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传媒实践力
49601300000029

第29章 传统媒体:认真应对数字化挑战(8)

第二,民营电视制作公司人员流动过快,专业人才不稳定。和国有媒体相比,大部分民营电视公司的稳定性低,工作环境欠佳,加上市场变动快,造成工作压力大,因而人员流动频繁。

这一方面造成民营电视公司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要支付更高的成本;另一方面又使他们在缺乏人手时不得不降低用人标准,导致节目质量的不稳定。

第三,作坊式运作的弊端凸现。这些小公司缺乏长期规划,经营管理不科学,节目价值链开发不完全,缺乏完善的经营模式,做出的节目质量不稳定,销路没有保证,往往过不了几年就被市场淘汰了。

二、北京地区民营电视的发展策略

(一)分析市场,准确定位

电视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时伴生出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是我国电视业的现状,也是民营社会资本蜂拥进入电视领域的最大动因。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加上原来国有的电视机构及在我国落地的境外媒体,中国电视市场呈现出一种诸侯林立、烽烟四起的局面,都在切割中国电视市场这块利益蛋糕。

要科学准确地分析当前市场,并根据自己的实力、特点,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稳定自己的受众群。北京民营电视公司必须科学全面地对当前节目市场进行研究分析,找准别人的空档,发扬自己的长处,为自己的公司准确定位,生产适销对路的电视产品,增加市场竞争力。

(二)得“核心消费人群”者得市场

目前,大部分客户已经对“千人成本”、“收视点成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如果仅仅根据原始收视率数据来制定企业的媒体投放方案,依旧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费用的浪费。因为,单从数字的表象上来看,在媒体一定的时段内收视率是最高的,根据“每一收视点数成本”和“每千人成本”计算是最具“经济效益”的,尤其是在“黄金时段”播出,对品牌形象塑造是较好的,比较容易说服企业投放的时段,但这并不一定是最具实效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尽管该时段收视率高,覆盖率有保证,但其覆盖的消费群体层次非常复杂,目标收视群体不同,具有个性化、层级化特点,这就可能导致“高收视率”有了“宽度”,没有“准度”。

三、北京民营电视发展问题的思考

(一)民营制作方难敌强势播出方

“《娱乐现场》离开北京台,让人感到很遗憾。”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在《娱乐现场》移师中国教育台的发布会上袒露了他的无奈。由于北京电视台频道调整,从2005年1月1日起,《娱乐现场》在北京地区改在中国教育台第三套播出。几乎与此同时,派格太合出品的娱乐节目《娱乐任我行》也要换地方了,2004年7月因旅游卫视改版而改换平台的《娱乐任我行》,2005年1月3日开始重回旅游卫视的怀抱。

对于《娱乐现场》的搬家,北京电视台的解释是,该台在2004年末对各频道节目进行了专业化调整,《娱乐现场》原先所在的北京四台成为纯粹的影视频道,不再设置娱乐新闻类栏目。《娱乐现场》原可以转到北京二台,但北京二台最终选择了名为《每日文化播报》的娱乐新闻类节目。

“我们的节目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处于频道调整和播出时间的变动中。”王长田说。据了解,自2000年以来,在各级电视台制播分离趋势的推动下,国内各类电视制作公司纷纷兴起,并形成创办电视节目的热潮。不过,没有相关制播分离政策的支持,这股热潮很快冷却下来,许多制作公司纷纷倒闭。曾号称北京地区“四大”制作公司之一的唐龙国际文化传媒集团公关部负责人王正伦认为:“很快就有大公司要撑不下去了。虽然国家政策已经开始支持制播分离,并鼓励民营电视公司制作节目,但政策归政策,具体实施中有太多不透明的东西。而且由于民营制作单位的弱势地位,在提供节目的过程中,运营链条过长,风险也较大,致使很多公司无法实现赢利。”

至于光线、唐龙等民营电视制作公司主要涉足的电视栏目制作,则属于制作和赢利难度较大的类型,再加上电视台对于电视栏目的购买热情远不如电视剧,导致栏目提供商基本上只能采取与电视台合作,以购买电视台贴片广告的形式来出售自己的节目。“这种购买方式会直接导致节目供应商的运营链条加长,大大增加运营风险。”王正伦表示。

民营电视公司制作的节目东奔西跑的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他们无奈的处境。虽然作为电视节目内容供应商的民营电视公司早已告别了国家政策的边缘地带,但和渠道控制者电视台相比,他们从来没能获得平等的话语权。实际上,民营电视公司在节目的时段选择和价格制定方面都处于弱势。

(二)民营电视发展

除了自身的管理、创新、经营等问题之外,北京民营电视公司面临的最大困境仍然是制度。十六年来,民营电视公司一直为身份而苦恼,为政策而周旋。今天它们壮大的只是制作力量和经营规模。那些曾经困扰它们的难题依然存在,而且时刻有颠覆的危险。比如:制播分离虽然提出了,但是真正的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并没有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从电视台分离出来的制作公司揽走了它们本以为可以获得的业务。由于缺乏行业规范,民营电视公司很难将精力完全集中在纯粹的节目生产开发和经营上。这是制约它们进一步壮大的最大障碍。

资本积累的艰辛历程恐怕是民营电视公司当下最迫切的问题之一。长线投资需要大额资本的配备。而我们所熟悉的、相对做得比较好的民营电视制作公司起步的资金都相当低。

光线甚至只靠10万元辛苦发展到今天几亿产值的规模。欢乐传媒的迅速发展始终伴随着资金的困境,其王牌节目《欢乐总动员》就曾因资金问题而一度夭折。《欢乐总动员》曾经死过两回,最初投资的时候,亏损了800万元,欢乐传媒老总董朝晖说:“当时我很悲壮地对股东们说再出200万元,凑个整数,如果还亏,就关门。庆幸的是,投出去800万元的时候,就止亏了,并且开始有了回收。”因为回报的周期比较长,资本不足的问题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就显得十分突出。

单从目前节目的水平上来看民营电视公司丝毫不比电视台自己的制作部门差,但是它在大规模、多样化的产品开发方面的潜力目前还是要比电视台弱。这个问题的存在又是和前面所说的资本难题相关联的,没有资本的支持当然很难网罗大量的高水平人才,当然也很难在节目研发上有足够的投入,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就做不出来,没有新产品投入市场,企业很难做大,企业做不大,很难在风险很大的环境下生存,结果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结束语

电视行业是一个重装备、高消耗、高风险和高收益行业,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中国电视市场上目前有几股力量正在进行明争暗斗:央视、省级卫视、城市电视台、境外电视媒体、民营电视公司。从目前各方的状况来看,各级电视台享有政府支持、播出平台垄断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境外电视媒体则有财力雄厚、节目资源和国际市场运作经验丰富等优势,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民营电视公司在未来的市场角逐中必然处于下风呢?不然。市场风云变幻,商道向无定律,民营电视公司既然能够在昔日政策和法规的缝隙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也必然能够在政策和法规的阳光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但前提是:能否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抓住机遇。

根据国外电视产业发展的实践和国内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分析,民营电视产业的发展将出现加速的态势。如果大胆地勾勒一下,民营电视产业或许会出现电视节目辛迪加(syndicate)、混合所有制的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以及拥有电视频道经营权的民营电视公司景况。

参考文献:

[1]李幸、汪继芳:《中国民营电视公司现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陆地:《解析中国民营电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周鸿铎:《媒介产业案例分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

[4]唐世鼎、黎斌等:《制播体制改革与电视业发展问题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张云、方世彤:《电视品牌战———中国第一本电视营销战略专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6]唐世鼎主编:《创新与合作———中国电视发展高层论坛演讲录》,华艺出版社2003年版。

[7]韩青、郑蔚:《电视娱乐节目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8]冷冶夫、张亚平:《21世纪的电视经营理念》,长征出版社2002年版。

[9]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白莹,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职研究生。《劳动午报》记者,北京市宣武区总工会女工部委员。曾任职于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法制晚报》等国内知名媒体。曾参与第29届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大型活动的策划报道。作品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中国职工教育》、《北京支部生活》、《工会博览》等各类媒体发表、采用。2008年,稿件《为了早日让灾区百姓有新“家”》获得第四届“北京国企好新闻”三等奖、稿件《一座客运站彰显三大奥运理念》获得第四届“北京国企好新闻”优秀奖。

金融危机情境下我国报业的机遇与发展

周齐

摘要:2008年9月以来,因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崩溃引发的金融恐慌终成现实,而与之联系密切的报业市场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本文简要分析了金融危机对国内外报业的影响及各自的应变之道,试图探讨出一条适合我国报业生存发展之路。

关键词:金融危机、报业、发展

一、金融危机对国外报业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2008年下半年开始影响全球大多数国家,也影响到中国的实体经济。2008年中国GDP的增速,从一季度的10.6%、二季度的10.1%、三季度的9%,到四季度的6.8%,GDP增速5年来首次回到个位数,而且2008年各季GDP增长呈前高后低、逐季加速放慢的趋势。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已经全面放缓。金融危机对世界传媒行业造成很大冲击,其中对报业影响最大。以美国报业为例:美国是世界报业第一大国,最高峰时拥有报纸9169家,其中日报1480家,2009年2月23日,美国报纸出版商Journal Reqister申请破产保护,该出版商出版包括《纽黑文纪事报》在内的20种日报及159种其他报纸;2月24日,美国费城报业申请破产保护。这已经是美国第四家大型报业公司申请破产。根据艾瑞咨询提供的数据,2008年全年,美国报纸广告收入下跌37.9亿美元,同比下降16.4%。“报纸行将结束使命”的预言是不是将变为现实,我国报业的明天又将如何?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报业的影响

(一)发行难度加大

国内报业一部分报纸发行主要靠行政推动,比如党报。另一部分都市类报纸和娱乐性报纸发行走的是市场化道路。但是,随着当前金融危机的加剧,不管是行政化推动还是市场化运行,都面临了难题。党报主要发行对象是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全球金融风暴,对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少企业效益下滑,有的亏损严重甚至停产,企业纷纷开源节流,政府机关也在压缩行政开支,对党报的需求量开始减少。在市场化运行方面,一些单位包括居民开始压缩自己未来订报费用,一些媒体已经减少了对发行网络的投入,有些甚至考虑放弃原有的发行网络,很多发行网络因裁员大大降低了对报纸的推广力度。

(二)广告量减少

金融危机发生后,广告数量总体下滑的趋势不可逆转。这是因为:其一,实体经济陷入困境,压缩包括广告投放量在内的生产经营性成本将成为必然,可能导致投放媒体的广告量减少;其二,商品市场的低迷,使得商家投放广告变得更加理性,同时选择媒体投放广告的弹性增大,目标投放将会更加集中,投放短期广告的行为会更加“势力”、明显;其三,社会消费群体花钱会更加节约,影响到受众对媒体广告的关注度和到达率,可导致媒体广告收入减少。

(三)报业两级分化加剧

从政策层面来看,强势媒体将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我国报业市场化改革尝试已经有10年时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报业经营市场化是必然趋势。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广告投放行为对弱势媒体不利。很多企业表示,在广告费用预算减少的情况下更注重有效性和精准投放。此外,对于媒体的管理将来实行等级管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对国内媒体实施整体评估,其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好的媒体将会退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