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49603400000028

第28章 后记

本书是在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项目(教育管理项目)“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与专业化模式研究”的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也是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教育管理特设项目“面向90后学生群体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为本书的撰写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张晓京设计了全书的写作框架,撰写了导言部分,并对全书进行了统改;哥伦比亚大学一章由唐明琪撰写;哈佛大学一章由朱丽娟撰写;密歇根大学一章由布超撰写;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一章由金添撰写;斯坦福大学一章由张作宾撰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章由邓晖、顾鹏程撰写;弗吉尼亚大学一章由楼芳超撰写;耶鲁大学一章由周平、顾鹏程撰写。金添、顾鹏程、程梓晗协助核对了全书的英文翻译,金添负责对部分章节和附录部分进行了补充和整理,并作为本课题的秘书协助主编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徐腾、雷雨潇同学协助查找了部分资料。

本书的出版得益于各位学校领导的指导和方方面面的帮助。主管学生工作的马俊杰副书记“眼界决定工作水平”的教诲是推动我们进行这一研究的“原动力”;主管科研和财务工作的冯惠玲副校长“学生工作应好好研究”的鼓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工作的热情还有强烈的责任感;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杨慧林副校长总是热心地介绍他的外国朋友,带给我们许多研究的信息;胡娟研究员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的主任,自始至终给予这项研究以极大的关注,并且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王进、蔡开松先生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对于上述领导、同事和朋友大力扶持、真诚关心与无私帮助的感恩之情是无法用“感谢”二字表达的。

本研究团队的成员均来自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是典型的学生事务实际工作者和接受大学学生事务管理、教育与服务的学生。在上述这样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正向激励的大环境下,整个团队不仅工作效率很高,而且形成了随时交流与分享的文化。每次课题组成员的聚会都会成为一次学生工作的小型研讨会,在繁杂的英文资料中耙梳、探索的艰辛换来更多的是发现的惊喜。经历了将近一年的研究,随着课题组成员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和内容的了解,他们用美国人完全可以理解的概念和表述来介绍中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的能力也得到了飞速的提高。对于这些从来没有走出过国门的高校学生工作者而言,中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不再是一个因其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以及特有的言说方式而难以实现“与国际接轨”的东西,对中美两国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方面越来越多的“共同话题”的发现也打破了他们以往对美国一流大学一味“仰视”的自卑心态,开始用更加平等与积极的态度“了解”、“发现”、“比较”与“借鉴”。这种态度上的改变是我始料不及,而又十分欣喜的。

本研究的英文资料大部分来自美国相关高校的网站。由于课题组成员英文水平的限制,特别是由于中美两国高校在学生工作理念及运作模式上的差异,对于许多概念及项目的理解和诠释,仅靠有限的文字材料作为依据是比较难以深入的。同时,缺乏对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地观察的机会,也会带来描述和理解上的不准确,错漏之处一定很多。在此,恳请所有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和同行指正。

张晓京

2010年4月20日于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事务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