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传媒观察:危机与转机
49611700000045

第45章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新阶段及其战略任务(2)

2006年广播电视发展方面的新进展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广播电视的持续发展开了个好头,打下了基础。但是,当前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概括起来,发展方面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广电生产力发展不足,所能提供的广电产品和服务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这个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二是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如过于追求数量、规模的扩张,忽视内涵、质量、效益的提升;频率频道资源配置不合理,过分向城市倾斜,普遍忽视对农村的服务;过分追求广告效益和收视率,广告播放多而滥,节目同质化、低俗化倾向严重;投融资结构单一,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只占广电总收入的11.5%),导致农村广电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产业结构失衡,广电总收入48%来自广告,23%来自有线网络,内容产业、数字电视新业务、视听新媒体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整个行业市场化程度很低;队伍结构不适应,从业人员总量不少,但复合型高端新闻人才和经营型高端管理人才短缺,学历结构存在倚高倚低现象(高中以下占40.75%,硕士研究生以上占1.48%)。

三是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广播与电视之间、事业与产业之间、内宣与外宣之间、硬件与软件建设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重电视、轻广播,重城市、轻农村,重数量、轻质量,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等问题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是体制和管理不适应问题。体制改革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依然存在。行业管理上仍然存在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问题,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综合管理的水平有待提高,方法有待改进。广电法制建设严重滞后,依法管理缺乏法律法规依据。在政策指导上,促进发展不够,特别是经济扶持政策还不到位、不配套。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广播电视又好又快地发展,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在新的发展阶段,广电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国家“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紧密结合中国广电的实际,着力抓好全局性、战略性的发展任务,并取得重大进展或突破。我认为,主要应抓好以下五大发展重点与任务:

1.大力推进宣传改革和节目创新,全面提升广播电视核心竞争力和对内对外宣传影响力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和自觉遵循新闻宣传规律,主动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创新新闻报道方式,不断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加强宣传战略、策略、艺术、手法的研究,为推进宣传改革和节目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宣传影响力,提供科学依据和选择途径。繁荣广播电视艺术创作,激活广播电视精神产品生产,提高广播电视内容产品的生产与传播水平。增强主流电台、电视台的持续发展能力,继续推进频率频道专业化、品牌化建设,使其成为拥有知名品牌和较强社会影响力、竞争力的优势媒体,发挥舆论主阵地、主力军作用。加强广播电视对外传播,构建现代国际广播电视体系,扩大海外落地和覆盖,全面提升我国广播电视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推进非新闻类节目领域的制播分离改革,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节目生产力的发展,全面提升节目制作能力和节目质量。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和产品,壮大综合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上述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坚实的文化支撑。

2.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发展,努力构建全国性的现代化数字广播电视覆盖网,推动传播业态更新

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广播电视技术体系升级,坚持把数字化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加快推进电台电视台数字化,提高数字节目内容生产能力,满足多种数字播出平台、多种数字接收终端对数字节目内容的海量需求。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到2010年,东部、中部地市以上城市和西部地区部分城市基本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实现有线电视传输、终端服务业态的全面更新。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目标,以业务为纽带、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大力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改造升级,全面提升网络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竞争力,逐步形成互联互通、资源共用、规模运营、利益共享的广播电视网络发展新格局,为实现双向、交互、多功能和各种新业务开发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地面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构建适用于不同业务的全国地面数字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开播地面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地面数字电视系统,初步构建全国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建立数字卫星直播系统和数字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开发相关业务,处理好与有线数字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地面数字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的关系和业务分工,促进不同传播方式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采用现代信息、互联网等多种先进技术,构建以数字广播电视网为基础的、满足多种新兴业务需求的下一代网络,推动“三网”互联互通和新业务的开发。

3.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努力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增加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加大资源向农村的倾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村村通”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落实中央、省、市、县分别承担本级无线转播节目设备更新和维护经费。将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正常运营经费、村村通运行维护经费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落实相关的税收、电价等扶持政策。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加强技术设备更新改造,重视完善和发挥现有无线转播台站的作用,利用无线、有线和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全面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到2010年全面实现20户以上的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能收听收看到4套广播节目和8套电视节目,东部地区基本实现户户通广播电视。全面推动县对乡镇广电实行垂直管理,建立健全以县为中心、乡镇为基础、面向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及其长效运行机制。在广播电视机构控股的前提下,鼓励其他国有、非公有资本投资参股县级以下新建有线电视分配网和有线电视接收端数字化改造。加强和改进对农村地区的广播影视节目供给,开办专门的农村频率、频道,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加大农村题材的广播剧、电视剧制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亿万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信息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继续抓好西新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和条件,扩大覆盖,提高质量。

4.发展新兴传播媒体,积极占领宣传新阵地,拓展产业新市场

积极调整结构,整合资源,逐步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联动传播新体系,发挥新兴传播媒体在舆论宣传工作中的作用,抢占新媒体阵地与市场。充分发挥主流电台、电视台在信息、节目、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加强网上节目和品牌建设,使其成为广播影视宣传的新阵地、发展的新领域。积极稳妥地发展IP电视,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紧紧依托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卫星数字电视技术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强化市场运作,积极发展手机广播电视、移动电视,创立品牌,提高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推动我国自主研发的地面数字电视标准、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的应用,促进民族产业的发展。适应数字新媒体的发展对广播影视业结构布局的变化,加快技术创新,促进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与广播电视的融合,拓展业务领域,推动多渠道、全方位新闻信息发布的技术调整和业务整合,丰富传播内容和表现形式,实现传播业态更新。

5.加强广播电视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广播电视整体实力

将广播电视制作业、广告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数字电视新业务和有线电视服务业、广播电视会展业等作为重点产业门类,加快发展步伐,提升生产能力,扩大播出、营销和后产品开发,打造和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的内容需求,开拓移动电视、付费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市场。重点发展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四川国际电视节等全国性并具有国际影响的会展。全面推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使广播电视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型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培育和发展广播电视市场主体,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逐步形成多主体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逐步形成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结构布局比较合理、整体技术水平先进、市场导向作用明显、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电视剧、影视动画、节目制作、有线网络等生产经营单位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整体从计划事业型向产业经营型转变。

规范国有事业单位的转制,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积极培育大型广播电视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和支持它们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壮大规模、增强实力,实行跨区域经营,使之成为广播电视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

只要牢牢抓住以上五大发展重点,就可以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全面推动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全局,并确保长期的持续发展,这就是中国广播电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