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应该对党报的事业单位性质做深入研究,党报既应加强经营,减轻财政负担,又要鲜明体现出非营利特征,其生存发展不能完全实现自收自支的时候,需要加大投入。在美国,“美国之音”是官方的、以政府拨款为财源;在法国,《人道报》是法共财产,以法共的经费为财源。而党报作为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目前的事业体制难以体现出与企业体制的差别。
党报机制体制的突破性创新应该考虑这一取向——革除政事不分、企事不分的弊端,坚持和重归公益性文化事业本质。目前,在地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经开始试点。2008年3月,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所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提出,“要适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要逐步转为企业;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要整合资源,强化公益属性,加强政府监管。同时,配套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财政政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把事业单位分成三类:行政性事业单位、经营性事业单位、公益性事业单位。这一分类改革方案也为党报机制体制创新廓清了方向:党报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方向是整合资源,强化公益属性。探讨党报作为事业单位的机制体制创新不仅要着眼于非营利特征,也应立足于新型事业单位体制,以免增加未来的改革成本。
(二)正确理解公益性文化事业本质与党报经营的关系
立足于新型事业单位体制,党报经营机制的创新仍是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非营利特征与党报经营并无矛盾。正确理解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边际,就要正确理解公益性文化事业本质与党报经营的关系。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非营利特征不意味着放弃经营,也不等于经营无利润。党报本身的公共服务性,党报被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都决定了党报必须坚持和强调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事业性质与经营之间并无本质对立。国内国际有很多非营利性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缩写NPO),虽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本质有区别,但是运作模式有相似之处,均以非营利为目的。从非营利性组织的经营来看,并非不获取利润,非营利特征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组织内部不进行剩余(利润)分配,而是要再次投入公益事业;不得以任何形式将组织的资产转变为私人财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组织的非营利目的体现在经营收益的分配环节,而非指组织运作模式本身。
强调党报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属性与加强党报经营并不矛盾,党报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下要想更好地发挥喉舌作用,就必须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经营收入,以摊销党报在发展过程中因人员增加、结构调整、利用经济杠杆等不断增加的成本。但与营利性组织不同的是,党报持续扩大经营,其目的不是为了赚取利润,而是促进党报更好地发挥喉舌作用、履行时代使命。党报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本质是第一位的,是前提和基础;党报经营是第二位的,是手段和工具,其基本意义是增进党报的财务自由度,从而更好地促进党报社会效益的发挥。
关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运营方式的改革方向,有学者认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又可分纯公益性事业单位与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指满足社会基本的、共同的需要,向社会公众提供“纯”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疾病防控,公共图书馆、文物保护、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等事业单位。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指主要为社会个体和特殊群体提供特殊产品和服务,其产品和服务虽然能够实现一定公共需要和公共利益,但消费者个人受益大于公共受益的事业单位。如高等教育、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新闻出版等。笔者较为认同这种分类方法。
作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党报,其运行方式与纯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同,纯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将其转变为公立事业法人,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由国家投入,其经费全部或大部分由国家财政提供。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则允许经营,公益活动政府进行资助,经营行为政府要从收费、税收等方面加以规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报开展经营活动是党和党报从实际出发作出的抉择。1978年,财政部批准了《人民日报》等八家报刊社的报告,并开始对报刊社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1979年,报业广告经营活动开展。1983年,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媒介应“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
党报开展经营的初期是为解决党报的生存发展问题。1996年,我国首家媒介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党从地方党报开始实践:一方面开展经营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并寻求科学地处理二者的关系的模式,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党报集团化发展,标志着党报经营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而随着党报经营带来党报大发展,党报重采编、轻经营的情形也得以改观。党报多年经营实践显示,党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相辅相成的,报纸必须以经济效益来支持社会效益,同时又要以社会效益去赢得经济效益。
党报改革历程表明,完全退回依靠财政支持的运作模式是行不通的,大锅饭、效率低下的弊端阻碍党报发展,并且导致党报影响力降低;完全市场化也是行不通的,党报特殊的任务和功能决定党报改革必须坚持和强调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方向。笔者以为建立上述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对党报是适合的,党报以非营利为目的,但是如同非营利性机构的普遍运行模式,党报不放弃经营。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党报的收益分配及资金筹措渠道体现公益性质。
(三)独立的生存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权威时政大报这个基本点实则是对党报公益性文化事业性质的边界的另一个界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非营利特征并不意味着党报要重回国家财政支持的旧路,不等于党报放弃经营。不仅如此,党报还要发展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大报。
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权威时政大报的内涵有两方面:第一,党报要有独立的生存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党报机制体制创新30年所形成的一社两制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创造性地解决了党报的生存发展问题,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意义。但是,随着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的深化,一社两制的创新思路就显露出一些问题。换言之,“母报事业制,子报企业化;母报抓导向,子报走市场;母报走公订,子报上报摊;母报跨地区跨媒介,子报挂牌上市”这一模式在一定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下一步,党报机制体制的突破和创新应为党报带来独立生存发展能力。
目前关于党报的运营定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子报和主报错位发展——子报养党报,党报守阵地。其基本思路是“子报闯市场,主报交给党”。目前国内党报集团以这一模式居多。另一种是子报和主报共同出击,党报也参与市场竞争,如《南方日报》、《广州日报》。两种发展模式对于党报集团的运营都是恰当和成功的。但两种发展思路显然基于对主报不同的判断。子报养党报的模式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是党报没有形成市场竞争力。
而且从长远来看,子报养党报的模式对于报业集团的整体发展仍有很多不利之处。
在传媒市场的多元传播格局中,党报并非没有竞争力。只是从目前党报的发展态势来看,一些党报在市场竞争中并未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一则有趣的案例可佐证这一点。2008年2月16日的《昆明日报》一度洛阳纸贵,报纸很快被一抢而空;在对此进行转载的彩龙中国网里,这一天的内容也成了被收藏、复制得最多的帖子,为了使更多的市民获得这份报纸,《昆明日报》不得不进行了再版印刷。这一天的《昆明日报》如此抢手,是因为报纸用了四个整版公布了从市委书记、市长到五区、一市、八县及市直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联系电话,同时详细刊登了各领导的职务分工情况。
党报应该成为党的权威信息的发布平台。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重要服务性信息是受众最为关注的对象。数据显示,十七大期间,北京党报零售量达到平时的3~5倍。这些案例展示出党报的优势所在。党报的竞争力在哪儿?党报的竞争力就是党报的权威性。“大事看党报”,看的就是党报公信力、权威性。构建公信力和权威性,是党报的立业之本、发展之基。
毋庸置疑,党报作为权威媒体,是集团最重要的阵地,其运作优势不在于市场经营,而在于政策宣传、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但是,并不能由此认为党报没有市场竞争力,读者对党报的权威信息的需求,对党报内容指导性的需求正是党报市场竞争力所在。
事实上党报主报的市场缺位反而滋生了很多问题。一方面,削弱了主流声音的社会影响力。党报越远离市场,就越易于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与群众脱离,最终导致社会影响力下滑。
另一方面,把市场与舆论引导分别独立起来,并不利于业务创新,脱离群众的舆论引导也就失去了良好效果。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党报必须在多种声音中突出党的声音的主旋律,在多元意识形态中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多样观念中突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远离市场会使舆论引导的声音失准。
党报市场竞争力提高,党报就会进入良性循环,党报就具备了独立生存发展的能力,集团内子报养党报的模式就可以逐步修正为子报和党报共同出击的模式。
第二,权威时政大报的方向实则为党报做了市场定位。选准市场定位是党报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读者的分化表明目前已经是一个多元阅读的时代,任何一家媒体都不可能覆盖所有读者的阅读兴趣,党报的实践证明办一张读者覆盖全民的报纸很难实现。从现状来看,成功的党报都确定了更为具体的读者定位。《解放日报》党委书记、总编辑裘新认为,党报一般以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数十年前,有文化、拥有管理话语权的社会主流人群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党报自然成为拥有社会主流人群的报纸,成为当然的舆论代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政系统的干部只是社会精英中的一部分,在社会其他系统和层面,越来越多地集中了年轻、拥有现代知识、拥有自主行为能力、具备相当消费能力、追求时尚并掌握管理话语权的新的人群,他们希望得到关于最新消息的客观、理智而又权威的解释。因此,党报的读者不仅要顾及原有的“老读者”,还要充分开拓新的读者群。《南方日报》在2002年前后改版,重新定位,取得良好效果。其读者定位是各级领导者、决策者,各层面的管理者、投资者、经营者和研究者,公务员、商人和专业人士。这一定位是《南方日报》在充分调研之后得出的结论,“在报业市场日趋细分化的今天,必须通过准确定位,实施差异化战略。要想既走进机关,又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看来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从国际报业实践来看,《纽约时报》等很多权威大报也都并非发行量绝对领先,这或者也可以给党报改革提供一定借鉴。
上述两家党报都把党报的读者定位为主流人群,可谓不谋而合。一定意义上说,党报的读者应该是整个报业市场中的高端读者,党报以影响主流人群发挥其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走势的影响力。这也是目前多数党报的读者定位取向。权威性是党报的优势所在。党报的目标定位可以表述为以主流人群为目标读者的权威时政大报。
二、非营利性机构框架下的四个具体创新目标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报组织内党的领导是党报机制体制创新的首要目标。换言之,即党报机制体制创新首先要通过制度保障和增强党报的党性原则。
首先,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党对党报的一贯要求。党的领导人多次提到要加强党报的党性,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需要我们加深理解的问题是,党报的党性不仅仅是讲政治,几代领导人都强调党报的党性不仅体现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党报讲究新闻宣传艺术才能增强党性。“毛泽东在1942年3月14日给周恩来的电报中强调:‘关于改进《解放日报》已有讨论,使之增强党性与反映群众。’这里毛泽东谈到党报的‘党性’,指的是党报工作的指导思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