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传播
49589800000034

第34章 发展中的数字新媒体与管理(1)

21世纪是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对于媒体行业来说也是如此。无论是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还是IPTV、手机电视等数字新媒体,都是未来媒体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当然,数字化带给媒体的绝不仅仅是技术变革,更是一次全面的产业升级,除了本行业的发展之外,更会带来整个传媒产业的管理制度、产业政策的变革,最终还会影响到其他行业,带动国家信息化进程。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数字新媒体是发展趋势,但在当前环境下,我国媒体的数字化才刚刚起步,很多数字新媒体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条,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运营模式,没有跟用户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新媒体行业仍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政策监管层面、产业运营层面,甚至理论探讨层面的深入探索。

第一节 发展中的数字新媒体

数字新媒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以纸媒体为例,纸媒体的数字化最早是在采集新闻、编辑稿件的过程中引入数字技术,然后电子发行,也就是开通电子版,读者通过互联网可以阅读纸媒体的内容,随后又出现了纸媒体的PDF版,在网上也能看到报刊的原样版面,如《经济观察报》推出了专门的电子版软件,用户只要交纳一定费用,就可以获得其专门的网上报纸阅读器EEO的用户名和密码,在这个专门的阅读器上看报纸,要比看普遍的电子版、PDF版更方便更快捷,因为它的文章条目检索条理清晰。随着手机短信的普及,一些纸媒体推出了手机短信订阅新闻的服务,2003年2月1日22时32分,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16分钟后,新浪网把这则新闻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给千万客户,由此开创了国内手机传播新闻的先河。2004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与北京好易时空公司合作推出了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每天在第一时间将该报的新闻图文发送到定制用户的手机上,这是纸媒体在数字化道路上的又一次努力。另外,在美国,电子版报刊的获取方式更是日益多元化,在很多报亭和一种类似自动取款机的设备上都可以即时下载打印,比如,你只需插入信用卡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以在华盛顿读到最新的《印度时报》,更不用说美国本土的各大报纸了。数字技术一步步推动传统报纸焕发新的生机。对于广播电视而言,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并且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电信网的三网融合也成了数字新媒体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

新媒体的产生、发展都基于新科技成果在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科技革命与媒体运行、发展模式有着天然联系。数字技术为不同媒体提供了资源整合的平台,也为不同媒体形态或业态的聚集提供了新的基础,提供了分享资源和影响力空间的内在机制与条件。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了我们的生存。”数字化浪潮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潮流已呈不可阻挡之势,它必将成为21世纪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

一、数字新媒体给大众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

传统媒体用了300年将人类由水与火的时代推进到光与电的世界,而诞生于美国的互联网(1969年)和手机(1973年)仅用30年就将人类带入比特和微波交织的移动网络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里,新媒体正以较以往快得多的速度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将会一直持续下去。正如麦克卢汉所强调的媒介本身的重要性:新的传播媒体的出现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数字新媒体日益变幻并逐渐勾勒出一个新的世界,信息、经济、关系在这个世界的传播更虚拟、更扁平,也更人本化,我们的职业、生活方式、审美方式乃至人际关系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1.变化中的职业

媒体融合会使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发生经常性的变动,这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在农业社会,农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工业社会,工人一生都在一个工厂工作,掌握一门技术就可以确保他能赖此生活。而在媒体融合的信息社会,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旧的产业不断遭到淘汰,新的产业不断涌现,与媒体相关的公司要不断地重新规划企业的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大多数人将来可能要变换四到五个不同的职业。例如,曾经在国内遍地开花的“传呼业”现在已经销声匿迹,被无线移动通讯所代替,当时的从业人员不得不纷纷转到新的行业之中。这就需要他们迅速转变观念,补充所学知识,在产业的更新换代之际能够更好地把握机遇,寻求自己的发展。不仅从传呼业到无线移动通讯业的发展是这样,其他的与媒体相关的新闻、广告、电视甚至计算机行业也是这样,媒体的融合使从业人员不得不经常重新装备自己,以从事其他截然不同的职业,否则只能成为信息社会的落伍者。

频繁变动的工作使人难以对未来形成一种长远的规划,生活失去了确定性和稳定感,使人对未来感到茫然,追求永恒成为过时的东西,取而代之的是抓住现在,及时行乐。

2.变化中的教育

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要求与媒体相关专业的大学教育理念的变革。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新的媒体产业不断涌现,因此与媒体有关的大学教育就不能简化为一种一劳永逸的知识教育。其实,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不仅是媒体相关专业,几乎所有专业的教育都必须是一种终生教育。也就是说,一个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需要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需要“充电”,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要求在大学阶段形成学习的能力,只有获得了这种能力,才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进步。否则,就无法适应终生教育的要求。

要想在大学阶段培养出学习的能力,首先要求重视人文素质教育。通过人文教育,培养善良、正义、负责任、积极、友爱等道德品性,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保持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成绩面前不骄不躁,在困境面前坦然面对。只有具备这种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心态,才能在职业生涯中调动学习的动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次,要加强基础教育。在信息时代,一方面知识的分化越来越深入细致,另一方面知识融合的程度也越来越强,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把知识的口径拓宽,把基础打牢。这就要求大学教育要成为一种普识教育。对于与媒体相关的专业而言,尤其如此,它不仅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而且也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并且需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媒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变化中的生活方式

在计算机互联网走进家庭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许多改变。首先,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明确。从前,工作场所和家庭是严格分离的,工作就是在办公室,而家庭则是私人场所;现在许多工作都可以在家庭或在旅行的途中完成,通过互联网和单位取得联系、交换信息,不必每天奔波在上班的路上。其次,计算机互联网给人们提供资讯和娱乐的比例大大提高。在此之前,人们主要通过报纸、广播和电视获得资讯和进行娱乐,现在人们则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互联网上。因为互联网能够给人提供更为及时、更为丰富全面的资讯,并且能够给人提供更多的娱乐方式,人们可以在网上听音乐、看电影电视等。互联网上的虚拟空间使人远离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新的交往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个人身份,并发展为一种新的文化。再次,计算机互联网将会提供给人更方便的生活,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上购物、预定车票、金融交易等等。

4.变化中的人际关系

随着职业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际关系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农业社会,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他们的祖辈长眠于此,他们也将长眠于此,与他们打交道的都是有着亲缘关系或地缘关系的熟人。道德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首要准则。在工业时代,人们远离了故乡,走进城市和工厂,长期同在一个工厂和车间劳动,同在一个社区生活,形成了固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则是契约和法律。在信息社会,频繁变化的工作使他们难以同固定的人形成固定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变成了简单的并且是短暂的工作关系。在现实空间中,人与人难以形成长期的亲密无间的关系,相反,倒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人与人之间可能会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尽管他们是未曾谋面的。在信息时代,人变成了原子式的个人,但网络又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在信息时代,通讯的日益便捷使原来的亲人和熟人之间的交流变得与以往不同。

原来,居于异地的亲人和熟人要通过书信进行联系,写信和等待回信成为一种倾诉和期盼,而现在不需要了,手机可以使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进行直接的语言沟通,一方面使沟通更为直接,但另一方面,人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与此对应的是,人的情感也会发生变化。

新的人际关系使人产生了孤独感和无所归依感。人人都是匆匆的过客,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这种情况下,寻求物质刺激、感官刺激就成为许多人的需要,而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给人寻求这种刺激提供了便利,暴力和色情的内容到处泛滥。在信息时代,如何让人在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时,避免这些低俗的东西,使人重新获得高尚的有意义的生活,是需要大家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最终的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还需要人自己去寻求解决之道。

二、数字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技术变革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把上亿台计算机整合在一起的互联网和人手一部的手机不但正在成为影响深远的“超级媒体”,而且正在创造新的社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数字新媒体对社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随着数字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社会道德、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这一“双刃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如它们在成为社会联系纽带的同时也在异化着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使得人情越来越冷漠,人们在网上表演着自己,在现实中封闭着自己;如它们在大量地传递着信息,同时也在倾倒着垃圾;如它们在构造着无所不在的虚拟现实的同时,也在离间人与人的关系、削弱人的社会性,从而降低了社会的凝聚力和人类的集体责任感;如它们对道德信用体系的破坏。网络上的一句名言就能说明问题——“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条狗”。另外,由于新媒体传播对技术的依赖性,“信息殖民地”、“数字鸿沟”等问题也在国际传播形势下日益凸显。

(一)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影响

交互性是新媒体的重要特点,用户可以自由传播信息,包括博客、论坛,这是互联网的优势所在。不过由于网民可以匿名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看法,缺乏必要的监管系统和道德信用体系,而且数字技术本身使信息的改变非常容易(如呈现在公众眼前的照片可能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这就为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主要包括:虚假新闻;虚假广告;色情信息;暴力信息;违反宪法法律、损害国家利益、宣扬迷信的信息;损害他人利益的信息。通过新媒体散播谣言或发布有害信息的成本极低,收效却非常大,或造成伤害,或造成混乱,或牟取个人利益。目前,公众对新媒体的虚假有害信息已经到了见怪不怪的程度。

数字新媒体的特性决定了不可能完全禁止这些信息,也不能因为新媒体的部分虚假有害信息,就因噎废食,用警惕排斥信任。当务之急是如何有效地对其进行控制,然后在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的综合系统中探求消解数字新媒体虚假信息、有害信息传播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

(二)对用户隐私权的影响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骚扰、知悉、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一般认为,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其内容具有真实性和隐秘性,主要包括个人生活宁静权、私人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及个人隐私利用权。由此可见,隐私权在人格权利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其实数字新媒体并没有带来很多新的隐私权问题,它主要是使已经存在的许多有关隐私权方面的问题,如信息的机密性、信息的确定性和信息的整体性变得越来越难以保证,从而使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更为困难。以数码照相机为例,多数手机具有摄像功能,可以随时随地留下美好的回忆,不过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手机偷拍事件时有发生。而在数字新媒体中,个人隐私权最容易受到侵犯的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