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体育新闻学
496083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中国体育新闻的发展严格地说始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我国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量十分有限,更不用说有专家学者致力于体育新闻学的研究了。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中国新闻界和体育界来说,这20年却是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没有这些年的努力和发展,就没有风光无限的中国体育成就,就没有春光满园的中国体育传媒。

应该说,是我国蒸蒸日上的体育成就促进了体育传媒的发展壮大,而体育传媒的丰富实践经验又为体育新闻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良好时机和重要依据,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客观情况是,我国的媒体与新闻理论的研究机构并未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在体育新闻界,媒体不太注重理论研究,专家学者基本不从事报道策划,理论与实践出现严重脱节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莫过于我国体育新闻的理论体系尚处于初建时期,在社会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不足以引起媒体的广泛注意。

在20年间蓬勃发展起来的我国体育媒体,出现了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催生了以上海体育学院为首的高等院校兴办体育新闻的教育事业。从1985年上海体育学院试办体育新闻专项写作班起到现在,我国共有十所体育院校、四所综合院校和一所师范院校开办了体育新闻专业。截至2005年,我国高校总计为1794所,15所院校体育新闻专业的开办率远远高于在世界上占有体育传播强势的美国,后者高校总计4182所,而开办体育新闻专业的院校仅为16所。

我国高等院校开办的体育新闻专业从培养本科生开始,逐渐上升到培养硕士研究生,直至培养博士研究生。从人才培养的规模看,全国各院校加在一起,每年体育新闻专业在校生达到4600人,而体育媒体却不会像办新闻教育这样不断地发展下去。这样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高等院校体育新闻人才培养过剩;另一个是培养质量参差不齐。第一个问题相对容易解决,教育规模最终会依据市场需求作出自身的调整。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却非一日之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教材、教学的任何环节解决不好,都会影响到教育质量。特别是我国体育新闻理论基本上是依照美国的模式,再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加以改变,仍处于初创时期。我国体育新闻的理论研究底子很薄,体育新闻学教材到目前为止也只出版过三四本,有关体育新闻、体育传播的书籍加在一起不超过25本,与我国蒸蒸日上的体育新闻教育相比形成了强烈反差。

目前,我国从事体育新闻教育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科班出身的理论学派,即来自新闻学院的硕士、博士;另一类是实力派,即来自各类媒体。当然,也有人将两种类别的特点合二为一,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兼备。无论是哪一类人,都为培养我国体育新闻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我本人应该属于第二类,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1982年大学毕业后却来到媒体工作,先后在《北京周报》《中国体育报》做记者和编辑,采访并组织策划了多届夏冬季奥运会、各单项世锦赛、世界杯赛。24年的体育新闻工作实践留下了不少经验教训,使我萌发了写作体育新闻学教材的念头。从体育媒体到高等院校,工作和身份的转变充满了种种挑战。但我认为,应该努力找到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结合点,将自己的教育岗位当做一块实验田,相信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

身为体育新闻教育工作者,编撰系列教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尚缺乏教学经验,尽管新闻理论功底不够深厚,尽管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但教育形势不等人。就这样,首都体育学院新闻教研室的几位教师共同投入了编写工作。这部体育新闻学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编写,其间经过了几次内容的调整,特别是当接近完稿时,北京奥运会即将举行,我们耐心地等待,增补了最新的数据和案例。由于水平有限,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交上这部拙作,希望受到媒体的关注,得到其他院校同行的指导,获得体育新闻学生的反馈。我们相信,在所有体育新闻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体育新闻的理论研究会一步步走向深入,待到成果累累的那一天,我们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本书在内容上分为四个方面:中外体育新闻史、体育新闻理论、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世界著名赛事采访报道业务。这样的内容设置与其他同类著作相比有较大的不同,没有专门设置采、写、编、评等章节,而是对不同类别媒体的体育报道分别加以阐述,并通过总结国际大型比赛报道规律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也是我们编写此类著作的一个新的尝试。

在中外体育新闻史中,用了较大篇幅详细地介绍了世界体育新闻与中国体育新闻发展的历程。由于受到历史文献的局限,我国此前对世界体育新闻史的研究成果较少。本书对中国体育新闻史的研究从1840年起,将发展过程分为自在时期、传入时期、凝变时间、拓展时间、繁盛时期等五个不同时期加以阐述,梳理体育新闻在我国各个发展阶段的规律与特点。

体育新闻理论是本书的一个难点,因为如何界定体育新闻学目前在国际新闻界尚无统一认识,甚至有观点认为,体育新闻学不能作为一个学科存在,它不过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以何种理论为基础开展研究众说不一。本书以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的理论为依据,对体育新闻传播的价值、体育新闻的类型、报道范围以及体育新闻的特点加以阐述。同时,对体育新闻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剖析,论述了体育与社会的关系,回顾了体育新闻功能的演变过程,归纳出体育新闻在我国的五大功能,即体育信息传播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娱乐功能。

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在本书也占了较大篇幅,这是因为新闻传媒对中国体育的发展和重大突破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果说中国公民的体育意识在近20年发生了巨大转变,那么媒体功不可没,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应该成为体育新闻学重点研究的内容。本书用了四个章节详细论述了平面媒体、通讯社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及新兴媒体网络的体育新闻报道,对各类媒体报道的演变过程、报道形态及特点一一做了阐述。

世界著名体育赛事是本书的一个重点。目前对体育赛事的分类有多种,本书以在世界各大洲影响力最大、媒体关注度最高为依据,选择职业和非职业的七种赛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阐述。这些赛事是: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田径世锦赛、F1、NBA、网球四大公开赛、环法自行车赛。从赛事发展与运作方式、媒体报道的规模与特点、采访报道的技巧等角度作出剖析。这一部分的撰写由于缺少文献资料而增加了写作难度,相当一部分素材来源于本人多年的媒体工作经历,对赛事报道素材的积累,或者昔日同行的经验传授。在写作中发现,我国体育新闻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对赛事报道却缺少理论研究,而这正是新闻媒体和体育新闻教育者值得去做的一件事情。

本书共有9个章节,在写作分工上,第一章国内外体育新闻发展概况由张宏伟写作,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来源于他的博士毕业论文。第二章、第四章第二、三节由王静写作,第三章、第七章由兰馨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学习经历为她们打下扎实的新闻理论功底。第六章、第四章第三节由姚治兰写作,多年广播电视教学经历以及电视媒体的实践经验为其写作打下良好基础。第九章由骆秉全完成,数年的新闻系领导工作、专业建设的研究经历,为其写作记者应具备的素质提供了必要条件。第五章、第八章由本人完成,写作主要依赖于新闻从业经验。

值得提出的是,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昔日同行的无私帮助,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素材,他们是中央电视台马国力,新华社高殿民与杨明,《中国体育报》周继明、杜文杰与杜婕,《体坛周报》程征,《汽车之友》黎明京,《篮球先锋报》苏群等,他们长期从事体育新闻报道与策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体育新闻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在这里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为本书作出贡献的还有我的第一批研究生黄梅、王佳琪和孟媛媛,她们多方查找资料参与写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

2008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