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5分钟让宝宝远离疾病
49585800000020

第20章 5分钟远离突发疾病(3)

发病时宝宝主要表现为:突起高热,体温39℃或更高,大便次数增多,每日多达10~30次,粪便带有黏液和脓血。宝宝还可以伴有恶心、呕吐、腹痛、便后有沉胀下坠总想排便的感觉,称为“里急后重”。严重病例可有高热持续不退,说胡话、抽搐甚至昏迷,酸中毒、脱水或休克,称为“中毒性痢疾”,病死率高,必须及时抢救。化验检查可做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明显增高(10~30)×109/L,中性粒细胞占80%~90%以上,大便检查可见大量黏液,脓细胞或红细胞,粪便细菌培养见到痢疾杆菌(细菌学叫志贺菌属)生长即可确定诊断。作培养时应采取新鲜有脓血的粪便。痢疾患者的粪便培养不会全部得到阳性结果,所以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细菌性痢疾,尤其是在用过抗茵药物治疗以后,更易影响培养结果。

治疗方法:

1.急性痢疾的治疗:重点在积极控制感染,液体疗法及对症治疗。

抗菌治疗:复方新诺明(磺胺甲基异恶唑(SMZ)和甲氧苄胺嘧啶(TMP)合用)内含SMZ 400mg、TMP 80mg,剂量为每天50mg/kg,分2次口服。多黏菌素E:婴儿剂量为每天8万~10万U/kg,分3~4次口服。黄连素:适用于较大儿童的轻型病例,每次15~20mg/kg,每日4次,无明显副作用,疗程可适当延长。以上药物连用72小时,若症状不见减轻,可换用其他药物。对于大便频繁,影响睡眠的患儿,也可适当给予镇静药,以减轻肠蠕动,可服小量氯丙嗪或并丙嗪,每次0.5mg/kg,每日3~4次。高热时,须及时降温,可用冰袋枕敷、头部冷敷及退热剂。茵痢患儿高热时容易惊厥,要积极止痉,如在发病初期就出现惊厥则应按中毒性痢疾严密观察。注意供给各种维生素及消化酶。

一般疗法及饮食管理:患儿应卧床休息,保证有良好的休养环境与护理。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胃肠道隔离和采取各种消毒措施。吐泻过频者,短期禁食6~8小时,然后给予糖盐水、流食或半流食。病期较长,便痢次数较多,应根据患儿病情及食欲适当增加饮食,不应限制过严,以免发生营养不良。对某些能够进食而缺乏食欲的病人,除积极改善饮食内容外,还需耐心喂养和鼓励,加强营养。

2.中毒性痢疾的治疗:对发病急剧、病情严重的中毒性痢疾,必须分秒夺争,全力以赴地进行抢救,在抢救过程中要在病情变化的不同阶段针对主要的症状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治休克及中毒性脑病的出现。

狂犬病的防治

狂犬病又叫恐水症,是因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度兴奋,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并危及生命。主要感染人类及狗、猫、狼等食肉动物。人主要是被狂犬咬伤经其唾液感染而致病。

由于现在饲养宠物不断增加,本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人普遍具有易感性,咬伤后发病率在15%~20%之间,与是否发病与咬伤的部位,是否及时彻底清理伤口,是否足量全程及时接种疫苗等有密切关系。

狂犬病主要侵犯神经组织,被咬伤后一般有1~3个月的潜伏期,发病初有发热、头痛、乏力、纳差、恶心、全身不适,伤口部位及周围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走感,以后出现恐惧不安,对周围环境中各种刺激极度敏感,2~4天后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烦躁不安,典型者有恐水表现,咽肌痉挛,由于不敢喝水,常出现脱水症状。光、微风轻触即可引起咽部肌肉痉挛,全身抽搐,呼吸肌痉挛,呼吸困难、缺氧、高热,一般持续1~3天,如能平安度过兴奋期,病人会逐渐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也可能会因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而死亡。整个病程一般不超过6日,典型的狂犬病患者几乎全部死亡。

治疗方法:隔离病人,保持安静,避免任何刺激(水、风、光的刺激),给病人全面支持并积极治疗,对症治疗和加强监护。

对症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时给予不同的足量解痉药物。必要时在监护下给予静脉麻醉药控制惊厥发作。供给液体、热量、电解质,稳定颅内压,心脏功能,帮助病人度过难关。目前也有治疗成功,完全恢复的病例。

重视预防:

1.首先要对动物进行管理:尽量少养狗、猫等宠物,如已养有,则应定期、反复给家犬及家猫注射狂犬病疫苗,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它们和人的发病率。

2.如果宝宝不慎被狂犬或患狂犬病的其他动物咬伤,惟一正确有效的办法是及早接种狂犬病疫苗。由于本病的潜伏期较长,只要在咬伤后尽快注射疫苗就能起到防止发病的作用。目前我国使用的是细胞培养疫苗,即人二倍体细胞培养疫苗(HD—CV),效价高,不良反应少。在被咬伤后当天、0、3天、7天、14天、28天各接种1次(五针法)每次接种1.0ml,较大儿童或成人在上臂三角肌部位作肌内注射,年幼儿通常在大腿外侧注射。

3.经常接触动物或病毒的实验室工作人员,野外作业者,动物管理人员、兽医、专门护理狂犬病病人的医护人员,在狂犬病流行地区的儿童要作暴露前预防注射,可注射纯化vero细胞培养疫苗,抗体反应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非典型肺炎的防治

典型肺炎通常是指由肺炎双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肺炎,症状比较典型,如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双肺听诊水泡音,血常规白细胞升高,X 胸片点片状阴影。非典型肺炎是指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的肺炎。其临床特点常为隐匿性起病,多为干性咳嗽,偶见咯血,肺部听诊较少阳性体征,X 线胸片主要表现为间质性浸润,其疾病过程通常较轻,患者很少因此而死亡。2003年流行的非典型肺炎是由变异的冠状病毒引起,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特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国际也称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简称SARS)。

SARS的传染源:①非典型肺炎患者。②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也就是已感染了病原但尚未发病者)。该病的传播途径可能是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以及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密切接触造成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小儿对此病没有免疫力,容易患病。

SARS潜伏期为2~14天,病人通常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有基础病者免疫力低下也可不发热)多为高热,体温38℃以上,并可持续1~2周以上,可伴有寒战或其他症状,包括头痛、全身酸痛和不适、乏力,部分病人在早期也会有轻度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等)。发病2~7天后,病人会有干咳、少痰、呼吸困难,少数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血液化验时白细胞大多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较低,胸部X线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肺炎改变,病变迅速。由于儿童免疫反应不强烈,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

治疗方法: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首先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咳嗽剧烈者给予镇咳,咳痰者给予祛痰药。发热超过38.5℃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加强营养支持,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中医辅助治疗,适量适时地使用激素,儿童慎用糖皮质激素。缺氧严重时给予持续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更昔洛韦。抗生素预防和治疗继发细茵感染。免疫力低下者可使用免疫增强剂。

预防方法:保持空气流通,勤洗手,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当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最关键的是避免接触非典患者。