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
49599100000005

第5章 党报机制体制体系界定(1)

近年来,党报机制体制创新这一用语在新闻学界业界使用频繁,但是停留在简单提及和使用层面上,缺少理论的探究、梳理。党报机制是什么?党报体制是什么?两者究竟有何区别和联系?在新闻学研究中,这些概念尚无专门的定义。在实际应用中,概念的边界也不清晰。例如,谈及发行改革,一些文章称为“发行体制改革”,一些文章则称为“发行机制改革”;谈及制度创新,一些文章称“管理体制创新”,一些文章又称“管理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制度”三个概念有所混淆。本章拟从概念出发,对本书所讨论的党报机制体制体系作一界定。

一、党报机制的内涵及研究范畴

(一)党报机制

“机制”一词在辞海中没有词条,英文中一般使用mechanism一词,直译过来是“机体或装置的结构、构造”。物理学、工程学在研究蒸汽机的自动调节时,较早涉及“机制”这一概念。

生物学、医学借用此概念研究生物的功能。而后,这一概念扩展到其他领域。20世纪控制论对反馈机制做了研究,而系统论、协同学、混沌论等也有非线性机制、自组织机制等内容。在社会科学领域,“机制”一词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广泛使用,例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监督机制等。

各学科对“机制”这一概念有进一步阐释:例如,“机制这一概念,原意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可以引申为有机体的构成、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市场机制就是指市场的自动调节的运行机制,即在平等竞争的条件下,依据市场供求关系通过市场价格的涨落达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机制”。

“‘机制’是指在事物的矛盾运动中,互相对立统一的矛盾诸方面、诸要素、诸过程等既相互推动又相互制约,从而使事物保持动态均衡并得到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执政机制是由诸执政要素、诸执政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并由有关制度规范构成的体系。”

再如,“管理机制”是社会组织中各组成部分或各个管理环节相互作用、合理制约,从而使系统整体健康发展的运行机缄。

亦即使管理中的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按照其内在规律,在运动中彼此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形成特定功能并达到既定目标的运动机缄。

这些概念虽然表述各不相同,各有所长,但几乎都从原意引申,强调了机制的系统性。李以渝教授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出发对机制的特征做了分析:

一是系统性,机制是事物内在的相互关系,必然涉及事物各个组成部分及其联系,机制是系统重要属性。二是自发性,自发性是机制的基本特征,机制的自发性指事物靠内在的、自己的力量起作用。三是非线性,机制这种事物内在的自动起作用的因果关系是特殊的因果关系(特殊的内因),是非线性因果关系。

四是长效性,在工程与社会领域,由于机制是事物内在原因、内在规律,因而机制符合实际或说机制体现事物存在与变化的规律,具有现实性、可行性和可靠性。

本书中的“党报机制”是指党报报社组织各组成部分或各个管理环节的互动关系。党报机制往往物化为党报组织内部的制度或操作规范体系。

(二)党报机制的研究范畴

党报机制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

党报采编运行机制。主要指党报组织内部使采编环节顺利进行,内容生产得以顺利实现的内部制度或操作规范体系。由于党报肩负舆论引导及信息传播双重任务,党报采编运行机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障舆论引导的机制,一是保障信息传播效率的机制。这其中涉及很多环节,例如编辑部组织设计、内容生产流程、舆论监控机制、内容质量监控机制等。

党报经营运行机制。经营是报社保持和壮大经济实力的手段。广告、发行、印务是报业的三大主业经营,除此之外,以报社为主体所从事的其他经营活动均被称为多种经营。党报经营运行机制主要指协调党报经营过程的一系列内部制度或操作规范体系。党报经营运行机制的讨论范畴包括:党报发行机制、党报广告机制、党报印务机制、党报多种经营机制、党报资本运营机制。

党报微观管理机制。党报微观管理机制是指党报为适应外部环境和求得生存发展对其内部实施的各种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内部制度或操作规范体系,是党报中观管理体制的实现机制之一,其中包括党报人事管理机制、党报财务管理机制、党报品牌及文化建设机制等。

二、党报体制的内涵及研究范畴

(一)党报体制

什么是体制?辞海里的解释是“体制是指经济的具体组织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形式、权限划分、管理方式、机构设置”。这一解释显然源于经济学语汇。

在国外比较经济学中,“经济制度”的英文为Economic Institution,“经济体制”的英文则为EconomicSystems。Institution的含义指长期存在的惯例、制度、风俗等,Systems的含义为体系、系统,指共同作用及运转的相关部分组成的群体。由此可见二者的区别。

在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只有“经济制度”的相关解释,没有“经济体制”的定义。1978年以后国内开始使用“经济体制”这一概念,特别是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近年来关于体制转型的文献及研究著述非常丰富。1986年3月,《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我们要正确地贯彻执行各项建设方针,圆满实现‘七五’期间的建设任务,关键在于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充分调动广大企业和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经济体制上,从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僵化体制,开始转向适应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发展商品经济要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这是政策文献中关于“经济体制”一词的较早提法。而学界中,关于经济体制问题的探讨更是蔚为大观。近年较受关注的关于经济体制的著作有《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等。在这些著述中,经济体制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完全一致。但是,总体上看,经济体制的概念已经从经济制度的概念中分离出来,而且其内涵也不同于“经济机制”这一概念。随着西方比较经济体制学说东渐中国,Institution与Systems的区分也被经济学界认可。许多学者认为,只有对经济体制概念深入研究才能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不过,即使西方比较经济学界也承认“经济体制”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能够接受的定义。

“体制”这一概念在政治学领域亦广为应用,不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存在分歧。笔者较为认同《经济制度、经济机制、经济体制辨析》一文所使用的概念:“经济体制是指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所有经济要素(包括经济主体要素和经济客体要素在内)的组合方式及其框架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和秩序制度的总和。”

借用到党报研究中,本书中“党报体制”是指特定社会制度下形成的关于党报的组织体系和秩序制度的总和,其主要内容包括党报的组织体系和组织制度、机构设置、权限划分、管理方式等。

(二)党报体制的研究范畴

关于报业体制,有研究者概括了其研究范畴。《中国报业传媒体制创新》一书这样表述:“所谓报业体制,主要指两个部分,一是对报业准入资格的界定和关于报业结构关系的界定,一是报业在与外部进行社会交换时的规则。”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传媒体制要解决四个问题,即媒介的创办权,不同类别传媒的组合方式与竞争规则,传媒在社会运行结构中的基本角色规定,传媒在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运作的基本规则与底线。从上述表述可以看出,报业体制实则有两个层面,一是宏观管理体制层面,其行为主体是报业管理部门;另一个是中观管理体制层面,其行为主体是报社内部管理层。

党报体制的研究也分这样两个层次:一是党政部门对党报的宏观管理体制,一是党报组织内部的中观管理体制。

党政部门对党报的宏观管理体制分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政府对党报的管理制度。第二,党报在社会运行结构中的基本角色规定。第三,不同级别的党报的结构方式。目前,我国是中央、省、地(市)三级党报结构体制。

集中于党报组织内部党报的中观管理体制包括这样一些层面:第一,党报报社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第二,党报内部的权限划分,即领导体制。第三,党报内部的机构设置。第四,党报的管理方式。

如前文所述,本书的研究主体为党报主报。按照这一研究维度,党报的宏观管理体制不在本书讨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