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患麻疹会有哪些危害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临床表现以发热、流涕、打喷嚏、咳嗽、眼结膜炎、口腔黏膜出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等为主,民间俗称“出痧子”。
麻疹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喉炎、心血管功能不全、脑炎等。孕妇患麻疹可导致流产、死产及胎儿先天性感染。
麻疹并发症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例如肺炎,它是与麻疹相关的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脑炎的发病率大约为千分之一,病死率约为15%。
346.不可小视风疹的危害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通过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出疹、淋巴结肿大和结膜炎等。一般病人症状较轻、病程较短,因此人们常常轻视风疹的危害。
患风疹后可出现并发症,主要有:①关节炎和关节痛,以成年(青年)妇女中常见,疹退后出现,累及多个大小关节。②脑炎,发病率约占风疹病例1/5000,多在出疹后1~7天发生,病程5~21天。发病急,症状重,突然头痛、发热、嗜睡、昏迷、颈强直,脑脊液中可查到风疹特异IgM抗体,及时治疗,大多预后良好,有报道病死率达到20%。③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在怀孕早期特别是最初3个月感染风疹,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流产、死产和新生儿一个或多个器官畸形。以先天性白内障、心脏畸形和耳聋等为典型特征,此外还有肝脾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心肌炎和青光眼等统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
347.流行性腮腺炎病毒能引起脑炎吗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腮腺炎我国中医称痄腮,早在公元前640年,医书上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腮腺炎在冬春季发病较多,但全年都可发生感染流行。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和新兵中暴发。
患者受感染后,大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或两侧腮腺同时肿大,2~3日达高峰,面部一侧或双侧因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及咀嚼时疼痛明显,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逐日减退,全部病程7~12天。青春期男性患者有时并发睾丸炎,发生率平均为20%。
有些患者症状较轻,但大多数病人有严重的全身反应,包括高热、寒战、头痛、背痛等,急性期症状可持续3~4天,约10天消退。青春期女性患者仅5%可并发卵巢炎,症状多较轻,可出现下腹部按痛,下腰部酸痛,月经不调等,卵巢炎的发生,不影响受孕。腮腺炎并发脑炎的神经症状常在腮腺炎高峰时出现,开始常为脑膜炎,有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Kernig征阳性等症状。
如侵及脑实质,可出现嗜睡,甚至昏迷等症状。腮腺炎病毒引发的脑炎约占病毒性脑炎中10%。腮腺炎病毒脑炎症状一般较轻,预后良好,多在2周内恢复正常,无后遗症。
348.流脑是怎么回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脑膜炎奈瑟菌有13种血清群,我国致病的血清群一直以A群为主,B、C、Y、W135群仅有散在发病,但近年来我国检出的B、C群所致病例有增多迹象。
婴幼儿发病最高、其次为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大规模接种疫苗的地区,成人发病较高。流脑的高发季节为冬春季节。人感染后往往表现为局部黏膜感染,而无临床症状,为无症状携带状态,只有不到1%的人会出现临床症状。
健康人群中携带病菌的比例在10%~20%,流行时携带比例会更高一些。
流脑发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4天左右。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畏光、皮肤瘀斑等。本病病死率较高,过去在50%以上,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仍维持在8%~15%的较高水平。另外10%~20%的存活者将长期留有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
349.如何预防流脑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打喷嚏、咳嗽时使用手帕,不直接面对他人等,可以减少传播、感染的机会。
(2)改善居住、工作环境的拥挤状况,并经常通风换气,特别是幼儿园、学校、工地等人群聚居地区。
(3)接种疫苗。我国目前有两种疫苗,分别针对A群和A+C群,疫苗安全有效,保护效果也较好,可以去当地疾病控制机构咨询接种疫苗相关事宜。
(4)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出现临床症状后,即去医院就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减轻症状、防止死亡。
(5)保护接触者。出现病例后,对家庭成员、医护人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病迹象(发热),即应进行治疗,以免延误。密切接触者要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服药。幼儿园、学校出现病例后,即使不是密切接触者,最好也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预防。服药不仅可防止发病,也可消除带菌状态,阻断传播。密切接触者主要包括同吃、同住人员。
350.如何预防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在10~14天。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
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人尤其是儿童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预防乙脑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10岁以下儿童应尽早接种乙型脑炎疫苗,以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开展防治乙脑知识的普及教育运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乙脑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351.痢疾是如何传染的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腹痛、腹泻、排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特征。
细菌性痢疾主要的传播途径。
(1)食物型传播:痢疾杆菌在蔬菜、瓜果、腌菜中能生存1~2周,并可繁殖,食用生冷食物及不洁瓜果可引起菌痢发生。带菌厨师和痢疾杆菌污染食品常可引起菌痢暴发。
(2)水型传播:痢疾杆菌污染水源可引起暴发流行。
(3)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污染的手是非流行季节中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桌椅、玩具、门把、公共汽车扶手等均可被痢疾杆菌污染,若用手接触后马上抓食品,或小孩吸吮手指均会致病。
(4)苍蝇传播:苍蝇粪、食兼食,极易造成食物污染。
352.伤寒、副伤寒有哪些表现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我国法定为乙类传染病。
伤寒、副伤寒细菌经口进入肠腔,侵入肠壁淋巴进入淋巴系,再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出血、坏死并形成溃疡。伤寒潜伏期为1~2周,发病缓慢,体温上升,有持续性高热、无力、皮疹、肝脾大,中性粒细胞减少等中毒症状,典型病例可出现玫瑰疹,病程为3~4周,有的病愈后继续排菌3周至3个月,主要合并症为肠出血与肠穿孔。副伤寒与伤寒临床不易区别,副伤寒症状较轻,病程短,1~3周即愈。丙型副伤寒可引起食物中毒。病后均可获得较强的细胞免疫。
353.被狗、猫等动物咬伤后切不可掉以轻心
各种家畜、家禽及小哺乳动物均对狂犬病有易感性,各种野生动物也能感染,总之,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包括禽类都可感染狂犬病。人狂犬病多因被感染的犬、猫或野生动物咬伤而感染的,病死率近乎100%。所以被狗、猫等动物咬伤后一定要采取预防狂犬病的措施:立即用20%的肥皂水或清水彻底清洗所有伤口和搔伤处,反复冲洗至少20分钟,再用75%乙醇或2%碘酒涂擦,注意不要缝合伤口;如创伤深广、严重或发生在头、面、手、颈等处,局部使用高价抗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最好应用人免疫血清,剂量为每千克体重肌注20~40国际单位,如应用马抗狂犬免疫血清,则注射剂量是每千克体重40国际单位,其中一半应注射于伤口周围;应尽快开始疫苗的全程注射。
354.流行性感冒与普通感冒有何区别
流行性感冒是病毒所致的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季,以经常形成世界性流行为其主要特征。此症传播力极强,且易引起肺部感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内所含的大量病毒,可借飞沫传染他人,患者最初2~3日传染性最强。
临床表现有头痛、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两眼胀痛,四肢疼痛,疲乏,有时眼结膜充血,鼻塞、流涕,咽喉干痛,小儿常有腹痛、腹胀、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甚至发生惊厥。血常规可有白细胞总数减少或正常,中性粒细胞显着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升高。
普通感冒一般起病较缓,发热不超过39℃,上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胸闷等比较明显,而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全身酸痛、畏寒、发热等较轻,且传播也慢。流感则起病急,体温常超过39℃,全身中毒症状较重,而上呼吸道症状较轻,往往会在短时期内形成流行。
患感冒后,首先应区别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及其他病源感染,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不要盲目滥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如患病后期为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可适当选用一般抗生素即可,而不必用高级抗生素,这样既可达到治病的目的,又能防止抗生素的滥用及浪费。
355.如何预防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通过呼吸、粉尘传播,春季是这种疾病的高发期,不过,其他的季节也可能发生。
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水痘在儿童中的感染率在90%以上。
水痘发病刚开始患者的身上会出现红斑,形成丘疹;随后这些丘疹上会出现水疱,形成疱疹;再过一段时间,这些水泡中会流出分泌液。患水痘的儿童表现为全身皮肤分批出现斑疹、丘疹和疱疹。水痘病情轻重差别甚大,轻者患儿生病后会发热、腹泻、不能入托、上学,同时患儿由于瘙痒而抓伤皮肤,造成皮肤感染,留下瘢痕。重者可引起水痘性肺炎、肝炎、脑炎、发热性癫等多种疾病。
预防水痘病毒感染的最佳方法是接种水痘疫苗。研究证实,12个月至12岁儿童接种一剂疫苗后,90%以上可产生6年以上的保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