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爱心摇篮·妈妈幸福宝典:妇幼保健知识355问
49609500000017

第17章 儿童心理卫生保健(1)

193.宝宝吮指正常吗

婴儿期吮指是智力发展的信号,也是婴儿心理的需要,但幼儿吸吮手指是一种倒退的行为表现,属不良习惯,应予纠正。

宝宝到了2~3个月时,随着大脑皮质的发育便学会了两个动作:一个是“看手”,另一个是“吸吮手”。此时由于婴儿感觉最灵敏的部位是嘴的触觉,因此只要手碰到脸部,都要用嘴去感触。而手对于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的宝宝来说,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身体的一个器官。因此宝宝常会用嘴来吃手、啃玩具、咬衣角。

婴儿期的孩子吃手指头是正常的现象,他们十分需要一种安全感,吸吮需求很强烈,尤其在就寝时间更为明显,哺乳或吃奶瓶能满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一般都采取顺其自然的原则。但如果孩子长时间专注地吃手指头,妈妈就一定要通过安抚的方法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指转移到玩具、画册等色彩鲜艳的东西上,使其能够更多的认知其他事物,对于大脑的发育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1岁后仍吸吮手指就要寻找原因,予以纠正。

194.3岁的孩子吃手、咬指甲怎么办

宝宝2~3岁了,还吃手,甚至出现咬指甲等现象,就可能是行为问题,需要进行矫治了,可采取的方法是:

(1)正确喂养。要定时、定量喂养孩子,让孩子吃饱、吃好;同时在其需要睡眠时才上床,争取一上床就能睡着,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

(2)环境宽松。平时要关心爱护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心理上的温暖和满足,消除精神上的紧张,并以有兴趣的活动来吸引孩子,从而分散其吃手、咬指甲的注意力。

(3)行为治疗。对吃手、咬指甲时间较长、经改变教养习惯仍然不能消除者,可采用局部涂抹苦味或酸味剂的方法使其厌恶而不吃。也可采用取消享用物的惩罚,如发生一次吃手等,就要受到少看15分钟电视或取消妈妈讲故事的惩罚。并结合使用强化法,在规定时间内未发生此类行为时就给予奖励,如一个五角星、一本新图书等,当孩子不良行为纠正时,强化刺激物可逐渐减少甚至取消。

195.孩子说话结巴怎么办

结巴,又称“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说话流畅性障碍,主要表现为说话时某些字或音的重复和拖长。

1~2岁幼儿初学话时,对周围事物兴趣很浓,但语言功能尚不成熟,所以讲话时会出现口吃,是一种发育性口吃,随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

有的孩子因周围有口吃的人,出于好奇、好玩而有意模仿所造成,需及时矫正。

有的孩子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或对师长的害怕或受到某种惊吓所出现的社会心理性口吃,就要设法找到原因,缓解精神压力,进行语言训练,早日走出“结巴”的心理阴影。

作为家长平时应多给孩子听儿歌、讲故事、并用平缓的语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学习模仿,拓展孩子的语言词汇,提高其表达能力。同时父母应使口吃小儿说话时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说错了不训斥,引导孩子说话时放慢速度,从容不迫地讲话。另外,口吃还可能与听觉、发音器官的功能障碍有关。家长如发现孩子有结巴,要分清原因,最好到有关的医疗保健机构做相应的检查、训练。

196.孩子说话晚是正常的吗

一般而言,孩子的语言能力存在4~6个月的差异,女孩的语言发育较男孩早。多数孩子会在1岁前开始发一些音来表示某些意思,1岁时会发出清晰的叠音,如“爸爸”“妈妈”等,而且所发出的音与表达的事物是一致的,这是孩子智力发育正常的重要标志。

孩子1岁多还没有开口,父母应注意区别:孩子是否有说话的能力,或者只是说话的能力还没有显露,或者是否有其他原因导致孩子不说话。

如果孩子过了1岁还不能理解父母的话,应该去医院,可做语言发育评估检查、听力检查、神经行为发育检查等。如果智力正常、听力正常,语言理解能力好,只是开口晚,那父母完全不用担心,只要平时多与他交谈,看到什么就教孩子说什么,即使他不说,父母也要说,决不能吓唬嘲笑孩子,否则孩子会变得不肯说话,严重的可因紧张而口吃。

197.孩子好动就是“多动症”吗

孩子好动并不就是“多动症”,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好动的孩子在他感兴趣的场合中,他的注意力可以表现得相当集中,而且非常安静,对于有兴趣的事能有始有终,一般没有不良行为。

多动症的孩子不能专心做任何事,做事基本上有始无终,自控能力很差,不论什么场合都坐立不定,学习成绩差,同时伴有其他的行为问题,如打架、说谎、偷窃等。

孩子的天性本来就是天真、好动的,而且这种天性恰恰能帮助孩子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年轻的父母要积极利用和发展孩子好动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发挥孩子的聪明才智,好动的孩子一样会成功。

198.怎样帮助宝宝顺利渡过“认生”阶段

婴儿从6~8个月起,随着自我认识和活动范围的扩大,识别能力不断增强,已能识别家中不同成员并且对每个人有不同的反应。对最亲他、关心他的人——妈妈则最为依恋,看到熟人表现出好感,看到陌生人就会变得敏感、呆板、躲避甚至哭闹。这种行为称为“认生”或“认人”。

为了让宝宝顺利渡过“认生”阶段,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同龄的小朋友玩耍;经常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和客人家去;利用乘车、散步的机会多接触陌生人;听收音机里的人说话;多在他面前摆弄新奇的玩具等。孩子如果经常接触外界事物,习惯于新奇的视听刺激,怯生的程度就会减轻,持续时间也会缩断,就可以使孩子在依恋父母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起更为复杂的社会性情感、性格和能力。

199.孩子认生又不合群怎么办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或被别的孩子欺负,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影响了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认生又不合群。

要改变孩子的怯懦心理,首先要改变家长的过分保护习惯。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些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机会,并事先告知,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同时对孩子的行为举止提出适度的要求。如在看到别的孩子游戏玩耍后,家长应注意尊重宝宝的意愿,让孩子慢慢和新小朋友熟悉玩耍。有时孩子不肯叫人或不肯将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与别的小孩一起玩,家长不要勉强他,更不要对别人说:“我的孩子有点胆小”“看看别的孩子可不拉着妈妈的手”,这种语言会使孩子感到父母不喜欢自己,甚至影响孩子的自我认识和评价。

游戏、交往活动结束后,家长要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多鼓励,少批评,让孩子尝试交往成功的愉悦,抓住孩子在交往中的点滴进步予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