的话音刚落,崔永元一本正经地宣布:“待会儿讨论结束,大家不要马上走,我要对大家进行考试,由谭先生出试卷,考考你们谁有养鸟能力,谁没有养鸟能力。”(笑声)这里先是设下圈套,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说走了嘴,然后故意用夸大谬误的方法,以充分表达言外之意,构成浓郁的幽默气氛。

3.用幽默来缓解矛盾,冲淡尴尬

在《父女之间》中,父亲谈到看不惯女儿的毛边牛仔裤,很生气,崔永元转而问母亲:“做母亲的觉得那条裤子美不美?”母亲说:“不美。”崔永元又问:“父亲打女儿的行为美不美?”母亲说:“更不美。”为了不激化矛盾,崔永元开了个玩笑:“还不如裤子呢!”(笑声)在《谁来保护消费者》的讨论中,王海在说明观点时引用了一句马克思的话,观众报以掌声,谁料嘉宾肖灼基教授随即指出王海引言出处的错误,刚才鼓掌的观众未免有些尴尬,此时,崔永元巧妙地接上一句:“感谢肖教授适时地为我们开设了第二课堂!’场内响起一片掌声和笑声,几乎凝住的空气顿时和缓下来。

4.以幽默方式礼貌地“打断”、“截流”

为了让参与者有较多的发言机会,也为了把握话题的方向、层次,对于嘉宾和观众较长的发言需要及时打断,但方法十分重要,不能让人下不来台,不能扫了别人谈话的兴致,还得让对方理解主持人的意图。崔永元掌握在发言人基本把观点说清时“截流”,如在《广告知多少》中,介绍嘉宾李盾时,问他广告多了还是少了?李盾一口罗列了广告无处不在的许多现象,崔永元抓个时机友好地打断他说:“李先生的诉苦大会如果我要不及时打断,今天大家就要在这里久坐了。”(笑声)李先生立时明白了主持人的意图,以简短的话语强调了自己的观点:“这是因为广告给我们带来的苦处太多了,恐怕再加上多长时间,也没办法说完。”(掌声)

5.用机智的联想和语言的移植改造,带出深刻隽永、韵味无穷的幽默

《同在蓝天下》中,一观众问两位残疾女大学生结婚后两个人关系会怎样?她们回答后崔永元十分理解又很机智地补充说:“只不过多俩水手罢了。”(笑声、掌声)在《鸟与我们》中,观众热烈表示要“爱护鸟类,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的朋友”,崔永元机敏而又不无风趣地借用现场有人说过的话强调:“把朋友关在笼里不算爱。”这些富有灵性的话语虽然简短,却给人很深的印象。有时他重复改造观众的话,显示出敏锐巧妙的概括能力,如《远亲不如近邻》中,观众摆出住楼房和住平房各自的利弊,崔永元小结说:“看来住平房没暖气,可住楼房有时候会生气!”(笑声)

幽默不是耍贫嘴的同义词,不是尖刻、嘲弄,不是讥讽、挖苦。幽默是善意的,幽默的笑带着同情,带着爱;幽默是一种智慧,需要对生活的爱,对生活的观察,对生活哲理的睿智。因此,在运用幽默时把握分寸是很要紧的。把握幽默的“度”,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与人为善的态度,不损人,不拿别人弱点、缺陷开玩笑,不拿别人的真诚开玩笑;二是把握受话者对幽默的理解力和承受力,使用幽默必须看对象;三是幽默的内容应与谈话内容紧密关联,不可为笑而笑,不是“抖机灵”,不能把幽默变为廉价的油滑。

崔永元对于幽默的把握也是有个过程的,他在生活中就是个爱开玩笑的人,尤其与熟人开玩笑,常会挤兑得对方满屋子追他。进入《实话实说》节目之初,他没有意识到对象的变化,有些无所顾忌,比如有次节目里他问一个小女孩见过什么鸟?那女孩很紧张,一直低着头,用手捻衣角,一言不发,崔永元解嘲说:“她连见这么多人都是第一次。”这样说,倒是不会冷场,但却因为其中含有“没见过世面”的贬义,可能会伤害小女孩及其家长的心。这也正是崔永元初上节目时曾给人油滑、尖刻的印象的重要原因。但是,崔永元很快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在节目中调整自己,以“善意”为第一要义。注意开玩笑的对象,并观察开玩笑后的反应,若引起对方不快,他一定想方设法挽回别人的面子。

崔永元主持《实话实说》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赞扬,有许多好的做法值得总结和借鉴,然而事物总有其两面性,他也有不足。比如,已经有的好做法在各个节目的动态变化中不一定总能保持好的状态。在节目中,主持人的心态,对嘉宾、对观众的态度,对话题的理解和驾驭,对幽默分寸的把握,什么时候都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尤其面对难以简单分是非、论对错的不同观点,甚或嘉宾对主持人不满,出现“顶牛”情绪时,主持人应迅速调整心态,保持大度平和,不应纠缠于具体细节的是非判断,不要指向个人,不去追究责任,而是引导大家共同挖掘探究问题的实质及产生根源,使双方拉开距离,这样才能不失理智,不乱方寸,不失风度,不伤感情。比如《为师之道》节目的讨论中,面对不同观点“较了真”,双方均有些失态的阵势,崔永元也很激动,不够理智和冷静,结果讨论气氛让人感到不舒服,道理也没有说透。总之,《实话实说》大家愿意看,但办节目的难度也大,话题的选择,嘉宾的配合,观众的成熟,尤其是真正做到“实话实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