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传媒实践力
49601300000031

第31章 传统媒体:认真应对数字化挑战(10)

除了市场环境的因素,作为刚刚起步的电影营销在宣传方面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仿佛在一夜间,中国电影懂得了宣传的重要性,于是开始搜肠刮肚、想尽办法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但由于缺乏对电影产业的了解以及营销专业知识,许多所谓“电影卖点”的宣传手法都无法对电影本身产生积极的宣传推广作用,甚至还会产生消极影响。

以下三点是我国电影在营销和宣传、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一)媒体不良宣传

现在的电影宣传越来越重视媒体的作用,懂得利用媒体来扩大影响,将一两个卖点反复强调扩大,将庸俗化的卖点通过媒体不断散布,效果却适得其反,让电影还未上市就引起了观众的反感。中国的娱乐事业惯用炒作,例如对拍摄和剧情高度保密、选角风波、绯闻等,在拍摄未完之前已经在拼命争夺眼球。这还只是一种简单的突出产品卖点、引起话题的手法,实际上已构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不分节奏,没有重点的漫天宣传对电影的推广拖了后腿。

如张艺谋最新的一部作品《三枪拍案惊奇》,还未正式完成之时,根据某电影爱好者网站的会员问卷调查显示,74%对电影表示了“没兴趣,不愿意再受骗的”的想法,20%认为“听说过,想去看”,剩下的6%选择“一定观看,因为喜欢张艺谋”。从这个简单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不愿意观看者可能是因为张导前两部电影《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营销宣传跟实际影片有差距而造成的,这一部分人已经不能够接受在影片上映前大肆炒作的宣传手法了。这存在着本土化与国际化的问题,中国电影应该如何利用媒体进行恰当宣传?重要的是媒体应摒弃国际上惯用的炒作,更真实有效地报道,这需要双方在沟通协商上的努力。

(二)对互联网的应用不足

网络是目前的第四大媒体,对于运用这一范围广大的资源,我们把握得还不是很恰当。

因为,国产电影在互联网上的宣传仅仅是在其他平面、电视媒体上的简单复制。各大网站只会对报纸、杂志、新闻采访进行转载或新闻报道,并无创新。

用Google(著名的搜索网站)搜索一下“电影《孔子》”,显示出13000000条记录中,基本上是各大报刊的报道或某些评论家的文章标题。实际上,互联网只是另一种报道的载体。

(三)创意元素

很多电影的制作还停留在拍摄完成如何推销出去的阶段,大多数投资方还没有以市场前期调查为基础,做出迎合消费者口味的电影。我们生产的产品,怎样才有销量,一种是根据自己的想法生产新的产品然后通过营销手法创造这个市场,但这个产品的质量一定要过硬,目前的国产电影大都如此。另一种是生产市场本身就存在而且需要的产品,这就是片源的问题,这也需要前期市场调查。

2008年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就是一部迎合消费者口味的电影,涉及“金融危机”、“股市涨跌”等社会热点话题,受到18岁至29岁的主流观众的认可。这种大胆运用社会热点话题为创作素材的电影,容易引起观众的强烈兴趣和共鸣,为后期市场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我对国产电影在宣传推广上存在问题的总结。众所周知,美国的好莱坞是全世界的电影焦点,它成熟的商业运作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好莱坞一个超级大片的制片成本相当巨大,营销推广费用差不多占制作成本的1/2(而我国国产电影一般仅占不足5%),这也是超级大片票房成功的主要原因。下面重点探讨我们应该怎样借鉴好莱坞在宣传推广方面的成功经验。

二、借鉴好莱坞模式的宣传推广国产电影

美国的好莱坞以其成功的商业运作闻名于世界。好莱坞电影从策划到上映有全套的经营模式,目前我国电影在一些方面的宣传已经做得很到位,但同时也有很多没有用过或没有借鉴到的宣传模式。我们从国产电影没有运用或运用不当的地方入手分析。

(一)好莱坞电影宣传对互联网的应用

对于很多制作费用高昂的大片,从投资开拍时期,就会由发行方建立专门的网站,或是在电影制作公司的网站中专门开辟电影专属的网络空间,在网站上公布电影拍摄日志、剧情简介、演员介绍、制作内幕等以满足消费者及媒体的好奇心。很多电影就采取了这种模式,由导演和演员在网站上露面为观众讲解制作的过程和制作趣闻等,做足宣传。

我国的电影宣传应从设立网站开始,把资源进行整合,给潜在消费者进行宣传,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做无限的宣传。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电影并没有做网站的范例,大多数电影的互联网宣传都是平面媒体、电视宣传的简单重复,与其他大众媒体相比,网络是最容易制造“群体效果”的。因此我们需要更新对互联网的简单利用,结合现代技术,设立电影的专门网站,从制作开始,集中重点地宣传电影资讯。

(二)试映会的举办

这方面,美国做得已是轻车熟路,这从营销的角度看,是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市场调查,对观众的需求有所了解,做出的产品也就有市场。

这些试映通常由发行公司而不是制片安排,观看影片的观众可能是由某促销或招募机构赠票,或仅是从街上行人中临时邀请而来。观众的反应会被审慎研究,反映不佳的影片甚至可能停止上映,而良好的观众反应则会被用在促销策略最可靠的“口碑宣传”活动中。

市场分析家研究试片后观众所填的调查表,以判断观众的满意程度,然后进行口头访问及调查。这些研究特别针对“观赏意愿”及“满意程度”进行统计,前者显示有多少人想去看他们未曾看过的影片,后者则指其看完影片的满意度。观赏意愿高但满意程度低的可能会以广泛发行(wide release)的方式同时在多家影院上映,至少在人们了解片子有多差时,它已经赚了一些钱;而观赏意愿低而满意程度高的电影则会以限制发行(limited release)的方式上映,在每个有市场潜力的地方只选择一家影院上映,以期待良好的影评和口碑能支持该片在稍后广泛发行;观赏意愿及满意程度均甚低的影片则可能被束之高阁,相反,两项统计皆颇高的影片则会做广泛发行,并期待其能创造新的票房纪录。

以2000年上映的《杀死比尔2》举办的试映会为例,在影片结束后,全体观众居然起立鼓掌,掌声长达五分钟。制作方当即决定放弃填调查表,直接将影片大规模投向市场。结果,影片上映第一周就位于排行榜首位,拿下了2560万美元的票房。这就充分表明了试片对于电影的上映有风向标的作用,这种前期调查,对于影片的修改及上映是有很大作用的。

我国目前也在尝试采用试片的制度。但我国的试片会往往都是业内人士的所谓内部试映会,由业界的导演或专业人士进行观赏评价,这是有违市场规律的,因为电影的消费主体实际上还是广大群众。不过国内导演目前也在朝着这方面努力,如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在北京电影学院为广大师生举办了试映,虽然这些电影学院的师生也是所谓的专业人士,但比起以前的纯专家试映,这部电影已经是跨出了一步了。

(三)预告片的制作与应用

抽取剧中情节,剪辑成为宣传片,以广告的形式在各大电视台放映,吸引消费者的观看兴趣。这种宣传叫预告片宣传,在好莱坞是另外一个行业和专业,不是导演自己剪辑,是本着宣传为上的原则剪辑情节的,有的电影为了吸引观众到场观看,会尽量选择性感、暴力及刺激的镜头,这对于电影虽然不是好的正面宣传,但是却对观众很有吸引力。预告片虽有版权,但往往为了宣传故意先在网上流传。

2004年10月上映的《超人总动员》的预告片就出现了剧中始终没有出现的镜头:超人先生在几十年隐蔽生活后重出江湖的一刻,发现自己已经胖到穿不上超人制服了,系不上腰带。

这一镜头引起了对超人电影有兴趣的观众的关注,因为从来没有超人系列电影如此描写过,突出了整个电影的“不同于常规超人电影”的特色。因此吸引了大批观众进影院观看,这部电影自上映以来,取得了北美地区2.6亿美元的收益,预计此片在美国本土最终票房将超3亿美元。

目前国内电影已广泛制作预告片,但是一个好的预告片是要吸引观众对影片产生兴趣,并去影院消费的。能否做出令人惊喜的预告片,也需要国产电影的制作人或发行商认真对待。

(四)媒体见面会、首映礼等公关活动的运用

好莱坞的大制作电影往往选择豪华酒店举行记者招待会或媒体见面会,进行首映前的公关活动,其目的是“贿赂”媒体。在这种招待会及见面会上,每个媒体记者都能得到由发行公司送的大礼包,里面是赞助商或广告商赠送的各式礼品。期间,电影的主创人员及全部主角将与记者面对面,并回答记者提问,回答各种关于电影拍摄、台前幕后的制作情况等问题,以达到电影宣传的目的。

好莱坞以电影首映礼的盛大而闻名,它往往邀请各界名流及知名媒体参与,包括一些同行,来庆祝影片上映。举行著名的“走红地毯”形式,使明星们尽可能满足观众对其的好奇心,同时为影片的上市宣传造势。在好莱坞,无论电影制作大小,都会有首映礼,它已经成为电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在电影首映礼这方面学得尽善尽美。以大片《十面埋伏》为例,这是2004年最卖座的电影之一:首映庆典前,在亚洲大酒店内,《十面埋伏》片方举行了全国首次媒体见面会。张艺谋携3位主演及动作导演程小东出席媒体见面会。盛大的媒体见面会吸引近千家媒体追访。随后,《十面埋伏》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了盛大的首映庆典,制片人张伟平、导演张艺谋、主演章子怡、刘德华与金城武等主创人员到场为影片造势。此外,在首映庆典上同场献艺的有国际歌坛巨星凯瑟琳?巴特尔,国内歌坛明星朴树、韩红、羽泉、李宗盛、张信哲、童安格、陈慧琳、S.H.E,阿杜等。

《十面埋伏》总投资2.9亿人民币,其中的2000万元营造了以上令人眼花瞭乱的宣传攻势,最后加上票房,贩卖海外播映权等总收入4亿人民币左右。虽然并不是所有电影都要这么宣传,但是通过这种投入巨大的方法,赢得更大的效益,是一种可行的电影营销手法。

(五)电影档期的营销手法

好莱坞有五大档期,圣诞节档期(12月)、情人节档期(2月)、暑期档期(8月)、春假档期(4月)及感恩节复活节档期(3月或11月)。好莱坞十分注重电影档期的选择,因为这是营销时机的选择问题。这些重要时期是根据消费者的消费集中程度而决定的,在这些不同的档期上映与节日环境气氛相呼应的电影,往往能达到好的票房收入。

我国的电影发行商已经有了档期的意识,在制作的开始就为电影档期作准备,初步具备了为市场需要而制作电影的意识。从2004年情人节开始,李少红导演的《恋爱中的宝贝》就率先提出了档期电影的概念,取得成功后,中国的电影公司意识到了档期对电影票房的重要性。2008年,我国的电影市场档期已经细分至9个档期(元旦档,春节档、清明档、五一档、端午节档、暑期档、中秋节档、国庆档与年末贺岁档),这种对电影档期的熟练运用证明了我国在电影产业发展的领域已经开始走向营销导向阶段。

以上五方面是好莱坞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我们已经借鉴应用在我们的电影宣传中了。

三、国产电影推广的未来趋势

电影不应该仅靠电影本身创造价值,而应该关注品牌的延伸,这是未来电影营销的大趋势,所以电影营销的路今后可能还比较长远。

有资料表明,美国好莱坞电影业总收入中约20%是从影院的票房收入中获得的,而有约80%则是由非银幕营销所得,也就意味着非银幕营销的成功更能决定电影营销的成功与否。

好莱坞的电影营销是银幕营销和非银幕营销齐头并进、互为支持的连锁式营销方法,具体表现为银幕营销、电视营销、家庭影院、网络营销和相关商品开发这“五位一体”的营销构架。如《星球大战》还依靠玩具、电脑游戏、T-SHIRT、电影原声唱片大碟,卖给有线电影电视频道,还包括有光碟、录影带等。这些片商还会去拉广告,如让电影中的英雄喝可口可乐、坏蛋喝百事可乐。电影放映前期可以先出版改编的剧本、小说。

关于这些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不仅提供一项收入来源,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对影片本身贴切的宣传。电影营销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影片本身,一部电影的商业运作是可以通过一个产业链来做营销的。电影产品如果是强势品牌,很容易拉动商家趋之若鹜。电影的收益是由票房和衍生产品两部分收入所组成。后者的收入是透过“人气”的“量”而获得,只不过在电影黄金时期被业内人士忽视了。今天是该重新审视、研究“人气”了。“人气”是商品,电影衍生客户可以透过“人气”,向社会大众表现自己的意图、表现自己的产品,以期望对社会有所影响。影响力将正比于“人气量”。电影衍生客户分布于社会各方面,有长期合作的,有为某特定事物合作的。只要抱着“双赢”的心态,在电影摄制前、摄制中、宣传时,发行时都可以推销“预期人气”,寻找衍生客户。《十面埋伏》具备开发后产品的一切条件,只是因为抓不着切入点,才失去了电影赢利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