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转型期中国出版业制度分析
49601800000004

第4章 绪论(3)

3.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变迁定义为制度的替代、转换过程,一般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基本类型。新制度经济学在分析制度变迁时,往往采用“需求—供给”和“成本—受益”分析方法,把制度变迁分为需求诱致型与供给主导型。他们认为影响制度需求的主要因素有要素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化、技术进步、市场规模以及宪法秩序,而影响制度供给的主要因素有宪法秩序、文化背景、社会科学知识的存量和发展、新制度设计成本及预期的实施成本以及上层决策者的利益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在分析制度变迁时提出了制度均衡与非均衡的概念,指出了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现象。所谓制度均衡是指人们普遍满意于既定制度的一种状态,即制度的供给适应制度的需求;而制度非均衡是指制度供给不足,即人们所需要的制度不能适时被提供出来。制度变迁被认为是对制度非均衡的一种反应。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变迁的方向往往依存于原有的制度,从而使一种变迁方向会在变迁过程中不断强化。路径依赖现象往往被用来解释一些国家何以长期处于落后状况,其低劣的制度何以能长期保留,更有效的制度何以长期不能形成等问题。产生路径依赖的原因则被认为是过高的变轨成本,即从一条路径转变到另一条路径的成本,它包括设计成本、学习成本以及原有制度路径上既得利益集团的损失等。

4.制度、产权与国家理论

国家理论与产权理论有着内在的联系,离开产权,人们很难对国家做出有效分析;同样,离开国家,人们也无法对产权进行有效分析。产权制度是制度集合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以至于形成了产权经济学。产权经济学主要研究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的生产效率、产权制度的效率比较、产权制度的演进,其中心问题是:只要存在交易费用,产权制度就对生产和资源配置产生影响。新制度经济学把国家视为一种组织,把国家置于一种“矛盾状态”中来分析国家在制度变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由此也产生了诺思悖论,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同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

在制度体系中,产权制度是最基础的制度;而国家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在有效制度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诺思认为,国家理论的关键问题是解释由国家界定和行使的产权类型以及行使的有效性。由于人类受其自身生长能力和生存环境的约束,只有通过交换即交易这一基本活动获得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而产权是交易的基本先决条件,产权结构的效率引起经济增长、停滞或经济衰退。国家则规定着产权的结构并最终对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5.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对于经济发展和经济绩效至关重要。与技术相比,制度更重要,可以说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经济绩效的首要因素。制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上的差距主要是由制度上的差异造成的,制度瓶颈使发展中国家的各种要素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来有效配置。经济发展实质上是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的制度的变迁过程。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相比,更有利于解释长期的、持续的经济发展,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在发展,而有些国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建立的新经济史学,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经济事件提出了全新的看法。

新制度经济学虽然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其方法和原理更适合于分析发展中国家,尤其适合于新旧体制转轨的国家”。转型期的中国出版业正处于制度变迁过程中,如何在未来的改革中建立起一系列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制度,既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又充分解放市场的力量,需要我们从我国出版业制度的起源和构成、出版业制度的变迁过程以及我国对出版业的发展定位中追寻答案,而这正可以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给我们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引,本书即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政府规制理论

从广义上看,政府规制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形式,是政治过程和经济过程的结合体。作为经济过程,规制者在确定规制的具体目标上,遵循了经济分析的方法,在一定的规则下寻求规制目标的最优化。作为政治过程,规制通过政治权力来配置经济资源。在美国,政府规制发端于1887年通过的《州际商业法案》,据该法案建立州际商业委员会(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来规制铁路行业。在电信行业,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后,贝尔电话公司获得了17年的专利保护的垄断经营期,为防止贝尔公司垄断价格,美国政府设立了电信行业的规制机构——联邦电信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政府规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1970年卡恩的《规制经济学》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规制经济学学科的诞生。总的看来,有关政府规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规制的含义

对于政府规制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史普博(Daniel F.Spulber)认为,政府规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植草益认为,政府规制是社会公共机构(一般指政府)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日本学者金泽良雄认为,政府规制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下,以矫正、改善市场机制内问题为目的,政府干预或干涉经济主体活动的行为。可以看出,政府规制是政府和企业围绕市场而发生的关系,是政府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管和规范,用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2.政府规制的主要流派

对政府规制的研究分两个主要流派,即公共利益理论(Public Interest The ory of Regulation)和俘虏理论(Capture Theory of Regulation)。

公共利益理论认为市场存在失灵,政府规制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进社会福利,并假定政府规制者专一地追求这一目标。俘虏理论认为确立规制的立法机关或政府规制机构,仅代表某一特殊集团的利益,而非一般公众利益。政府规制是为了满足产业对规制的需要而产生的,规制的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为受规制产业的利益服务的,立法者和执法者都被产业所俘虏。实践证明这两个流派的理论都过于片面化,从而出现了其他的一些政府规制理论,如规制需求理论、利益集团理论、规制博弈理论等。

3.政府规制的类型

总的来看,政府规制按内容可分为经济性规制(Economic Regulation)与社会性规制(Social Regulation)两大类,主要通过四种方式来实施:一是市场进入规制。即在一些市场失效产业中,为了防止资源配置低效或过度竞争,确保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和提高经济效益,政府机构通过批准和认可手段,对企业的市场进入(包括数量、质量、期限以及经营范围等)进行限制。二是价格(收费)规制,主要是指在自然垄断产业中,政府从资源有效配置和服务的公平供给观点出发,以限制垄断企业确定垄断价格为目的,对价格(在规制产业中称为收费)水平和价格体系进行规制。在竞争性产业中也进行价格的规制,在这种场合下,也是从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的公平供给观点出发而进行规制的。三是数量、质量规制,即政府对企业生产和供应的产品数量加以规制,对进出口的商品数量加以规制等。政府对企业生产和供应的产品数量规制一般仅限于少数物品,如武器装备。另外还包括对有害物品生产和供应的规制,如对烟草、烈性酒、有害出版物等。对进口商品的数量规制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新兴产业,调节国内市场的供求。四是资源、环境规制,主要是为了克服当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负面的外部效应而进行的。资源规制是政府依据资源、土地、森林等方面的法规及国土整治规划,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规划。环境规制是政府依据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工厂排放废水、废气等有害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的规制。

西方政府规制理论,对我国政府管理方式变革有其借鉴意义。但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体制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特别是我国经济处于双重转型期(即由二元经济转向一元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市场基础及发育和市场垄断等方面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存在极大差异,所以我国政府规制的基点、方式等都与西方国家有明显差异。具体到中国出版来说,在转型过程中,出版机构由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事业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体制,要求出版政府部门的职能和管理方式发生相应的改变,由以前的管办不分转变为管办分离、政企分开、依法行使职能的行业规制。其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垄断问题,这与西方政府规制主要针对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和外部性问题不同。本书在分析中国出版的政府规制时,将借用西方的政府规制理论,结合中国出版业规制的实际情况展开论述。

三、现代出版理论

人类的出版活动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以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为标志的现代出版理论则是从20世纪中期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到目前为止,中外学者对现代出版理论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出版的概念和内涵

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出版活动,从而对出版内涵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2年讨论通过、1971年修订出版的《世界版权公约》给出版的定义是:可供阅读或者通过视觉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复制,并把复制品向公众传播的行为。美国1973年的《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出版是对书籍、报纸、杂志、小册子等印刷品的选稿、编辑和发行。英国1989年的《牛津英语大词典》认为:出版是指发行或向公众提供用抄写、印刷或其他方法复印的书籍、地图、版画、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日本1971年的《出版事典》认为:用印刷或其他机械方法将文字、图画、摄影等作品复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提供给众多读者的一系列活动,总称为出版。国内学者对出版活动内涵的认识与国外学者则有着较明显的差异。罗紫初认为,出版就是将知识信息产品经过加工后,以商品生产的形式大量复制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使其广泛传播的过程。师曾志把出版定义为将文字、图画、声音、图像、数字或符号等信息知识记录在一定介质上,并进行复制、向公众传播的行为。综合国内外专家对出版活动的内涵认识,可以认为现代出版活动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一是对已有的作品进行选择、整理、加工并使之形成出版物(母本)的过程;二是经过加工后的作品通过一定的载体形式进行大量复制,使其成为可供大众消费的出版物的过程;三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出版物传送到公众手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