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松鼠会博客网站为例
曹晚红
摘要:我国当前科学传播整体能力相对较弱,急需改变科学传播的方式,提升科学传播效果。新媒体时代,科学博客圈“异军突起”,在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偏低、科学信息严重不足的语境下发挥着科学普及、引导舆论、安定社会的重要作用。本文以科学松鼠会博客网站为例,对网络平台上科学博客的传播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科学传播、科学博客、科学松鼠会、传播特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凸显。
但是,面对中国转型社会中不断成长的公众对科技知识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面对众多与科学知识相关的危机公共事件,当前我国科学传播的现状不容乐观,科学传播整体能力相对薄弱,科学传播的方式和形态显得滞后和单薄。这一滞后的现实对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和促进创新社会的发育都非常不利。同时,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催生出新的媒介形态,如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并促使媒介向融合方向发展。
如何快速跟进媒介融合给科学传播模式带来的新变化和新趋势,提升科学传播的力度和效果,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科学博客异军突起
科技是社会前进的驱动性力量,科学传播是科技知识社会化的助推器,其中,大众媒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大众传媒是我国公众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和影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变化的重要因素。如2005年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数据表明,“通过电视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公众比例高达91.0%,紧随其后的为报纸杂志(44.9%)、广播(22.4%)、图书(10.2%)、科学期刊(9.5%)、网络(7.4%)”。另一方面,目前大众传媒虽然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来说,还存在着传播力度不大、质量不高等问题,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因此,如何加大科学传播力度,适应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对科学技术的渴求,向公众提供生存、生活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所需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对大众传媒和科学传播工作者提出了挑战。
对于科学传播的概念,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从广义上说,科学传播是“指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在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包括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扩散等四个基本方面”。因此,科学传播具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一是科学传播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大众化于一体;二是科学传播应该更加关注公众的需求,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核心的理念越来越成为科学传播工作者的共识;三是科学传播在内容上应突出科学发展观、环保、安全、健康,以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等;四是科学传播逐渐呈现出向分众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大众媒体是科学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尽管传统的电视媒体是当前公众接受科学传播的最重要渠道,而通过网络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最低,仅占7.4%,但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科学传播仍有很大的意义和发展空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由于网络自身的传播特性——草根性与互动性,它在普通百姓中的影响力与辐射力非常大,因此,网络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在科学传播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科学网博客圈、科学松鼠会、格致网、博闻网以及各门户网站博客圈“异军突起”,在我国公民科学素养偏低,科学信息严重不足的语境下,它们发挥着重要的科学普及作用。特别是在一些突发性危机事件中,如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甲流”防治等事件中,科学博客通过其即时、权威的信息传递,减少了公众在危机事件面前由于科学信息缺失所引起的不安,起到了引导舆论、安定社会的作用。
科学博客泛指由科学家、科学记者、科普作家所写的关于科学技术的博客。博客平台上的科学传播并不是新媒体时代唯一的科学传播方式,但却是目前影响力较大的一种方式。
在这些科学博客中,2008年4月上线的科学松鼠会博客网站以其有趣、活泼的科学传播方式,迅速赢得了数十万国内外科学爱好者的赞誉,这个科普博客网站“因强烈的责任感在‘汶川大地震’期间闻名,并因执著地科普,成为2008年中国科普十大事件之一”。2008年11月,还获得“德国之声”全球最佳博客和最佳中文博客两项公众奖,而来自大奖赛的官方评语是:“它的写作内容从玫瑰花到太空船,几乎涉及所有的科学主题,而且作者们有办法将科学写得活泼好看又不失专业。”
下面我们将以科学松鼠会为例,对科学博客的传播特征进行剖析。
科学博客的传播特征分析
根据2008年第二届中美互联网论坛发布的数据,中国博客数量已达到1.07亿,网民拥有博客的比例高达42.3%。作为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个人信息发布和传播方式,博客传播具有草根性、个人化、交互性等特征,影响巨大。科学博客属于专业博客的范畴,它既具有博客的一般特征,也拥有自己的个性特色。
1.公共性:科学公共领域的建构
科学博客最初在网络博客的大潮中显得较为分散,无法形成对公众有影响力的传播力量,也无法真正提升科学传播的质量,因此,“建立科学博客社区,形成网络群体力量,激发其博客的传播潜力,成为科学博客发展的必然途径”。
科学松鼠会最初是由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科学传播者建立的一个网络科普平台,后来逐渐发展壮大,2008年4月网站正式上线。目前的团队由上百位青年科学传播工作者组成,这些成员大致来自三方:一是来自国内外各院校的一线科研工作者,二是来自《环球科学》、《新发现》、《牛顿科学世界》、《冰点周刊》、《南方周末》等媒体的科学记者、编辑,三是活跃在各大媒体科学版的科学作者和译者,包括教师、公司白领等。成员们主要以写作的形式参与科学传播,共享科学知识。
在这里,分散的科普作者通过写作博客自觉结为一体,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网络社会,并与其他社会群体进行广泛的传播互动。个人的信息传播活动,通过网络社区与他人的传播行为集合,面向广大受众进行传播,因而形成了一种公共性的传播行为。科学松鼠会在两年的时间里获得了几百万次的点击量,科学博客的传播能力获得了充分的发挥。
科学博客的传播主体与私人日志类型博客的传播主体有着不同的特征。私人日志类型博客的传播主体大多为个体传播者,传播动机表现为对自我的主动性多重展现,传播文本兼具独白与对话的特质,基本上是个人化写作,代表着互联网上私人领域的兴起。
科学博客的传播中,虽然传播主体也表现为个体化写作,但自我和个人的展示几乎没有,主要以科学知识为传播内容,表现出公共化的特征,通过这样的博客平台构建了网络上的科学公共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